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58452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19日贵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目录序言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第二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第二章发展思路与目标第一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第二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三章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第一节做强工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二节做大服务业,增强城市竞争力第三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第四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第三节实施农村脱贫工程第四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第五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

2、业第五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第二节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第三节加快推进城镇化第四节积极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第六章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节大力推进节约降耗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三节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第七章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第一节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体市民素质第三节 实施人才战略,构建人才高地第八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第一节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第二节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第九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努力扩大城乡就业第二节完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体系第三节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3、关系第四节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五节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第六节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第七节 加强国防动员第十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建立规划实施机制第二节抓好重大工程建设序言 世纪之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的第一个

4、五年规划,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极其重要的五年规划。制定一个积极进取、切实可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十一五”规划,作为全市人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共同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综合性、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宏伟蓝图。 本纲要由序言和关系到我市经济

5、社会发展全局的十个方面内容组成,纲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环境做出了分析判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等。整个纲要始终贯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长远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 本纲要的编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体现时代精神,从贵阳市情出发,突出贵阳特色。纲要主要阐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和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

6、,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十五”计划胜利完成 “十五”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4400元,年均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十五”期间累计超过1220亿元,年均增长24.8%;

7、地方财政收入预计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13.2%;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达8225万美元,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预计达9928元和3135元,年均增长8.5%和6.6%;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42%左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设力度加大,管理水平提高,改革开放成绩喜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增强。 总之,“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总量增大,综合实力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8、,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是贵阳市近二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市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加快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2、实施“十五”计划以来的主要经验 五年奋进铸就了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做出了“工业强市”、“环境立市”、“建设生态经济市”等战略决策和部署,对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对“十一五”及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经济社会更

9、快更好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不断增强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做表率、走前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五”期间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做大做强县(区)域经济;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放在突出位置

10、,把以农村为重点的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市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是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办好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为民办好实事。“十五”期间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金阳新区建设,重点抓好“南明河三年变清”、“农村茅草房改造”、“县乡公路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远程教育”等一批重点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坚持为民办实事,使老百姓得实惠。这些基础性、长远性的大事和实事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是加强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11、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公用事业改革、政府改革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努力消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强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强新动力。 六是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长远战略,保持社会稳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共同推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十五”期间,着力推进“平安贵阳”、“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

12、良好发展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具有更快更好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也存在许多困难。总的来讲,机遇与有利条件大于挑战与困难。 、机遇和有利条件 (1)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市发挥比较优势更加有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 (2)国家将对西部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发展。 (3)与“泛珠三角洲经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不断加强及“贵阳城市经济圈

13、”的建设,加深了东、中、西区域和黔中经济带的合作和互动,有利于我市将资源优势更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4)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5)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更加符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思路,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6)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区位等优势日益显现,加快发展的自身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挑战和不利因素 (1)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结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市层次低、技术落后、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将面临更大挑战,与之相关行业和就业形势也将形成新的压力。 (2)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和资本在经济

14、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 (3)土地、资金、人才等需求和供给矛盾将更加突出。 (4)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城乡就业、收入分配、城乡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将面临新的挑战。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第一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结合,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长远目标,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环境立市和开放带动战略;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