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58374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摘要: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表面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如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课后教学评价等行为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根本上源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要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态度转变策略。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态度;转变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就教学目标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考试来进行,所谓“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教”,正是其实质的生动描述;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则要复杂得多,必须以社会

2、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起点,并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再组织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就教学准备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教材来进行,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否准确来掌握教材,以教材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并且多半情况下是单一的教师对单一的自己所教学科;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首先要转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陈旧观念,然后自觉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且集中集体的智慧参与到不同的学科或科目中去。就教学规划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预设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依据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的知

3、识点、问题及相关练习,并且在教案上设定了明确的答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强调预设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动态生成”活动,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让课程呈开放态,打开无限的多种可能的空间,二是教师要养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不断编织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的能力。就教学实施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日上课主要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来回答,若不,就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的答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个性创造,是教师依据创造和思维发展的原理,在教学中通过有创意的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或

4、策略,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调查、实验、实践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行为。就教学评价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或认知能力的形成,这种评价是单一评价(忽视学生情感、意志及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和总结性评价;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则注重多角度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如成长记录袋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这些材料由学生与工作组成员或教师一起收集,集中反映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质是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地在发生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方面的描述,

5、在不同的教师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目前关于新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经验汇编或成果大多都是关于教学行为方式变化的描述。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行为的定位概念,多种多样的教学行为方式可以类属为教学行为范畴。我在这里想探讨为什么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或者说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不外乎教学动机的激励、教学态度的转变和教学挫折的调适等几个方面,这里我只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作一些探讨。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与教学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早 就被一些研究者认识到,专家曾分别撰文详细阐述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 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价值观,代表着一

6、个人对周围 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通俗说,是指关于事物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追求的观点体系。一方面,它是态度的核心。态度的实质乃是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一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说,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对人有利的事物,便会产生肯定的态度,相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对人不利的事物,便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直接、具体,它比态度更加基本,更加持久,所以,有人说,态度千千万, 价值观只有少数几种。由此看来,两篇“重建”就是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关系的深层次论述,只不过,它更多地是教育学的视角。这里,我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关系作一些探讨。(一)教学行为

7、与教学态度的一致性教学态度作为一种内在心理构成物,作为社会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中间变量,对教学行为起着一种准备作用。一般情形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取决于教学态度,而且还要受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习惯、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群体规范、教学情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态度并不对行为起完全的决定作用,因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的情形。不过,当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时,教师自身总是会感到不愉快、心理紧张,有冲突感,所以,应该研究转变教师态度的有效策略,使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一致。(二)教学态

8、度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教学态度对教学行为虽不能起完全的决定作用,但对教学行为却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1教学态度与教师学习学习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最显著特征。当教育教学活动要发生变化时,这一特征会更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而教学态度的转变有助于这些变化的实现。教学态度具有强烈的情绪情感特征,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一致时,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其观点和材料会被迅速吸收消化;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教师会产生厌恶、烦恼和紧张等消极情绪,阻止对新内容、新材料的吸收。2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与其心理准备状态有直接关系。经验表明

9、:可以借某种教学态度的唤起而使教师的工作行为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使教师对学校、教育、新课程改革有认同感,能够使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那么他们就会在教学工作中“吃大苦,耐大劳”,并能承受各种压力和负担;反之,他们的忍耐就较小,而耐心在教师的行为中一直是区别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根本性特征。3教学态度与教学效率一般说来,积极的教学态度对教师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工作绩效。但是,消极的教学工作态度,由于想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教学工作行为,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工作态度与教学工作绩效的关

10、系十分复杂。这些可能的原因是:(1)教师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教学的效率并非主要目标,它只是他们借以达成其它目标(维持生活、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的手段。因此,即使一名教师对教学持消极的态度,但为了达成其它各种目标,他们也可能以高教学效率为手段。(2)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教师的生活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其目标便转移到了社会性需要,如希望获得朋友和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与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而不离群等。总之,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既有直接的关系,也受一些中 介因素的影响。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直接关系表明了新课 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者的复杂 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

11、变教师教学态度并不是一件简单 的事情,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三、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由旧到新的过 程,它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教学态度的强度转变,或称一致性的转变,即原有教学态度的方向不变,只是改变了教学态度的强度(加强或减弱)。二是教学态度的方向转变,或称不一致性的转变,即以新的教学态度代替旧的教学态度。如对课程改革 由反对变为拥护、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讨厌变为追求等。(一)培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基本方法 在学校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一个主要方法是进行培训。目前,盛行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主要任务放在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上。但多数情况下,教

12、师具有了完成新教学任务的知识与技能,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导致不能积极地完成新任务。这告诉我们,在培训中,不能将培训的主要任务放在新课程改革的能力系统上,而应将重点放在新课程改革的态度系统上,比如,围绕“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意义、怎样使新课程合理安排、怎样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并有效评价、教师该怎样学习与合作等”来进行培训,就比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效果好。 (二)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其它方法1对教师逐步提出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首先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立场,然后再估计一下他的态度立场与所要转变的态度目标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反而会发生反作用。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则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要转变教师的对新课改的教学态度,不能操之过急,最好逐步提出要求。2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心理学研究认为,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最好能够引导他积极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或者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原因在于,某种特定的环境气氛能够使人们受到感染。参与活动是改变个体态度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的。总之,教学态度的转变不能一蔟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能潜心于教育事业,他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醴陵四中 汤中文 2008-2-21-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