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653667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资料(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内容】 n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纯物和化 学物的稳定性 n机体因素:物种、个体间遗传学差异,基因多态 性,环境基因组计划,个体因素对毒性易感性的影 响 n环境因素:温度、气湿、气压 n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必须以具有生物学 活性的形式到达靶器官、靶细胞,达到有效 的剂量、浓度,持续足够时间,并与靶分子 相互作用,或改变其微环境,才能够造成毒 性作用。 了解影响毒作用因素的意义 1.在评价化学物毒性时,可设法加以控制以 避免其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现性更 好; 2.人类接触化学物时,这些因素并不能控 制 ,因此,以动物实验结果外推人时,特别在 制订

2、预防措施时,都应予以注意。 化化 学学 结结 构构 理理 化化 特特 性性 不不 纯纯 物物 含含 量量 化学物的稳定性化学物的稳定性 毒毒 物物 的的 生物学活性生物学活性 化学物因素 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和性质 (一)化学结构与毒性:构效关系研 究 影响其毒作用的性质 影响毒作用的大小 1. 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性质 苯:麻醉作用、抑制造血机能; 甲基苯、二甲基苯:对造血机能抑制作用不明显 ; 苯胺、硝基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肝脏毒性。 多环芳香烃: 三环以下的无致癌活性; 五环的具有明显致癌活性; 七环以上的母体化合物无致癌活性 2. 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 a.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 碳氢化合物(

3、烷、醇、酮等): 当碳原子数在27之间时:随C数的增加毒性增加。 超过一定限度(7 9个)后:随C数的增加毒性下降。 当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的支链的;成环的不成 环的; b. 卤代 常使毒性作用增强。 如: 肝脏毒性:CCl4CHCl3CH2Cl2CH3Cl 麻醉作用:CHCl3CH2Cl2CH3Cl CH4 c. 羟化: 芳香族化合物及脂肪烃羟化,毒性增强 。 d. 胺基:伯胺仲胺叔胺 e. 分子饱和度: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 增加,如乙烷间位 旋光异构体:一般L型 D型 3. 化学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研究化学结构与毒作用的关系在毒理学 中 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学物同

4、系物生物活 性 推测化学物的毒作用机理 按照人类要求生产高效低毒的化学物 结构-活性(SARs)关系研究,现已成为 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对化学结构与毒作用研究日益深 入,特点是应用多参数综合考虑各种理化参 数,以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化学物结构和生 物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称为定量构效关系 法 (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即用数学模型来定量 描述化学物结构与活性关系的方法。 (二)理化性质 n外源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溶解度 电离度 挥发度 分散度 纯度等均与其毒性或毒作用大小有关 1. 溶解度 n脂/水分配系数(

5、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是指化学物在脂(油)相和水相 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学物在脂相与水相达到平 衡时的常数。 n一般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表明脂溶性高, 毒性越大 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 水中溶解度越大,毒性愈大。如As2S3溶解度较As2O3 小3万倍,其毒性亦小。 影响毒性作用部位:如刺激性气体中在水中 易溶解的氟化氢(HF)、氨等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 而不易溶解的二氧化氮(NO2)则可深入至肺泡,引起 肺水肿。 脂溶性物质易在脂肪蓄积,易侵犯神经系统。 2. 分散度 n分散度:是指物质被分散的程度。 n即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反之

6、,颗粒越大分 散度越小 影响进入呼吸道的深度: 分散度与颗粒在呼吸道的阻留有关. n 大于10m颗粒在上呼吸道被阻留 n 5m以下的颗粒可到达呼吸道深部 n 小于0.5m的颗粒易经呼吸道再排出 n 小于0.1m的颗粒因弥散作用易沉积于肺 泡壁 影响溶解度:一般来说颗粒越大,越难溶 解 影响化学物活性:颗粒越小即分散度越大 , 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如一些金 属烟(锌烟、铜烟)因其表面活性大,可与 呼吸道上皮细胞或细菌等蛋白作用,产生异 性蛋白,引起发烧,而金属粉尘 (锌尘和铜 尘)则无此作用。 3. 挥发性 n常温下容易挥发的化学物,其易形成较大蒸 气压,从而易于经呼吸道吸收。有些有机溶

7、 剂的LD 50 值相等,即绝对毒性相同,但由于 其各自的挥发度不同, 所以实际毒性相差较 大。 如苯与苯乙烯的LC 50 值均为45mg/L,即 其绝对毒性相同 但苯容易挥发,而苯乙烯的挥发度仅及 苯 的1/11,所以苯乙烯在空气中较难形成高 浓度,实际上比苯的危害性则低得多 相对毒性: 将物质的挥发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称为相对毒性。相对毒性指数对有机溶 剂来说,更能反映化合物经呼吸道吸收 的危害程度。 4. 比重 n在密闭,长期空气不流通的环境,如沼气、 矿井、地沟等,化学物因比重不同而分层, 如下水沟H2S中毒事件。 5. 电离度与荷电性 n化学物主要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如 pKa值

8、不同化学物在pH不同的局部环境中电 离程度不同,从而影响跨膜转运 n荷电性影响空气化学物的沉降和在呼吸道的 阻留率 (三)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n工业品往往混有溶剂,未参加反应的原料、 杂质、合成副产品等 n商品中往往还含有赋形剂或添加剂。这些杂 质有可能影响、加强、甚至改变原化学物的 毒性或毒性效应 例: 除草剂2,4,5-三氯苯氧乙酸(2,4,5- T),在早期对此化合物进行研究时,由于样本 中夹杂有相当量的四氯二苯-对位-二噁英 (TCDD)(30mg/Kg),此种杂质毒性非常大,急性 经口LD50(雌大鼠)仅为2,4,5-T的雌大鼠经口 LD50的400万分之一。因此,2,4,5-T

9、的胚胎毒 性是由于杂质所引起,而不是2,4,5-T本身所致 。 二、机体因素 ( individual factors) n机体内环境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化学物的 毒作用,主要包括: 物种间遗传学差异 个体遗传学差异 机体其他因素 (一)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 n不同物种(species)、品系(strain)的动物,由于 其遗传因素决定了对外源化学物代谢转化方式和转 化速率存在差异 转化方式不同可能因某些物种动物体内代谢 反应类型存在缺陷,从而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表 现出不同的毒作用 n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是指化学物 在接触条件完全相同情况下,对某种(些) 生 物物

10、质(living matter)的毒性较大,而对 另 一种(些)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小的现象。 n生命物质是指不同生物、不同健康状态或不 同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等。 引起选择毒性的原因: 1.代谢途径差异:包括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是造 成选择毒性的主要因素 2.细胞结构、功能和生化机制不同:如细菌和霉菌 与高等生物细胞不同,细胞内压很高,其细胞外有 一层很厚的细胞壁,很多抗生素就是通过改变细胞 壁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细菌和霉菌的崩解而发挥抗 菌作用 (二)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 n同一物种同一品系的不同个体动物,在相同 条件下,接触相同外源化学物均存在不同的 剂量-反应关系,说明实验动物存在个体差异

11、。 个体差异:是指同一种属(品系)之内, 不同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方面存在的差 异。 高敏感性(hypersesitivity):是指对一般人不 引起毒作用的剂量,对某些人却发生极为严重的毒 性反应 。 耐受性(tolerance):是指机体反复接触某一 化学物或结构类似物,诱导解毒酶活性升高或抑制 活化酶,从而到达靶部位的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 量减少,即长期接触某一化学物的个体(群体)对 其毒作用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的现象。 决定个体差异的因素: n 基因多态性 n 代谢酶多态性 n 修复功能差异 n个体易感性差异的决定因素是遗传因素, 表现为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genetic polym

12、orphism): 是指一个基因座位最常见的等位基因频率不 超过99,这个基因即具有多态性。 在群体中有大于1的个体存在不同的等 位基因形式,其基因产物的结构和活性可能 不同 基因多态性分类 n1. 单核苷酸多态性 n2. 小卫星 DNA重复序列 n3. 微卫星 DNA重复序列 (三)机体其他因素 n 性别 n 年龄 n 营养与健康状况 年龄年龄 毒作用毒作用 代谢后毒 性减弱 代谢后毒 性增强 酶活性 幼年成年老年 n限量饮食(dietary restriction,DR):是 指给予动物应有饲料量的60,但补充足够 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nDR具有延长寿命和抑癌作用 三、环境因素 气象条件

13、季节或昼夜节律 (一)气象条件 1.温度: n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高气温使机体皮肤毛细 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快、呼吸加速,从而使经 皮肤或经呼吸道吸收的化学物,吸收速度加快 如:对硫磷经皮肤接触,吸收量随环境气 温升高增加,尤其在30以上 n高温时多汗,随汗液排出氯化钠等物质增 多,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影响化学 物 经胃肠吸收 n同时排汗增多,尿量减少,易于造成经肾 脏随尿排出的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 存 留时间延长 2. 气湿: n高气湿,尤其是伴随高气温的高气湿环境, 可使经皮肤接触吸收的化学物吸收速度加快 n因为高气湿环境汗液蒸发困难,皮肤角质层 的水合作用加强,脂水分配系数较低的化

14、学物 也易吸收 n此外化学物也易于粘着皮肤表面,延长接触 时间 3. 气压 n 高气压与低气压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引起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改变 如:在低气压(如高原)条件,士的宁的 毒性降低,但氨基丙苯毒性增强 (二)季节及生物节律 n 一般动物(包括人)24小时内的生理状况 不完全相同,存在生物节律 n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可因每日给药的时间或 给药的季节不同而有差异 n 在卫生毒理实际工作中,尤其是进行慢性 和亚慢性染毒时,每日的染毒时间应固定 一 致,以防止出现时间毒性的影响 不同种属的昼夜、季节节节节 律 种属试 剂给药时间毒作用表现 小鼠 苯巴比妥 2:00 Pm 睡眠时间 最长 2:00

15、Am 睡眠时间 最短 人 水杨酸 8:00 Am 排出速度慢,体内停留时间长 8:00 Pm 排出速度快,体内停留时间 短 大鼠 苯巴比妥钠 春 季 睡眠时间 最长 秋 季 睡眠时间 最短 四、接触条件 接触途径 溶剂 毒物浓度与容积 交叉接触 (一)接触途径 实验动物接触外来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 首先到达的器官将有差别,中毒效应也不尽相同 。在相同化合物剂量下,接触途径不同,其吸收 速度、吸收率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接触化合 物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静脉注射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 注射皮内注射经口经皮。 五、动物笼养形式 n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草 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