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文言翻译得分技巧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6645738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文言翻译得分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7高考文言翻译得分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7高考文言翻译得分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7高考文言翻译得分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7高考文言翻译得分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文言翻译得分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文言翻译得分技巧(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城中学 南城中学诗歌鉴赏备考心得 传统备考教学: 传授 接受考查 我们的出发点: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 。 基本想法: 语文备考教学不是教的 过程,是学的过程。 ( 打破常规) 基本做法: 专注题型本质,注重深度备考 诗歌鉴赏的题型本质是考查学生初步 欣赏和鉴赏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能力 要直面我们的学生鉴赏诗歌水平与复习 方式严重脱节的残酷现实,不要让应试 功利心遮蔽了面对一首诗歌最平常的鉴 赏心态,要遵循诗歌鉴赏的本质规律, 要回归诗歌的本质。 诗歌备考的深度: 诗歌备考的深度不在于诗歌鉴赏的难点 有多难,不在于训练学生学会解答难度 大的诗歌鉴赏题,而在于学生的情感和 智慧有无投入到对一首诗的

2、关注、审视 、理解、触动、欣赏乃至鉴赏的过程中 来。学生有没有调动自己的心智去领悟 诗歌的情感以及深藏在词句背后的诗人 微妙的心境,最后在学生做题时学生的 鉴赏思维有无得到相应训练。 究竟如何做? (诗歌备考的策略就是不要有什么策略) 只做两件实事: 一、带领学生读懂诗歌 (读懂 ) 二、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会答 ) 一、带领学生读懂诗歌 具体包括三个环节: 1.学生书面翻译 2.师生点评译文 3.老师引导鉴赏 教学环节:课前翻译课堂诵 读整体领悟诗意提出疑 难词句展示学生翻译同 学讨论老师点评解决疑 难引导鉴赏 看上去和平常学一首诗的教学步骤差 不多,没什么特别。唯一不同的是课 前学生要先翻

3、译,课堂要点评翻译。 例如: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郎中:官名。 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讨论某一同学的翻译,说说优点和不 足。例如 【学生的翻译】庭院中的树上有 休息的乌鸦,冰冷的露水无声 无息地打湿了桂花。我在望着 今晚月亮,不知道秋天的思念 飘落在哪户人家。(邱茜茹)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郎中:官名。 谁家,就是“谁”,“家” 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学生的翻译】 庭院中的树上有休 息的乌鸦,冰冷

4、的 露水无声无息地打 湿了桂花。我在望 着今晚月亮,不知 道秋天的思念飘落 在哪户人家。 (邱茜茹) 【学生的翻译】庭院中的树上有休息的乌 鸦,冰冷的露水无声无息地打湿了桂花。 我在望着今晚月亮,不知道秋天的思念飘 落在哪户人家。(邱茜茹) 【参考译文】庭院中,十五的月光照到 地面好似铺了一层白霜,树上鸦鹊已安 然栖息,清冷的秋露无声地打湿庭中桂 花(或许也打湿了月宫里桂花吧)。举 头仰望,今夜明月当空,普天之下,人 人都在对月感怀,深沉的秋夜里不知这 茫茫思念之情会随月光飘落在谁那边呢 追问:此诗完全读懂了吗?还有什么你觉得 很重要而大家都没注意到的问题吗? 意象有哪些?(月光、庭树、冷露、

5、桂 花、望月怀远的诗人) 意境如何?(空明、澄静、清冷、悠远、清 美、情蕴深沉) 语言如何?(白、栖、望、准确;落,形象化 ) 抒情方式?(委婉、间接更深沉) 表达技巧?渲染、烘托、丰富的想象、凝练而形 象的语言、委婉的抒情方式 引导鉴赏的同时,展示给学生的板书 或PPT,以便于学生积累: 意象: 月光、庭树、冷露、桂花、望月怀远的诗人 意境: 空明、澄静、清冷、悠远、清美、情蕴深 沉的意境 技巧: 渲染、烘托、丰富的想象、凝练而形象的 语言、委婉的抒情 归纳鉴赏方法 (1)立足文本,揣摩从题目、正文带注释的每 一个字,尝试连贯翻译,领悟整体诗意 (2)找出主要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3)借助流

6、露情感的词语,揣摩诗人表达 的情感 (4)积累自己已经感受到的却不会表达的 一些术语。如“形象化语言”“委婉的 抒情方式”“丰富的联想”尤其是形容 意境的那些形容词(空明、澄静、清冷 、悠远等)需要记住。 诗歌本质特征 : 语义的经验直觉性、 思维符号的物象性、 表达效果的感染性、 文字表达的简练性, 读诗的人只要有审美直觉,有一定感受 力,甚至只要有正常心智,就可以基本 读懂,不需要老师讲解分析太多 读懂的环节需要阅读欣赏多少诗歌? 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 多多益善 读懂,打基础,培养学生鉴赏 诗歌的底气,至少五十首诗歌 。 二、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 具体三个做法: 1.在对比中

7、规范作答 2.用“五句话”句式规范作答 3.“五句话”结合“支架法” 规范作答。 1.在对比中规范作答 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对比点评 例如: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沙漠。行路难是笛子曲。) 【问题】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人 认为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不够真实,你 的看法如何?试简析。 初解诗意 意象:冰雪、寒风、沙漠、笛声、夜月、行进中望 月的征人(边地苍凉荒寒、征战艰苦、环境恶劣 ) 主要情景:行军路上征人望月 什么情感:思乡 (了解意象“月”的固定情感) 什么触动了思乡情?(笛子曲,行路难) 怎么理解“偏”?想听又怕

8、听 怎样扣题作答? (对比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学生答案】此诗描写行军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横笛 偏吹”写出笛声哀怨,写出将士行军路上悲凉的心情。 后两句写“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不一定是 真实的,这是用夸张写法,充分显示征人哀怨的心情。 (宋岸辉) 【参考答案】:此诗通过对边地荒寒、征战艰苦、笛声 幽怨、征人望月的描写,表达了出征的悲壮和征人思 乡的凄苦之情。笛声引起了军人的共鸣,全军在同一 时间回首望乡思亲,看似不可能,但雪里行军、寒风 刺骨,荒漠月夜,笛声哀怨,此情此景此笛声会引发 征人思乡

9、的情感共鸣是合情理的。虽然不可能“三十万 ”征人同时回首,但这正是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特定 环境中的特定境界,它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 表现的更突出,更完满,更动人。 【问题】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人认为三十万征 人一时回首不够真实,你的看法如何?试简析。 2.用“五句话”句式规范 作答 五句话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 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 (某某)特点,创设了(描述意境的形 容词)的意境;抒发(突出)了(某 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 作用。 唐代钱珝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题目】请从情感

10、和表达技巧方面鉴 赏此诗。 【鉴赏答案】 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芭 蕉叶的卷起的状态和碧绿、柔润的色泽, 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芭蕉叶的喜爱和 赞赏,用一封藏着少女美好情愫的书信来 比喻芭蕉叶,使诗中芭蕉叶的形象更加生 动形象,别有情趣。 (答案用了五句中的哪些句子?请对应理解) 以下答案用了五句中的哪些句子?请对应理解 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 了芭蕉叶的卷起的状态和碧绿、柔润的色 泽,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芭蕉叶的 喜爱和赞赏,用一封藏着少女美好情愫 的书信来比喻芭蕉叶,使诗中芭蕉叶的形 象更加生动形象,别有情趣。 五句话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

11、法 )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创 设了(描述意境的形容词)的意境;抒发(突出) 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题目】这首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请简析。(3分 ) 【参考答案】 本诗以傍晚深秋纷飞黄叶(1分)交融着诗 人的旅思和乡愁(1分),创设了萧瑟、苍 凉、深沉、悲怆的意境(1分)。 (兼具情与景,准确领悟意境的特点并找到恰当 的形容词此类题的答题要诀) 只是死记五句话而没有基本的鉴赏知识学 生会怎样作答? 【学生答案1】这首诗创设了长江悲滞、 山中黄叶在秋风中纷飞的意境。 (把意象当成意境) 【学生答案2

12、】这首诗创设了诗人被废斥 后回乡途中的惆怅的意境 (把情感当成意境) 更不知道用恰当的形容词如“凄凉、萧瑟 、苍凉、深沉、悲怆”等来形容意境的特 点, (把意境的构成当成意境的特点) 3.“五句话”结合“支架法”规范 作答。 分两步走: 训练学生在迎合题干所问时,先搭支架 问: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问:全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全诗通过写创设了的意境。 问: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试作简析。 答:同意。因为。诗中前两句,后两句 。所以。 问:本诗首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谈谈这样写 的表达效果。 答:本诗采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使 更加,从而收到了的效

13、果 训练学生在搭好的支架中灵活选择五句 话中的相关句式来表述。 例如: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问题】此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夜 晚的“桂花落”是无声的,作者竟然 知道,为什么?后两句用了什么手 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问题】此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夜晚的“桂花落”是无 声的,作者竟然知道,为什么?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答案1】此诗通过描写山中的桂花飘落和 夜晚的鸟鸣,创设了一种幽静、闲适的意境; 由于作者内心宁静悠闲,所以听到桂花落地声 。后两句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鸟鸣声衬托 山中的幽静,形象生动,让人意犹未尽,仿佛 身

14、临其中。(嘉雯)(文科班) 【学生答案2】此诗创设了寂静的意境。环境寂 静,诗人闲适,在此环境下桂花落下应是诗人 的感受。后两句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虽是写 山中鸟儿的“惊”,但反衬了月色下的“静”,使 环境的“静”描写得更加突出。(蒋力)(理科班 ) (对比参考答案)弄清楚什么叫支架法(画线)和五 句话法(蓝色)的结合运用? 【问题】此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夜晚的“桂花落”是 无声的,作者竟然知道,为什么?后两句用了什么手 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此诗用“闲”人、静夜、空山、月光、 山鸟、春涧等意象创设了静谧、空幽、闲适、自 在、超然的意境。首句中的“人闲”说明周围无人 事烦扰,诗人内

15、心的闲静,再加上夜晚空山的幽 静,所以桂花落下这样细微近乎无声的事情才被 觉察到了,其实还是为了突出闲适、宁静、超然 的心境。后两句用了动静结合、衬托手法。诗中 用“出”“惊”“鸣”等动词,借写月光惊动山鸟,叫 声回荡春涧之中,以动衬静,突出了夜之静,山 之空。 备考时间总共10个月,前7-8个月,以读懂为目标 ,引导鉴赏,不急于做题,最后2-3个月,训练会 答,强化答题规范性。 这样做的好处: 老师的关注点和学生的关注点高度契合 老师的讲解始终在学生的未知范围 老师的归纳和讲解是在学生思考之后,是以学 生的实践为基础,很有针对性 前几个月不急于答题,让学生享受到鉴赏的快 乐而免受题海的威逼

16、老师讲解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不会脱离学生的实 际,虽然可以拓展,但不会无边无际。当老师 的讲解解决了学生面对的问题后,学生越加信 服老师,师生互动和教学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市810课题:高中语文比练仿读写结 合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注重:文本比较、片段的方 法练习和思维训练、优秀文本的 仿写 思维三种元素:知觉、回忆、组合 诗歌鉴赏的“读懂”“会答”两个环 节渗透了比练仿的思维和做法。 诗歌鉴赏注重: 1.读懂的环节是在鉴赏诗歌实践中积累鉴 赏的方法和规律,是思维的“练”练 2.规范答题训练的环节,更是在生生之间师 生之间答案的对比中发现差距,是把答案 作为一个文本来比较比 3.训练学生仿用五句话的句式和标准答案的 范式来规范鉴赏的语言仿 鉴赏的思维规律: 理解欣赏鉴赏 答题的思维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