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64622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资料(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N-周围N-全身各个器官 神经系统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持机体的完整; 协调与外环境平衡;高级功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突触联系 一、突触与突触传递 (一)突触的类型和结构 1.概念与类型 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特 殊结构。 分类: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2.突触的基本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二)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的过 程。 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Ca2+通 道开放 C

2、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小泡移 位与前膜接触融合和胞吐递质进入间隙与后 膜受体接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提高后膜K+ 、Na+离子通透性,产生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提高后膜对 Cl+、K+通透性,厚膜超极化。 (三)神经递质 由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中枢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 外周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肽类等 二、神经-肌肉接头与接头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运动神经末梢,内涵接头小泡,小泡内涵递质 接头间隙:充满细胞外液 接头后膜:运动终板,是对应的肌细胞

3、膜,有与ACh结合 的N型胆碱能受体。 (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 前膜兴奋 Ca2+通道开放 Ca2+进入突触小体前膜出胞 方式释放ACh ACh与N受体结合后膜Na+通透增加 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三、反射中枢的活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 一对一 2.辐散式 一对多 3.汇聚式 多对一 4.环路式 中途形成反馈环路(正反馈称后放) (二)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中枢经突触传递 1.单向传递 传入 中间 传出 2.中枢延搁 递质释放、扩散、结合过程 3.总和 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传入和传出冲动频率不一致 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

4、疲劳性 缺氧、酸中毒使传 递发生障碍,递质和能力耗竭引起疲劳。 (三)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 2.突触前抑制 轴突-轴突型,使之提前去极化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一、脊髓与脑干的传导功能 脊髓传导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 浅感觉在后角换元交叉至对侧 脊髓丘脑侧(前)束 丘脑 深感觉 在同侧上行至延髓 换元交叉至对侧的内测丘系 丘脑 二、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 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灰质块,位于间脑,是躯体感觉的总 换元站。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及作用 感觉(嗅觉除外)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投射到大脑 感觉区 路径专一,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引

5、起特点的感觉,激发大脑 (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作用 感觉脑干发出侧支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元丘脑 的髓板内核群弥散的投射到大脑 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体表感觉区 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 特点:交叉性 倒置安排 区域大小与敏感程度有关 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 双侧;正立;定位不明;感觉不清晰 (二)视觉和听觉区 视觉投射枕叶;听觉投射颞叶 (三)嗅觉和味觉区 嗅觉投射到边缘叶;味觉投射中央后回下侧 (四)本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本体感觉:肌肉及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 投射于中央前回 四、痛觉 由于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感觉,常伴 有不愉

6、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御反应。 (一)痛觉感受器 广泛的存在组织中的游离神经末梢,伤害性刺激,化学刺 激。 (二)皮肤痛觉 快痛:刺痛 慢痛:烧灼痛 (三)内脏痛觉与牵涉痛 内脏痛:内脏受到刺激引起的疼痛。 刺激:牵拉、痉挛、缺血、炎症 特点:发生缓慢,定位不准确,伴其他症状。 牵涉痛:内脏病变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 过敏。 特点:定位明确,先于内脏出现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任何躯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基本中 枢(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发出传出冲动,引起骨骼肌兴 奋和收缩。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

7、的引起 该肌肉收缩。 1.牵张反射的类型 (1)肌紧张 缓慢持续的牵张反射 维持姿势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脑病变 (2)腱反射 快速牵拉发生的牵张反射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中枢病变 2、牵张反射的过程 感受器(肌梭内的螺旋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脊髓 )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骨骼肌) (二)脊休克 当动物的脊髓于高位脑中枢之间突然切断后,断面以下的 脊髓反射功能暂时丧失的现象。 过段时间后反射可恢复。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及其作用 范围较大,兴奋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增加传出冲动及 肌梭的敏感性。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及其作用 范围小

8、,抑制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 (三)去大脑僵直 正常时易化区与抑制区保持平衡。 如果在中脑上、下丘脑直接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 ,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状态。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古小脑(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损伤:身体倾斜、站立困难 (二)旧小脑(脊髓小脑)调节肌紧张 损伤:肌肉紧张降低 (三)新小脑(小脑半球)协调随意运动 损伤:共济失调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组成: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纹状体) 功能:控制肌紧张,调节随意运动。 损伤:帕金森病-运动过少,肌紧张,静止性震颤。 舞蹈病-运动过多,肌紧张降低。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是

9、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 (一)大脑皮质的运动区 位置: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分 特点:交叉支配,头面部双面支配 功能精细,呈倒置安排 (二)椎体系 运动传导束 走行:大脑皮质内囊、延髓椎体脊髓前角换元支 配躯体运动 功能:支配随意运动 上运动神经元:来自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神经元。 损伤:中枢性瘫痪、硬瘫。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传到肌肉) 损伤:外周性瘫痪,软瘫。 (三)椎体外系 通过椎体系以外传导的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束,协调随意 活动。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 的调节 调节内脏的内脏运动神经。不受意识控制,称自主神经。 一、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及生理意义 (一)自主神经的

10、结构特征 1.交感神经:起源于T2-L3,支配内脏、血管、汗腺。 支配范围弥散 2.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脑神经核骶髓。 支配范围局限 (二)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控制肌肉和腺体活动,调节系统:循环、呼吸、消化 、代谢、排泄、内分泌和生殖。 详见表 (三)自主神经的生理意义 1、交感神经 应急反应: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如剧烈运 动、大失血、紧张、恐惧等,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明显增强 ,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促进循环、呼吸和分解代谢等功 能。 作用:动员机体潜能,提高生存适应能力。 2.副交感神经 机体安静时占优势,胰岛素分泌增多,消化活动增强, 储备能力,修复机体,生殖功能。 二、自主神经的递质

11、和受体 (一)外周递质及神经纤维分类 分为: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 交感和副交感节前、副交感节后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纤维) 交感节后 (二)自主神经递质的受体分类 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 1.胆碱受体 (1)M型受体(毒蕈碱性受体) 效应:心律变慢,支气管、胃肠、膀胱平滑肌收缩,瞳孔 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 阻断剂:阿托品 (2)N型受体(烟碱性受体) 效应: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奋。 阻断剂:筒箭毒 2.肾上腺素受体 分和受体,兴奋心脏,血管平滑肌收缩。 三、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 参与初级反射 (二)脑干 延髓 基本生命中枢 脑桥 呼吸调整中枢 中脑 瞳孔对光反

12、射中枢 (三)下丘脑 与大脑皮质、脑干的网状结构,调节:体 温、水平衡、摄食、情绪反应等 下丘脑控制垂体功能(神经垂体和腺垂体 ) (四)大脑皮质 边缘系统:调节呼吸、胃肠、瞳孔、膀胱、情绪、食 欲、生殖、防御、学习记忆。 大脑皮质控制心理活动。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条件反射 例子:狗喂食和铃声 条件反射的形成:无关刺激的多次结合(强化), 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意义:增加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形成机制: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建立暂时的联系 。 二、人类大脑皮质活动的特征 第一信号:现实的具体信号 如:声、光、色等 第二信号:抽象信号,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字、语 言 三、学

13、习和记忆 学习:人或动物接受外界信息获得新的行为习惯的 伸进活动过程。 记忆:是将学习中获得的信息在脑内储存和“读出” 的神经活动过程。 (一)学习的分类 1.非联合学习 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联系 。 如:习惯化,敏感化。 2.联合学习 指同刺激在时间上很接近地重复发生,神 经系统接受信息与机体产生反应之间要建立某种确定 的联系。如:条件反射。 (二)记忆的分类与机制 1.分类:短时程记忆:几秒到几分钟 如:电话号码 长时程记忆:几天到数年,甚至终身。如: 操作手艺 2.记忆的过程: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 忆第三级记忆 四、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二)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做梦)交替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