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论文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59718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灾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防灾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防灾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防灾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防灾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灾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灾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课 程 论 文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建设规划讨论-以安阳市为例专业班级: 10 级 城 市 规 划 课程名称:可持续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规划 学生姓名: 王 晶 学 号: 201004030024 指导教师姓名: 杨 中 海 指导教师职称: 讲 师 2013年 6月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建设规划讨论-以安阳市为例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当今这个大国间竞争愈来愈依靠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对本国或本地区文化的挖掘和对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可持续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文化的建设最能反映时代精神,本文就从安阳市本地文化的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可持续

2、发展建设。关键词:历史文化 可持续发展 规划引 言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城市占了很大比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凝聚了华夏5000年灿烂文明的精华,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积极而独特的贡献。安阳自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坚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并重,名城保护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安阳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

3、发,着眼于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着眼于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安阳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及现状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现辖1市4县4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总人口53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543.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02万人。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世界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和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一)安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 先后有商、北魏、后赵、冉魏、前燕、

4、东魏、北齐等7个朝代在安阳建都,城市史长达3300多年,古都史长达377年,是早期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安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被奉为“文字之根的甲骨文、“文化之根”的周易和“民族之根的颛顼、帝喾遗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安阳造就了众多的文化遗存,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9处。安阳自然风光秀丽,太行山大峡谷被誉为“八百里太行之魂”,五龙洞原始森林风景秀丽、别具特色。(二)安阳殷墟的城市布局为中国历代都城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自公元前

5、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历经八代十二王255年,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形、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性质的古代都城。考古发掘表明,殷墟宫殿宗庙区主要分布在洹河南岸小屯村一带,以大壕沟与其他地方相隔离;王陵区则位于洹河北岸约3公里的武官村北地一带。沿洹河一线两侧分布大量族邑居住基址,而铸铜、制骨、制玉等手工业作坊特别是铸铜作坊则分布在相对较远的苗圃北地及更远的孝民屯等地。殷墟遗址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文化的内涵之丰富以及清晰的文化发展序列,为中国其他早期都城所无法比拟,达到了中国古代早期都城建设的最高水平。(三)安阳古城是中国古代中小城市的典型

6、代表安阳古城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增筑于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周围19里;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改筑,周围9里113步,城墙高2.5丈,厚2丈,外砖内土,筑有4个城门。古城原形制规整,城方墙坚,地势呈龟背型,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纵横交错,庙、塔、楼、阁布置相宜,南北大街上钟、鼓楼跨街而立,两白塔对称分列古城南北,城隍庙雄镇中央,城东高阁寺拥台高踞,城西文峰塔伞罩高悬,民宅庭院深深,九门相照,整个古城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古朴典雅,构成了安阳古城特有的天际轮廓线,以中国古代府城典范载人城市规划教科书。现存的安阳古城大体保存了

7、这一格局,目前古城内仍保存有天宁寺及天宁寺塔、城隍庙、高阁寺、韩王庙及昼锦堂等古迹和北大街、南大街、仓巷街等传统历史街区。二、以殷墟申遗为龙头,名城保护与发展并举,努力促进安阳城市建设和三个文明的共同发展城市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每个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其独特性,如何创造性地保护名城的特色,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近年来,安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名城保护意识,以殷墟“申遗为龙头,全力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保护与发展并举,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路子,特别是注重对以殷墟为代表的重点文物保

8、护单位及老城内文物景区、景点的保护以及对社区生态环境、历史性街区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建筑、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保护与建设,维护了城市发展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连续性,使安阳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以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强化名城保护意识,提高名城地位殷墟是安阳的“名片”,利用好这张“名片不仅对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对城市发展也起到深远影响。200 1年,安阳市委、市政府以全面提高殷墟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实现文化兴市和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目标为指导,全面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5年来,安阳市先后完成了申报文件和补充文件(中、英

9、文版)的编制工作,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法规,推进殷墟依法保护和管理;投资近2亿元完成了殷墟周边环境治理,改善殷墟人文环境;投资数千万元完成了殷墟上百处文物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殷墟博物馆,完善了殷墟可移动文物保护展示;建设了殷墟档案库,实现殷墟文物保护信息管理的科学化。2006年7月1 3日,在立陶宛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殷墟“申遗”获得通过,殷墟成为我国第33处世界文化遗产。通过殷墟“申遗”,不仅促进了殷墟文物保护,也加大了全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较好地提高了安阳的知名度,为名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以殷墟为代表的安阳文物旅游景区、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为

10、安阳文物的开发利用,为安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安阳三个文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科学规划,保用结合,着力推动安阳古城保护与发展安阳古城位于市中心区域,南起南环城路,北到解放路,东起东环城路,西至西环城路,东西长1682米,南北长l534米,占地2.58平方公里,基本延续了明清安阳城的格局,是中国近代中小城市的典型代表,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占有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保护好古城,对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按照严格控制、重点保护、逐步改造、统一规划、设施配套的原则,坚持把古城保护与改造建设相结合、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实现古城有机更新和传统风貌的延续。出台了安阳市古城保护和改造规

11、划的意见、安阳市古城改造建筑设计原则等文件,编制了北大街、东大街、南大街、仓巷街、大院街、文峰中路、唐子巷等地段的详细规划,完成了城隍庙、高阁寺、郭朴祠、许三礼祠堂、钟楼、韩王庙、文峰塔、天宁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的修复、修缮工作和北大街传统商业街、东大街住宅组团、北门东等地段改造建设,开展了护城河疏挖、坑塘护砌、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和小街小巷整治工作,古城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控制。二是坚持保护第一,试点引路,改造旧城。在整个旧城改造中,我们没有一开始按照详规全面展开,而是先进行了几个地段的试点性改造,较成功的是东大街组团改造。在充分调查分析安阳居民特点和市民现实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对该组团采用了放

12、大四合院的规划布置形式,为院内居民的交往、活动、居住提供了一个安静、安全的场所,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一致反映这种布置形式使居民的归属感强,对环境和配套设施比较满意。通过更新改造试点,初步摸索出了安阳古城保护、旧城改造和更新的路子。 三是保护风貌,严把建筑设计关。真正能反映古城风貌的最直观的物体是古城建筑。这些年来,安阳市除重点保护那些能代表古城历史文化和环境、反映城市文化价值内涵、古城历史传统风貌的传统街区、传统建(构)筑物及设施外,严把旧城更新建筑设计关,制定了建筑设计原则,明确“绿树蓝天原街道,改造之中留风貌,坡顶硬山搏风砖,白墙灰瓦用符号的总体建筑设计原则,提炼安阳古城明清建筑的神韵。

13、同时,注重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20世纪中期建设)的保护,包括反映一定时期安阳市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平的建(构)筑物以及重要故居和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物。自2004年1O月以来,拍摄数码照片8000多幅,录像十多个小时,编撰了安阳古今建筑文化印迹一书,有力促进了名城保护工作。四是严格管理,确保按规划对旧城进行改造更新。一方面,我们准确把握保护规划和详细规划,遵循成片更新改造原则,将旧城区按规划道路分成若干个大小街坊,分别确定更新改造方式,制定更新改造措施及具体规划;另一方面,加强行政干预和政策引导,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据保护规划,完善规划法制建设,强化

14、旧城更新改造的规划、建筑、施工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对不按规划要求建设的行为,实行行政、经济甚至法律制裁,避免增加古城保护难度和压力。(三)确立“文化兴市战略,全面营造城市文化氛围2004年,安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战略,确定“文化兴市、文物先行。因此,我们把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放在“文化兴市”战略的突出位置,先后开展了殷墟环境治理与文物保护展示工程,维修了天宁寺、袁林照壁神道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随着老城改造的深入,又先后抢救维修了老城内仓巷街、袁氏小宅、萧曹庙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使老城文物保护单位逐步连成点、连成线,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有效地凸显了安阳的历史文化氛围

15、。(四)适度改造旧城区,另辟新城区,保护老城风貌为更好地保护安阳古城,安阳市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把市委、市政府及市直主要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住宅统一搬迁到行政东区,城市发展的重心迁移到远离老城的东部新区。同时,在保持老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以景区保护带动老城改造,逐步分散老城居民,改善人居环境,既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老城保护的压力,也逐步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使留居在老城区的居民自觉增强保护老城的意识。近年来的发展表明,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安阳古城的历史风貌,而且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获得了双赢。(五)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努力提高文化品位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标志,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安阳市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我们通过加大博物馆建设,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安阳名城品位。先后建设了殷墟博物馆、市博物馆新馆等具有较高水平的博物馆,并在积极筹建中国文字博物馆。同时,大力扶持河南超越置业集团周易博物馆、安阳市保泰盈殷商博物馆等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博物馆网体系,较好地改善了城市文化面貌,弘扬了历史文化。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需要认真处理好三种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要想保护好名城风貌、维护历史文化特色,除了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外,还必须科学处理好三种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