利用多媒体技术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6658537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多媒体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利用多媒体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利用多媒体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利用多媒体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利用多媒体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多媒体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多媒体技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开发学生智力太仓市二中 张奕智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了。现代语文课堂已溶入了信息时代的新元素多媒体。所谓多媒体是在当今时代用于课堂的多种媒体组合而成共同进行活动的电化教学手段。近几年来,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的用于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综合开发学生的智力。 语文是一门涉及方面多,综合性强的学科。就智力而言,主要有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更高层次为创造力。这五种智力将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速度的快慢。智力的高低将影响学生的终生学习。开发学生智力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一、 思维力的开发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恩格斯曾把思维称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力可分为分析和综合两类。怎样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这就有赖于思维力的开发与培养。 在初中,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思考,有可能会偏离轨道,想不到点上。利用多媒体能起到很好点拨、引导的作用。例如在教授说明文单元时,教师会向学生反复强调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与简练。但学生总不能透彻的理解。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多媒体能帮上这个忙。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文中介绍卢沟桥的特点时有这样一段话:“

3、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先由课件模拟显示卢沟桥的“错误”形象(见图一)。图一图二再由学生评说这幅图的正误。学生指出这幅图的错误所在:应该是11个半圆形而不是半椭圆形,与原文不符。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而非弓形。根据学生的正确建议改正图画。这时课件出现正确的卢沟桥模拟图(见图二)。最后播放介绍卢沟桥的专题片。影片中的卢沟桥形象与书中的文字表述相对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简洁。课的最后学生们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的体会。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说明文的语言虽然平淡无几但纯粹实在,字

4、字有用,不可随意删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成功的体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思维力也在无形中培养起来,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二、 观察力的开发 观察的过程是人们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舌头尝、手触摸等活动,对世界上绚丽多彩的事物和千变万化的现象进行认识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事物并从中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 怎样调动学生的口、眼、耳、鼻、手等多种感官去认识外界事物呢?多媒体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因为它是在电子学、声学、光学的基础上,并随其发展而不断开发出来的传递教学信息的材料及设备。可分为听觉型,如录音、广播;视觉型,如幻灯机、投影机;视听型,如电视、录象、电影;综

5、合型,如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开发学生的观察力。 如在教授鲁彦听潮这篇优美的以景抒情散文时,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将自己热爱大海之情倾注于文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大海潮声呢?。首先,教师可以将大海潮声的录音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听觉上感受海水的潮起潮落,时促时缓的声音美;其次展示大海的图片,让他们受到直观、生动的视觉冲击,体会大海变化莫测、时静时狂的形象美。 然后让学生谈谈体会与感受。有位学生描绘潮起潮落的情景时说:“我觉得大海时而像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静静的轻轻的拍打着海边的岩石。时而像一位野蛮狂暴的父亲,狠狠的重重的抽打着海边的岩石。”这样的描述与课文中的描绘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

6、视听上的冲击,学生得到了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这是再多的指导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最后让学生把课文中描绘大海潮起潮落的语句找出来,体会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和海潮的形态的,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的。言语是有限的而观察是无限的,观察可以大大拓展言语的范围,挖掘言语更深的地方。培养学生口、眼、耳、鼻、手等多种感官的观察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三、记忆力的开发记忆是指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保持和重视的心理过程。记忆是头脑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背诵课文是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头疼的焦点。教师苦于学生背不出,学生苦于教师一定要求背。怎样能

7、够化解这个矛盾呢?多媒体能够很好的帮上这个忙。比如在教授核舟记时全文要求背诵。这篇课文是运用说明、描绘相结合的笔法介绍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课文本身有两种介绍顺序:从整体看用的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在具体介绍核舟时用了空间顺序。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结合这两种顺序,利用多媒体课件,一步一个脚印的加深学生的记忆。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呈现出一幅核舟的整体图画,学生边看边想。第二步,按空间顺序随着讲解声介绍各个部分:船舱船头船尾船底。学生边看边听。第三步,一边依次放大、放慢各个部分的画面,一边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第四步,边放画面边背诵课文。如此图文并茂

8、、视听结合、循序渐进的反复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也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四、想象力的开发人的大脑不仅能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对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的形象,这个心理过程就是想象。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行为和课文的文字表达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也只是浅层次的心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教师的言语行为和课文的文字表达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就是想象,有了自己的加工改造对课文理解就更深刻了。在初中教材上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文章通过叙述皇帝制新衣受骗,官员们自欺欺人赞新装的故事,有力的讽刺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9、没落;同时还告诉人们应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敢讲真话、无私无畏。课文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众生相”:昏庸愚蠢、自欺欺人的皇帝;装模作样、老奸巨滑的老大臣;阿谀奉承、荒唐可笑的官员们;虚伪无耻、刁钻狡猾的骗子;敢怒不敢言,畏惧王权的老百姓;天真纯洁、无私无畏的小孩子。课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而对人物的神态、外貌描绘则比较少。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描绘人物的肖像、神态、衣着、为文章配上插图。当然课上时间有限不可能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完全创作图画,可以先在课件上给出各种的眼睛、鼻子、嘴巴、眉毛、耳朵、头发、衣服等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人物的理解进行自由的组合。在组

10、合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在游戏中学有所得,一举两得。五、创造力的开发新时代对人才有新的要求,未来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创造力,即指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有创造力,用创新的方法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对学生的创造力的激发有很好的效果。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观看同名的童话剧,再由学生自编(改编)、自导、自演为课本剧。在编导演课本剧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重新诠释了这个古老的故事,将这里的皇帝改编为一个爱臭美又时尚的现代人,骗子改编为很有经商头脑的精明商人,老大臣改编为诚实但又胆小怕事的高级管理干部,官员改编为阿谀奉迎、一心想超过老大臣的基层干部等等。学生们将古老的童话改编为现代感十足、荒诞幽默的现代版童话臭美皇帝的新装。这是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杰作”。可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不难激发的。教师要大胆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综上所述,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的多媒体已经是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活跃气氛,加深理解,启人心智,是语文教师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大门的 “金钥匙”。 2003年3月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