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所名校单元考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62014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所名校单元考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所名校单元考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所名校单元考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所名校单元考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所名校单元考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所名校单元考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所名校单元考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高三历史卷(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2013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2014中国马年生肖金银纪念币各一套(右图为其中一枚)。以动物作为生肖属相并与农历纪年相配现象源自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2.湖北民歌:“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籽有一颗,寄在枣树上,忙去开荒田,播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这一歌谣侧面反映了A.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B.原始手工业的逐步发展C.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D.远古先民的

2、农业实践3.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4.前汉食货志记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通共、大凡之意)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这表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B.提高劳作收成C.增加从业人口D.总结除灾经验5.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道:“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鸣

3、叫)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句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农业生产劳作的艰辛6.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下列说法与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一致的是A.“盘古开天地”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相地而衰征”D.“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7.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一税制改革A.增加了周王室的赋役收入B.

4、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C.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D.以法律手段稳固了井田制8.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政府不再监控土地流转B.农民获得产品的分配权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9.据魏书高祖记记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所描述土地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国家不再享有对土地的所有权B.农民获得土地,对国家承担义务C.国家直接参与农民的生产活动D.以土地私有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10.北宋刘克庄在奏札中说:“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

5、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就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B.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的吸引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政策D.经济发展弱化了土地的价值11.南宋辛弃疾在最高楼一词中曾哀叹:“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这一哀叹实质上反映出古代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12.汉书载:“乃贳(sh)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数年,会赦,致产数千万其使民,威重于郡守。”这一史料记载所反映出的经营方式是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租佃式经营D.

6、手工工场式雇佣经营13.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明确规定:今后“私下分田客”当每年收田毕日可不必取得主家的凭由,商量去住,各取稳便。这说明宋朝时期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租佃制遭到政府的抵制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14.土地兼并盛行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宋朝政府积极发展工商、采矿、纺织、加工业等行业,成语五行八作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这反映出宋代经济政策在客观上A.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B.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良C.推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D.解决了社会的阶级矛盾15.据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

7、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B.自然经济正逐步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16.右图是在距今4700年左右的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残绸片,丝纤维截面积为40平方微米,丝素截面呈三角形,经鉴定,全部出于家蚕蛾科的蚕。作为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我国丝织手工业的历史悠久B.古代农业种植技术有所进步C.中国是世上最早养蚕的国家D.当时北方丝织技术相对落后17.右图为乾隆年间的棉花图,图中附有简要说明和清乾隆帝题诗:“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者牵车以赴之,村落

8、趁虚之人,莫不负挈纷如。”棉花图从侧面可以反映出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C.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扩展 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18.清朝乾隆皇有诗云:“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更是空。”诗句赞叹的瓷器所属种类是A.青瓷B.白瓷C.青花瓷D.彩瓷19.史记货殖列传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该材料能够反映出西汉A.私人冶铁业获利丰厚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0.史记

9、平准书记载:“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卖之。”“郡国多不便”是缘于这一政策具有A.市场化、民营化B.反动性、强制性C.垄断性、专卖性D.单一性、落后性21.“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材料反映了A.商业交易量的提升 B.乡村草市规模的扩大C.城市经济的活跃景象 D.百姓生活的安逸祥和22.唐代时期妇女择偶“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明朝时期则出现“宁肯嫁与商人”、“有钱神也怕”。这一变化说明A.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男女平等观念普及 D.纯朴社会风气堕落23.观察古代中

10、国997-1077年农业税与非农业税对比变化表。它反映出的趋势是时间农业税非农业税997年321021年231077年37A.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减少 B.财政对农业的依赖减弱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废弛24.郭沫若曾说:“我研究奴隶制和封建制,先看劳动者,分不很清,因为奴隶和农奴都很苦,史料记载差不多。后来看奴隶主和地主,倒比较容易辨别。”照此,探究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恰当方法是A.优先整理雇工信息B.专注雇主一方史料C.兼顾雇、佣双方信息D.参考先代制度研究25.1720年,当康熙帝获悉“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其余悉卖在海外,资银而归”时,即

11、下令“其南洋吕宋、噶喇巴(今爪哇)等处,不许前往贸易”。对这一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B.是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第卷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战国开始,史料保存的历代粮食亩产数据大多低至一石,高至两三石之间,看起来这与明清乃至民国差不离,这不是停滞又是什么?王家范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还是不发展?材料二下表是根据河南省计量局由历代器物实测所得的古代历朝度量衡相当于当今度量衡的数据(当今=1)。汉代唐代宋代明清石0.20.590.661亩大亩0.69120.54370.90.9216小亩0.2880.2266斤0.55

12、1.19材料三(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收亦非有加于他郡邑。所由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布帛枲苎,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仰俯给,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十五农桑广类木棉材料四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旨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问题(1)概括材料一的观

13、点。(2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至明清时期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评析材料一的观点。(4分)(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经济发展状况,并指出这一状况形成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这里(东京),街市首次作为中国都城中的一种主要存在,并发育成为一种机能多样,形态丰富,相当成熟的城市功能要素,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材料二我们以为,16至18

14、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尽管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体现是,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和海外贸易的扩张。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材料三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日常食用消费却用之于追求雕琢、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郭德利中国全史商贾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东京城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的表现。(4分)(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