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音声乐练声方法技巧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6600084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音声乐练声方法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母音声乐练声方法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母音声乐练声方法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母音声乐练声方法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母音声乐练声方法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音声乐练声方法技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母音声乐练声方法技巧 我们平时练声总是“米”、“妈”地进行反复练习戏曲演唱喊嗓也是“衣”、“呀”的这就是所谓的母音练习母音的练习要有目的和方法不是简单的随便唱唱下面小编整理了母音声乐练声方法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1)呼吸技巧想象一下练声时我们所要求的方法有什么动作可以辅助我们进行正确的呼吸.比如向下蹲.抬东西时的动作等 (2)发声时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我们进行简单的练声时不会涉及太多的字但在演唱歌曲时.则会有层出不穷的字跳出来困扰我们的歌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字、 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用能力 (3)在歌唱发声时还应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我们在练声时旋律的走向往往都是简单而重

2、复的但到了具体歌唱时则需要连贯、抑扬顿挫、强弱对比明显的歌唱发声技巧因而在我们平时歌曲演唱时.应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 (4)培养好的乐感当我们一开始练声时就要把每一条练声曲当歌曲来进行训练.从开始练声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培养良好的乐感 (5)注重情感的培养在演唱歌曲时一定要投入.有了良好的情感支撑歌唱技巧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上了 我们平时练声总是“米”、“妈”地进行反复练习戏曲演唱喊嗓也是“衣”、“呀”的这就是所谓的母音练习母音的练习要有目的和方法不是简单的随便唱唱如练习中使用: 很显然这是用“米”的母音来带“妈”的母音使“妈”的发声要向“米”的感觉靠拢并具有“米”的色彩

3、 我训练学生是根据不同情况来使用不同母音进行的经常使用的是两组母音一组是“o”、“u”另一组是“iI、“e.母音这两组母音在具体训练中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使用“0”、“u”母音时便于打开喉咙使声音垂直容易获得掩盖的效果对克服那些声音有挤、卡、尖、白毛病的人是很有效的因为有这类毛病的人都是在歌唱中喉咙打不开气息悬、浅声音位置低我教的民族唱法的学生也同样使用“0”、“u”母音来训练一般经常使用: 我在训I练中经常加上字头如上面练习音阶中的“努”是使用“哼鸣”与“u”母音的合用办法“o”母音的用法与“u”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单独提了如果“u”母音用好了能使声音竖、圆润、饱满上下容易统一、贯通掩盖位置比较明

4、显练好“o”、“u”母音是基本歌训练必不可少的步骤它能解决声音平衡和整体歌唱的问题因此用“o”、“u”母音练习的同时还要用它们来带其他的字使别的母音也具有“o”、“u”母音的特点和色彩这样势必对那些声音的挤、卡、尖的问题能起一个综合的平衡作用可以调整到较合理的声音比例关系上 例如: 这个练习正体现出用“u”带“啊”和“ei“、“i”等母音使这些母音都带上“u”母音的感觉和色彩由于“u”母音具有声音垂直、掩盖、喉咙开的特点带出来的其他母音也同样有这样的特点 然而虽然“u”母音声音圆润、浑厚、通畅但容易使吐字不很清晰这是母音变形的缘故用这种办法直接带字唱民歌和戏曲不太合适容易出现音包字或吐字含混不

5、清的问题搞不好听众会反映喉咙里像含了个饺子听起来不习惯也不亲切所以用“u”、“0”母音练习基本功是必要的但在歌唱中要注意与语言的结合如果用“u”、“0”母音带字演唱创作歌曲或幅度较大的声乐作品较为合适 “i”“ei”母音的使用与“0”、“u”有所不同虽然在歌唱的整体感觉上是一致的但由于“i“ei”母音声音比较集中、靠前声带张力也强一些因此声音色彩比较明亮富有灵活性对克服那些声音上有重、压、暗、撑毛病的人颇为见效我们知道“i“ei”母音是窄母音本身就具有集中、明亮、位置高的特点如果在练习当中配合好气息和打开喉咙那么“i”、“ei”母音的音色肯定是很甜美的带上的其他母音也就都会具有这种色彩由于“n“ei”母音的声音比较集中、灵活在咬字上也更方便一些可以用很小的动作就能把字吐清晰因此用这组母音演唱中国歌曲和民歌很适合音色上也更符合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用“i“ei”母音带其他母音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如果能运用得自然、统一那么唱好中国民歌是不成问题的下面举几个用“i“ei”母音带其他母音的练习实例: 还有很多练习不一一列举尤其换字的练习很灵活用“i“ei”母音加上任何字头都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