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题高三段考1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61826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试题高三段考1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测试题高三段考1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测试题高三段考1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测试题高三段考1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测试题高三段考1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试题高三段考1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试题高三段考1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下期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考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1、 现代文阅读: (完成1-3题,每小题3分,9分) 培厚“精神新土层”,迎接“新集体生活” 去年年底,腾讯公布官方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计,一个月下来就是一本200多页的书。这样一本“书”,恐怕难以扭转“中国人不读书”的印象,也不足以涵养丰盈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在中国,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恩对于“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也忧心忡忡。为了提醒埋头手机者保留一个“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他的书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2、。 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爱书之人,可能都幻想过这样一座图书馆:没有容积的限制、跨越时空的区隔,“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网络不就是这样吗?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社交平台,海量的信息、无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击几下就尽在掌握。从丰富性的角度看,互联网绝不该成为文化的沙漠,而应是比博尔赫斯的想象更辉煌的“天堂”。 今天的“新集体生活”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鲜明。在网络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声,也可能因触动隐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鸣。只是,这样的个性张扬,虽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却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让互联网文化显得颇为芜杂

3、。微信公号不乏“揭秘”“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劲爆词汇,更有“30岁以前要明白”“中国人转起来”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这些内容尽管无伤大雅,却也难免让人担心它们背后日渐贫血的心灵。 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无论有多么庞大的库存,你能接触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与其说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说只是验证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互联网的丰富,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可说是一种“新集体文化

4、”。知识之海、观念之海,在每个“集体人”的参与中更显无涯。无数网友的标记、评论和打分,形成了影片、书籍、音乐的“标准”;网站中,许多专业人士分享的知识、经验、见解,形成了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离开了成千上万用户的参与更是毫无意义。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新集体文化,同样网聚每个人的文化。 今天的中国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脚踏进信息时代的洪流,与全世界一起走进“旷古未有之大时代”。近百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比之前上千年更大。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这样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文化活力的迸发。灿烂的文化成就,都生长于全新生产生活的土壤。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有

5、着怎样的文化素养,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能收获什么。告别肤浅,告别短促,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选自人民日报人民观点 2015年03月02日,有删改)1 下列选项中对“新集体生活”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新集体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张扬。 B. 在“新集体生活”中,即便是发表一些不太靠谱的主张,也有可能从中得到共鸣。 C. “新集体生活”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更大的空间,也让网络文化显得颇为芜杂。 D. “新集体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需要明辨是非,去粗取精,才能获得文化的精

6、髓。2 对本文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去年底,我国国民的阅读量平均每人每日阅读近6篇,一个月电子的阅读量就等于 200多页一本书,这大大丰富了国民的精神生活,但并不能就说国民精神境界得到 了提高。B. 网络中的搜索技术、社交平台,海量信息与无界交流,都可以随意掌握在人们手中, 正可谓“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互联网或许可成为人们文化精神中的“天 堂”。C. 微信公号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常用些劲爆的词汇,增添些五花八门的内容,这恰好 印证了互联网的丰富多彩与其海纳百川的特点,人们对此无需过分担忧,但都需引 起注意。D. 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在尚未走出自身困境的同时,又踏进纷繁

7、浩瀚的信息时代, 这不仅仅是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着力促进文化活力 的迸发。3 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赞同美国教授马克鲍尔莱恩的最愚蠢的一代里的观点,对当代年经低头 族迷恋社交网络感到担忧,认为人不能迷失在网络中,丢失“与历史、与艺术、与 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B.互联网带着人们走进“新集体生活”,人们不再受时空阻隔,可以尽情地在网络上晒 出自己的生活与观点,随时进行交流,这样的生活,使人个性得到张扬,也为文化 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C. 本文作者思路缜密,语言含蓄典雅,旁征博引,针对当今网络时代独有的现象,独 有文化深入思考,阐述

8、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 思维力,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 对于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作者并没有过分的担忧,而是用自己的看法加以引导,提 醒人们应注意涵养文化,增厚“精神新土层”,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防止精神的匮 乏,警戒文化沙漠时代的出现。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夏人万骑来

9、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

10、、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夏人万骑来寇守约/ 适巡边/ 与之遇/ 简兵五百逆战/ 众寡不侔/ 势小却B夏人万骑来寇/ 守约适巡边/ 与之遇/ 简兵五百/ 逆战众寡不侔/ 势小却C夏人万骑来寇守约/ 适巡边/ 与之遇/ 简兵五百/

11、 逆战众寡不侔/ 势小却D. 夏人万骑来寇/ 守约适巡边/ 与之遇/ 简兵五百逆战/ 众寡不侔 /势小却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D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职,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

12、、擢拜(提拔授官)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7把文中画横

13、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2)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二)古代诗词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池上竹 杨巨源一丛婵娟色,四面清冷波。气润晚烟重,光闲秋露多。翠筠入疏柳,清影拂圆荷。岁晏琅玕实,心期有凤过。注婵娟:形容姿态曼妙优雅。 琅玕:传说中的仙树。8颈联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5分)9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尾联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李白蜀道难运用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山峰之高、崖壁之险的句子是: ,

14、 。(2)韩愈在师说中用“ , ”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胸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的两句是“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所选大题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分) 大 王 韦如辉王姓是大姓。谦虚一点说;是大姓之一。只要是在叫公开场所的地方,最有可能就有王姓。而且,最有可能不止一个。王五所在的单位,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单位不大,人数不多,王姓却占

15、半壁江山。这样,称呼就成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王局长有一正一副两个,王科长正副职四个。除此之外,没有鸟纱帽的还有六七个人。王五属于无乌纱帽压顶之列,但距离王老和老王这两个尊称,还有一定的时间、年限和威望的差距。名字里有三个字的还好称呼一些,直接省去姓就可以了。关键是两个字的,省去姓氏有些欠妥。比如,王五就叫五,多少有点暧昧,不严肃。会来事的人,总是有头脑、有智慧。干脆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倒十分妥当和合理。还拿王五做例子,这次,王五就是大王。得到这个称呼,王五十分高兴。一副扑克,大王不是最大吗?老大,名副其实的老一。王五越想越觉得这个名字受用,有一种会当凌绝顶的感觉。有一段时间,王五走路轻飘飘的,仿佛总有一股风,在身体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