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故错解颐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6604432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54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故错解颐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浅析故错解颐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浅析故错解颐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浅析故错解颐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浅析故错解颐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故错解颐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故错解颐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故错解颐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相关定义1.1、变式及变式教学的定义 2.1.1 变式的定义2.1.1 变式的定义 有关变式的定义的研究方面论述较多地认为变式就是指对象正例的变化。如 (1)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的变化。 5 (2)变式是指提供多个正例,这些例子的本质特征不变,无关特征要发生变化。 6 (3)变式就是变更展示感性材料的形式,即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对其不同情况 加以说明,使事物的本质属性全面地显示出来。 7 (4)变式就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非本质属性方面的变化。 8 (5)所谓变式是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句话, 变式是指事物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

2、变化。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可以使学生 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9 (6)所谓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无关属性的表现形式,是变更人们观察事物 的角度和方法,以突出对象的关键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关键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 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 (7)教学变式是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或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11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总结出,它们对变式内涵的叙述有共通之处,即变式改变的仅 仅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而非本质特征,换句话说这一系列的变式与原有事物的区别 仅是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本质上是等价的。 那么推广到数学中的变式

3、,即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也就是 对概念、例习题的非本质特征进行改变。例如运用类比变式时,就深化了对原有知识 5 张承芬. 教育心理学M.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0.。 6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58,102, 93. 7 宋广文,杨昭宁,李寿欣. 心理学M. 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 8 余致甫. 数学教育学概论M. 上海: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90 . 9 章建跃. 数学学习论与学习指导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74,156. 10 吴宪芳、郭熙汉. 中学数学教育概论M .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

4、社. 2005 . 11 顾明远等. 教育大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 7 的认识,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理解,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适当地将变式运用 到教学中,大有益处。 1.2、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主 要是针对教学效益而言的。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有质有量即有效。量对应着效 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即指教学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对职业教育来说,如果教师在某 节课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即使有效率、有效果,也不能认 为这节课是有效的。职业学校有效教学的质有”内适的质”和”外适的质”。”内适的质” 指教育发展

5、必须遵循和服从的客观规律,促进教育有序、有效地发展;”外适的质”指 社会对教育及其产品(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对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来说,后者更为重要。 因此,五年制高职有效教学要与职业教育的特色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 主要体现在地方性、行业性或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三个方面。笔者针对职业教育特 色,融合了数学学科及一般意义下有效教学的有关论点,对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有效教 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结合社会所需的职业知识和 能力,使不同数学基础的高职生在数学知识、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都得到适合 自己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具体体现为教师能提高学

6、生综合素质的所有教学行为。 对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解释: 1、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表现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目的,也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激发和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2、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逻辑必要条件 为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教师应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引起学生学习的 意向和动机,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方式 。 3、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除包括上面含义外,对教师教学还有如下要求: 8 (1)教师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遵循目标定位原则,教师能根据用人单位和岗位群需要,分析确定基本的人才

7、规格; 遵循适应性原则,教师能更新观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遵循全面与人格个性 发展原则,教师能着眼未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特长”;遵循实用性原则,教 师教学中会使用产、教相结合等具有职业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 (2)教师要有乐观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职 业学校不再有差生存在,只有各种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方向的可造就人才。1教师应 该清醒地意识到,高职生是国家未来不同层次水平的建设者,是多种智力不同程度的组 合,问题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才能聪明。因 此,教师要善待学生,此外也要善待自己,只要

8、学生今天有进步,就是好的。教师教学 是一个过程,不是说哪位教师上了一节课,谈了一次话就能把一个很差的学生变成一个 优秀的学生,只要使学生在其个人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就达到了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目的。 (3)教师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毕业生反馈,有各项能力的学生往往在工作岗位中受到重用,因此,教师通过 对实际生产、生活管理和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了解,给予高职生人生规划和就 业的指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能力培养及职业教育,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直接进入 劳动市场的需要。 1.3、变式教学的定义 聂必凯在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研究里指出:教学变式是在教学中使用的变 式,而变式教学就是将变式

9、用于教学,变式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思想, 因此变式与变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两个对等的概念 12 。 用变式方式进行思维和技能的训练称为变式训练,把变式运用到教学过程的不同 环节,以求达到所需的教学目的的教学叫做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就是不断变化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变式展现知识 完整的认知过程,即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激励学生不断探索进而掌握知识的根 本属性,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是”三基”教学(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思 想)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变式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教学途径。 13 教学变式是在教学中使学生确切地掌握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即在教学

10、中用不同 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 本质特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从而对事物形成科学概念。 数学变式教学就是以教育学的关于变式的观点为依据,将变式应用到数学的教学 中,通过转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或者变更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不断地改变数学概念 中的非本质特征于教学过程中,配合各种有利教学的环境,对概念、定理、命题等进 行多层次、多角度、各种背景、各种情形的变化,以充分体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 展现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14 变式练习,就是指在其他的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的正例的变化。 数学变式

11、教学就是对数学教材中具体的数学思维成果,即基本知识、典型问题、知识 结构、思维模式等,从各个角度、多个侧面、不同方面改变他们的呈现形式,在本质 特征保持不变的大前提下,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改变形式,让学生对事物的本质 与规律理解透彻,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探索 发明变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聂必凯. 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研究D. 上海: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13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86. 14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1

12、.4、实践性教学的定义 在我国,”实践”一词合并使用最早见于宋史 理宗纪中的”真见实践, 深探圣域”,但其基本涵义在先秦时期就已包含在”行”这个词之中被广泛使用, 主要与”知”相对。4此前只有在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中有一个实验的概念,而 且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两词的内涵与外延并不相同。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实 践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提法始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这是一个与理 论教育相对的概念。”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而是一种受制于教 育目的和要求,在本质上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学活动。它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

13、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美术素养的一些列教学化解的组 合。”5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 补充和拓展,理论教学侧重基本理论、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的传授、具有抽 象特征,易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实践教学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补充 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好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 理能力和创新能力。”6 2.1.2美术技法理论课程的范畴 美术技法理论课(以下简称”技法理论”课)是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常 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造型艺术的一门具有中介性质的课程在于加强美术专业 的基础理论教育。据笔者了解,有一本标明”技法理论”的

14、教材,由魏永利、 殷金山等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的透视色彩构图解剖造型艺术技 第 9 页 共 60 页 法理论(迄今有关技法理论研究的专论、教材所见不多,正意味着我们缺乏这 方面的研究)。在该教材”使用说明”中规定除透视、解剖外,”有关色彩、构 图部分可以不安排教学,不提出要求。”本书以绘画透视学、艺用人体解剖学两 篇内容为学习的重点,能够比较好地掌握美术专业基础理论,从而达到全面提 高美术技法水平的目的,为美术专业的技法训练及美术创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绘画透视学”与”艺用人体解剖学”两门课程,均属于美术各专业必修的基 础理论课程。两门课程从造型艺术教学的需要出发,分别学习、研究在平面上 表现

15、立体造型的透视规律,以及人体骨骼、肌肉结构、人体形态与动态变化规 律以及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和特征。其目的是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研究视觉形象变化规律的同时理解、掌握基本原理、法则、画 法,形成造型能力;明确视觉规律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关系,指导艺术实践,合 理运用于专业习作、创作和设计。 绘画透视学课程: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离我们近的物体显 的很大,离我们远的物体显得小。前面小的物体能把后面大的物体挡住,因此 有了一叶障目的说法。这是由于我们观察物体时所处的视位不同所至,我们看 到的物象除了有近大远小的变化之外,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形现象。透视是一 种客观存在的视觉现

16、象,它包括透视现象和透视形体两个概念。透视现象是一 个抽象概念,是指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而引起的大小变化的变形现象;透视形体 则是具象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到的反映物体之间远近层次关系、有立体感 和空间感的三度空间图形。我们把看到的透视现象描摹下来,得到的就是一个 透视形。用各种方法在平面上研究线与形的变化规律,并且在两度空间的范围 表现出具有三度空间关系的图形和物象,这门学科就是透视学。 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它是研究人体自然属性的一门科学。由于研究 人体解剖学的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人体解剖学又分为不同的体系,例如医 学、生物学、体育运动学、造型艺术类等方面。”造型艺术研究人体解剖的目的, 是从造型艺术的需要出发的,紧密围绕造型这个中心,重点研究人体外形特征 和结构特征,以及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的规律。”7还要了解人体在运动状态下, 外形所产生的动态变化。所以艺用人体解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的骨 骼系统、浅层肌肉系统、年龄及性别特征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