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郑开大桥施工方案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65682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3.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封郑开大桥施工方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开封郑开大桥施工方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开封郑开大桥施工方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开封郑开大桥施工方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开封郑开大桥施工方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封郑开大桥施工方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封郑开大桥施工方案解析(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开立交雨水一体化泵站工程郑开立交雨水一体化泵站工程施工方案目 录1. 工程概况及勘察资料61.1工程总概况61.2拟建工程勘察概况71.3勘察目的与任务要求及依据的技术标准71.4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勘察方法及完成情况8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92.1 场地地形地貌及工程环境条件92.2岩土类型、分布及工程特性92.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122.4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143.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143.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143.2各层土的抗剪强度指标164.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分析与评价174.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174.2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184.3压缩模量及压缩性评价

2、185、岩土工程评价与分析195.1、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196.管井降水施工方案196.1管井降水原理196.2管井降水目的196.3降水井布置196.4管井降水材料设备配备206.5降水井的构造与设计206.6沉井施工流程206.7降水运行226.8降水运行的注意事项227.沉井施工方案227.1工艺流程227.2基础开挖及垫层237.3钢筋工程247.4模板工程247.5 混凝土工程257.6施工要点267.7地下水位与基坑的深度关系267.8沉井井壁设计277.9边坡的计算287.10外堆土的距离297.11泵体与施工的关系298.基坑开挖施工方案308.1施工准备308.2施

3、工流程308.3施工工序318.4土方施工技术要求319基坑支护施工方案329.1基坑支护施工准备329.2基坑支护施工方法3310.人工挖孔桩施工方案3410.1施工工艺流程3410.2施工操作要点3511.土方回填施工方案4012.夏季高温措施4113.雨季施工保证措施4214.安全组织人员及管理制度4414.1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框图4414.2工作职责4414.3安全生产总目标4514.4安全组织人员及联系方式4615.风险识别与预防措施4615.1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障碍、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4615.2危险源辨识必须根据生产活动和施工现场的特点进行,主要方法4615.3预防与防范主要措

4、施4616.施工应急预案4716.1现场人员伤害抢救实施办法4716.2应急预案4716.3应急响应4817.临时用电平面布置图4817.1应急处置基本原则4917.2应急组织体系4917.3施工现场备用电源使用原则4918.质量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5218.1质量保证体系5218.2建立和健全专职质量管理5318.3制定明确的质量计划5318.4建立质量管理制度5318.5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5318.6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所采取的措施5419.文明施工措施计划5519.1文明施工总目标:5519.2文明施工管理:5520.结论与建议581. 程概况及勘察资料1.1工程总概况本工程为开封市环堤

5、路跨郑开立交雨水一体化泵站,本工程0=74.50m,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该工程站体基础采用整体筏板基础、基坑深度12.75 m,但其工程开挖至基坑底-11.75m后有H=1米的换层区,采用级配良好的砂石换填(4:6级配砂石)。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原道路内Y4检查井在-8.25m处新增内径1米连接管道与我泵站连接,即详细见下附图:周边环境:1.2拟建工程勘察概况拟建场地位于开封市西郊郑开大道上,形状较规则,为东西走向,其勘探点布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因整体工程搬迁问题,本次勘察仅为初步勘察。1.3勘察目的与任务要求及依据的技术标准1.3.1勘察目的与任务根据委托书要求和设计单位提出的地质勘察任务要求,

6、本次初步勘察的主要任务如下: (1)查明建筑场地及临近地带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层结构,不 良地质及特殊地质的类型、分布及对建筑物的影响; (2)测试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设计提供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 (3)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排水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4)对地基的稳定性及工程地质条件做出评价,对桥墩台的基础类型及埋置深 度,采用的物理力学参数提出建议,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提出工程措施意见,对勘察工作进行质量评述。1.3.2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甲方提供的道路整治规划图以及勘察技术要求;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

7、J56-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现行其他相关规范、规程。1.4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勘察方法及完成情况1.4.1勘探点工作布置本工程勘探点位由设计单位要求根据桥位按“之”型布设。初勘阶段勘探点间距为30.090.0m,共布置钻探孔13个,静探孔14个,对比孔7个。各勘探点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4.2勘探手段为综合评价场地地基土的性状及提供各土层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我们采用了多种勘探手段相结合的勘察方法。钻探采

8、用DPP100-3B、4E型钻机,水位以上干作业螺旋钻进,水位以下采用泥浆护壁,岩芯管钻进。原状土样采用静压法采取。土样现场密封,及时送试验室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标准贯入器作现场测试,严格按规范执行, 试验时清孔干净,扶正钻杆,试验前贯入器预打15cm后, 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贯入深度不足30cm时,记录的锤击数大于50击时,即停止试验,但必须记录实际贯入深度。土工试验对原状样进行了常规、快剪等项目的分析,同时对部分原状样及扰动样进行了颗粒级配分析。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场地地形地貌及工程环境条件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黄河冲积

9、平原。本次勘察以魏都路与12号路交叉口中心点为引测点,拟建场地地形略有起伏。拟建场地位于开封市西郊。线路范围内主要为郑开大道及两侧绿化用地,工程环境条件较简单。2.2岩土类型、分布及工程特性根据钻探、标贯、静力触探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在勘探深度内将地层共分为16个工程地质单元层和3个工程地质单元亚层。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粉土、粉质粘土和粉砂、中砂,上更新统粉质粘土、中砂构成。场地地层分布较为规律,现分别对本场地所揭露地层予以描述:(1)粉砂(Q4al):黄褐色,稍湿,稍密,主要成分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分选性较差,底部渐变为粉土。层底埋深2.0m4.6m,平均

10、3.09m;层厚1.5m4.0m,平均2.52m。 -1耕土(Q4ml):黄褐色,稍湿,松散-稍密,以粉砂、粉土为主,含较多植物根系,局部夹粉质粘土团块。层底埋深0.5m0.7m,平均0.56m;层厚0.5m0.7m,平均0.56m。(2)粉质粘土(Q4al):浅灰色,可塑,含少量灰绿条纹,含锈黄斑、铁锰质斑点,切面光滑,土质均匀,干强度低,韧性低,无光泽,微摇振反应。层底埋深3.7m6.4m,平均4.51m;层厚0.5m2.4m,平均1.42m。(3)粉土(Q4al):黄褐色,饱和,稍密-中密,含少量铁锰质条纹,干强度低,韧性低,无光泽,摇振反应迅速,粘粒含量较高。层底埋深4.8m9.0m,

11、平均6.33m;层厚0.6m3.0m,平均1.83m。(4)粉质粘土(Q4al):黄褐色,软塑-可塑,含少量锈黄斑及条纹,干强度低,韧性中等,无光泽,有摇振反应。层底埋深5.5m9.0m,平均7.44m;层厚0.6m2.9m,平均1.31m。(5)粉土(Q4al):灰色,饱和,中密,含稍多锈斑及条纹,干强度低 ,韧性低,无光泽,摇振反应迅速,砂感强,局部夹有薄层粉质粘土。层底埋深8.5m13.0m,平均10.61m;层厚1.5m5.2m,平均3.02m。(6)粉质粘土(Q4al):浅灰色-灰黑色,可塑,含蜗牛壳碎片,切面光滑,略有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中等。层底埋深9.1m14.9m,平均11.

12、81m;层厚0.5m2.5m,平均1.20m。(7)粉土(Q4al):灰褐色-灰黄色,饱和,中密,夹灰斑,偶见蜗牛壳碎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砂感。层底埋深10.2m15.0m,平均12.83m;层厚0.5m2.9m,平均1.23m。(8)粉质粘土(Q4al):灰色-褐灰色,可塑,含灰白斑,偶见蜗牛壳碎屑,含钙质结核,粒径1.0cm,切面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中等。层底埋深14.0m16.9m,平均15.04m;层厚0.9m4.6m,平均2.13m。(9)粉砂(Q4al):黄褐色,饱和,密实,主要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好,级配均匀。层底埋深20.6m22.7m,平均21.78m;层厚4.4m1

13、1.1m,平均7.18m。-1粉质粘土(Q4al):浅黄色-灰黄色,硬塑,含锈黄斑,偶含蜗牛壳碎片,含钙质结核,粒径1.0-2.0cm,干强度低,韧性中等。层底埋深22.9m25.0m,平均23.72m;层厚0.5m3.1m,平均1.94m。(10)中砂(Q4al):灰黄色-黄褐色,饱和,密实,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等矿物,分选性好。层底埋深28.2m31.2m,平均30.02m;层厚4.6m7.5m,平均6.30m。(11)中砂(Q4al):黄褐色,密实,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等矿物,分选性好。层底埋深37.4m42.5m,平均39.35m;层厚7.3m12.2m,平均9.33m。 (12

14、)粉质粘土(Q3al+pl):浅褐红色,硬塑,夹灰斑,含钙质结核,粒径1.0-2.0cm,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底埋深39.7m44.1m,平均41.90m;层厚1.6m1.9m,平均1.75m。(13)中砂(Q3al+pl):黄褐色,密实,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等矿物,分选性好。层底埋深48.1m51.0m,平均48.82m;层厚6.9m10.9m,平均9.20m。(14)粉质粘土(Q3al+pl):红褐色,硬塑,含钙质结核,粒径1.0-2.0cm,含少量锈黄条纹,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层底埋深51.6m56.2m,平均53.42m;层厚0.9m7.5m,平均2.73m。-1中砂(Q3al+pl):黄褐色,密实,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等矿物,分选性好。层底埋深54.5m59.9m,平均56.77m;层厚1.2m9.1m,平均3.96m。(15)粉质粘土(Q3al+pl):黄褐色,硬塑,含少量锈斑及条纹,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层底埋深56.7m64.3m,平均59.80m;层厚0.7m8.2m,平均3.12m。(16)中砂(Q3al+pl):浅褐色,密实,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等矿物,分选性好。该层未被揭穿,最大揭露厚度13.3m。2.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2.3.1地下水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