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1659229 上传时间:2017-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1 / 4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中元节的来历“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 ,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 ,为地官赦罪日 ;十月十五是“下元” ,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 ,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

2、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 ,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 7 月为 “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 ULLAMBANA)

3、,也就是“孟兰盆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中元节习俗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 ,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 ,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 。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

4、范文最新推荐-3 / 4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祭祖是中元节习俗之一,中元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 ,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习俗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