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北京市通州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5860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北京市通州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北京市通州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北京市通州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北京市通州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北京市通州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北京市通州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北京市通州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州区高三文综历史一模试题 2016、412 荀子 .富国篇:“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这段话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的思想是A.“仁” B.“礼” C.“法” D.“乐”13易中天在帝国的惆怅中说:秦末天下大乱,然而 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天下大乱,然而有叛国而无叛郡 。中唐天下大乱,然而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说明了哪种制度的优越性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14.下列历史事件与图中地点对应错误的是:A 商鞅在点实行改革,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B 北魏孝文帝在点实行了均田制、三长制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发展。C 王安石在点实行以富国强兵为中心的变法革新。D 雍正在

2、创建了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5崇祯本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云:“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从中可以提炼出息有明代徽州经济活动频繁,社会风尚也随之改变明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商人社会地位发生显著变化明朝科举考试已不受重视A B C D16某人在 1870 年以后的 25 年里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虽然他只是一个省级大员,但他实际上行使着中央政府的一些职权,并充当一种类似于全国上下自强规划之“协调人”的角色。这里的“某人”是指A 曾国藩 B 奕忻 C 左宗棠 D 李鸿章17张謇的一生苦求科举功名。1894 年在其 41 岁的时候,终于考中状元,并被授以

3、翰林院修撰官职。然而功成名就时他却猝然转身,1895 年,在南通开设大生纱厂。张謇由士而商转变的原因包括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对仕途险恶、官场黑暗的了解与厌恶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实业,社会风气的转变民族危机的刺激,爱国心的驱使A. B. C. D. 18诗词这种文学形式是作者“言志”和“抒情”的重要方式。下列诗词内容所反映的时 。 。代背景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苏区烽火照峦岗,铁血儿郎斗志昂。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南湖定向端航舵,北伐挥师摧枯朽。A B C D 19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1992 年邓小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点

4、了一把更大的火” 。“这把更大的火”促使中共中央A. 做出了开放大连等沿海城市的决定B. 做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要决策C. 提出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要求D. 制订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以当代美国默里N.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 ,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A. 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 B. 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C. 胡佛对

5、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D. 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1表一摘引了一部俄国史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是A赫鲁晓夫的改革与冒进 B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斯大林模式C 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D走向解体的苏联22历史学家何顺果世界史记载:“日本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可分三个不同阶段:(1 )蛮学时期(2 )兰学时期(3)洋学时期” ,其中“洋学时期”是指A早期传入日本的中华儒家文化B美国叩关后,英、美、法为主的西方文化C 17 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天主教文化D18 世纪荷兰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23古希腊思想家开创了不同的哲学盛世,有人以生命去捍卫人类的道德伦理秩序,为了自由地畅游于真理的世界里而不

6、惜与死神交臂;有人从嘈杂的尘世中独辟净土,为了实现哲学家治理国家的理想而献身哲学;有人既关注人类实际生活事物,使生活、理性与德行在生活实践中统一起来,又献身于哲学与科学,成为万世宗师。他们分别是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AB C D37 报刊 记录社会发生的点点滴滴,反映历史的传承演进。 (36 分)材料一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藩镇纷纷在长安设邸。其驻地官员一般统称“邸吏” 。在唐朝中央政权日渐衰落的情况下,节度使对朝廷的动态非常关注,指令邸吏经常向他们报告朝廷的军政大事。久而久之,邸就自然演变

7、成向藩镇传播消息的主要渠道,中国原始形态的报纸也就在邸吏向藩镇传抄消息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可以这样说, “邸”是孕育中国古代报纸的母体,邸吏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报道者。宋代之邸报是在进奏院状报传抄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但只选用摘录部分,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拓宽,有时还超出了朝廷允许的范围。全由民间经营的印刷报纸在北宋后期出现。到明清之际,邸报有过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报纸的内容仍限于朝廷谕令、奏章和政治动态的报道。传报组织系统为官府所把持,阅读范围也限于各级官吏,其政治功能的发达与文化传播的影响恰成反比。据王凤超中国报刊史话整理1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报纸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8、(10分)材料二 16 世纪中叶,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颇为流行的威尼斯小报(Venice Gazette)在报纸的发展里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意大利威尼斯城当时居地中海贸易中心,与地中海沿岸诸港及德国商业都市联络频繁,成为集中世界各地新闻的都市。在这所城市里有个叫 Manant 的组织者,收集有关法庭、城市动态以及贸易信息等新闻,专为王公贵族以及商人发行这个 Gazette 的手抄新闻,在当时非常流行,这就是 Venice Gazette。后来 Venice Gazette 改用手抄为印刷,加大了发行力度,被后人称为威尼斯公报 。Gazette( 格塞塔 ) 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币,一个 G

9、azette 买一份小报,所以人们就称威尼斯小报为 Venice Gazette , 以至于这个词后来成为西欧“报纸”的代名词。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1609 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 ;1605 年,尼德兰出版安特卫普新闻 。据李磊外国新闻史整编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西方报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方报刊出现的主要因素。 (12 分)3中国近代报刊业的统计表(部分)创办时间 创办人 地点 刊名 简介1833 年 传教士郭士力广州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中文月刊。其出版的目的在于抵制这种高等的、独特的观念(注:中国人宣称自己是世界一流国家,认为其他所有种族都是蛮人

10、) ,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科学和原理。1872 年 英人弗雷德里克.美查,实际由中国人掌控上海 申报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阅者明白易懂。 ”共出版 27000 余期,1949 年停刊。北京 中外纪闻上海 强学报 、 时务报澳门 知新报1895 年1898 年间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 湖南 湘学新报 、 湘学报湘报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 120 种,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左栏所列报刊系统地宣传了变法改良的主张。1905 年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东京 民报 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

11、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1915 年 陈独秀 上海 青年杂志 ,1916 年改名新青年陈独秀撰文指出“人权说” “生物进化论” 、 “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据(美)白瑞华著 苏世军译中国近代报刊史整理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解读中国近代报刊的变化历程。 (14 分)要求:提取信息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40材料:德国政府出面鼓励“技术接受” ,从 1886 年1890 年四年间,德国六家大公司购买了 948 项英国专利。德国

12、企业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结果导致英国输出原料,出口未加工和半加工的煤焦油产品,再购回精致的燃料制成品。德国依靠高度合理化的生产体制,将世界市场上合成工业垄断权从英国人手里夺得。在国家的支持下,德国银行向本国公司提供数量远远超出私人投资占优势的英国公司所能运用的资金,使它们能够尽可能地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并有效利用研究成果,尽可能的集中力量办好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把工业领导权交给科学家而不是金融家,甚至银行也有科学顾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依据材料归纳德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8 分)41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材料一 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时间 法律名称1956 年

13、大气清洁法1963 年 水资源法1974 年 污染控制法据梅雪芹 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材料二2014 年 9 月联合国气候峰会,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提出历史上的欧美国家通过基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发展模式已不应再被模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权益的基础上,提出遵循公平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8 分)通州区 2016 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文科综合试卷历史参考答案2016 年 4 月I 卷12. B13. C 14. B 15. A 16. D17. D 18. D 19. D20.B

14、21.C 22. B 23.AII 卷37( 1)(10 分)特点:官办为主;内容单一,政治色彩浓厚;阅读群体限于官僚士大夫阶层;出版不定期;手抄为主,印刷为辅。 (5 选 4,8 分)历史状况: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利用报纸传达皇命,统一思想。 (2 分)(2 ) (12 分)特点:报道内容广泛全面;报刊便宜;定期出版;大众化、普及化;手抄到印刷;报道传播迅速。 (6 选 4,4 分)主要因素: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文化上:文艺复兴促进社会的平等化。科技上:科技进步,提高印刷效率。社会上:市民阶层的崛起及需求。政治上:公共政治生活活跃。(5 选 4,8 分)(3 )

15、 (14 分)时代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报刊文化的传入。 (2 分)解读变化历程:鸦片战争前,最早的报刊由中国传教士创办;其目的为了扭转中国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介绍西方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9 世纪 70 年代) ,报刊规模大、内容丰富,民众的新闻观念增强。中国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中外交流频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出现办报高潮;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后,利用报纸宣传民主科学,启迪人们的觉悟,解放人民的思想。(8 分)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西方工业化大潮下,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启蒙与抗争的结合,两种文明的碰撞。 (3选 2,4 分)40.(1 )原因:政府支持;购买专利(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企业产品质量标准提高;科技与生产结合紧密;合理化的生产体制。 (5 选 4,8 分)41.(2) 因素:国家立法;国际合作机制;环保意识增强;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应对世界性环保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6 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