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当代传承与转型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当代传承与转型毕业论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2一丶诚信的基本理论概述(一)“诚信”的基本内涵5(二)中国传统诚信的特征6 (三)中国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的比较.9二丶中国传统诚信的当代价值及其局限性(一)中国传统诚信的当代价值111.中国传统诚信为消除非诚信现象提供了思想资料112.中国传统诚信思想高扬“人格诚信”的价值理念123.诚信是企业良性发展的保障13(二)中国传统诚信的局限性141.缺乏与时俱进142.适用范围缺乏普遍性143.具有一定的片面性154.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念缺少法治要求16三丶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当代传承与转型(一)把契约与道德诚信相结合17(二)诚信作用从惠顾熟人转换到共享资源18(三)诚信趋向从重义轻利转换到义利
2、合一19(四)诚信作为明智的求利原则20结束语20参考文献21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诚信观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可贵的道德资源,但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诚信有其阶级和历史局限性,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诚信是有差异的。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当代的诚信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诸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诚信思想,亦带有一些历史局限的东西,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更适合的途径和方法来建设当代诚信文明;与此同时,还需密切联系时下人们的思想动态和当下社会环境完成当代诚信的转型。关键词:中国传统诚信;内涵;传承一、诚信的基本理论概述(一)“诚信”的基本内涵1.“
3、诚”作为传统伦理规范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咆“诚”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它既代表物理、事理,又代表特定的伦理原则和人的品性。礼记。中庸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诚”的思想,不但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自然界固有的状态和规律;同时还认为“诚之者,人之道也”作为万事万物运行的事实与规律的天地之“诚”,与“人之诚”之间具有统一性;“诚”是天地的根本特征,人道之诚只是对天地之诚的尊敬和效法。2信”“一词,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不欺之语。后逐渐摆脱宗教色彩,在春秋时期经过儒家的倡导,把言行不悖严守诺言作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将“恭、宽、信敏惠”作为体
4、现“仁”的五种重要道德品标孟子将“信”作为处理五种人伦关系的规范之一,提出“朋友有信,西汉董仲舒则在总结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使其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从此确立了儒家的“信”德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概括古代先贤对“诚信”的论述,主要体现出三层含义:一曰,诚实、真诚、真实,不欺人骗己,不伪装矫饰。就是说,对己而言“勿自欺”,尊重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不违背良心,忠诚老实;对他人而言要不欺人,在言语上不说假话、大话,不乱开空头支票,在行动上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认为花言巧语的人缺乏真诚的内心,是没有仁德的
5、人。因此,诚信要做到“心、口、行”三者保持一致。这是诚信的第一层含义,其他层次都要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二,信守诺言,不违诺,不爽约。古代先贤认为烙守信用是人之处世立身的前提,“人所以立,信、知、勇也。”(左传成公十七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言多变,则不信;人无忠信,难于立世”。三曰,相信、信任,不多疑、不猜忌,这层含义是基于对组织或个人内隐性(真诚、真实、诚实)和外显性(守信、重诺、履约)衍生出来的。“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这里讲的“信”即为“相信、信任”之意。(二)中国传统诚信的特征
6、1、中国传统诚信观的政治目的性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讲“诚”与“信”,更多的是在政治关系中使用的,是要求臣民对君主的忠诚与顺从,这种信用的稳固是以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强大的人身制裁权力为基础的。孔子论述“信”的意义,从五个方面进行:孔子把信看作自己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看作人人都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看作人生求学的前提和基础;看作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行;看作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前四项属于人生道德范畴,第五项则是政治伦理。同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伦理和政治一体化。封建道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如儒家所讲的“正心诚意”,实际上就是培养人们从内心对封建秩序永恒
7、性、合理性的确信。2、中国传统诚信观的道德至上性诚信的践履主要靠主体的道德自觉。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修身为本”。如大学礼记中讲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为本,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才能实现。即人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伦理关系,其它的政治、经济关系等都在伦理关系之中。由此可见,德治超越了法制的效力。全面道德化将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传统诚信观的价值目标是追求善行。在传统诚信观念中,本真,真实无妄是“诚”的核心,“诚信体现了真、善和美的统一。诚信被中
8、华民族奉为美德,绝不可能善恶是非不分的,诚信中德的价值追求正是尚善的体现。另一方面,传统诚信观的根本价值取向是道德至上。在古代学者的观念中,道德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个人的自我约束,人与人的交往准则,政治的巩固都在于“德”。不可否认,这种道德夸大化,也充分体现出了传统诚信思想的唯心主义观念。 3、中国传统诚信观的人文关怀性人之所以讲诚信,是因为人是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自下而上的社会秩序靠的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去建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社会组织。古代思想家不仅仅重视在人的个体层面上,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群体层面,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利益原由。现实生活中,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而道德活动又必须由
9、人来完成。因此,诚信的大力提倡,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并且努力探索取得道德的人文精神法则,促使社会秩序稳定的发展。他们把讲诚信归结为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组成社会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是告诉做人并且如何融入到社会的问题。因此,从终极目的上来看,传统诚信观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第一,诚信观念的人文关怀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秩序的关怀上。诚信不但是单个人应有的品质,并且还是群体和睦相处的切合点,主要表现在诚信思想对社会秩序的关怀。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这里的“规矩”就指社会秩序,讲诚信也是“规矩”的一种表现。第二,对人的德性的关切,就是说它教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怎样塑造完美的人格,即怎样成德,怎
10、样成就人品的问题。孔子提出的“爱人”思想,就是对别人向对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一样,诚实不欺,惜守信用,关心爱护别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能够讲责任、讲道义、讲诚信,这正是“人文”的真正涵义。(三)中国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的比较通过研究分析,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丶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特殊信任是指以血亲关系为基础构建的信任,中国传统诚信即特殊信任。它是由宗法血缘和德性文化所决定的,这种信任关系产生于血缘、亲缘,进而外扩到地缘、学缘、业缘之中。人与人讲诚信,主要基于关系的熟络程度,以感情为出发点。它的缺点在于交往圈子具有局限性与封闭性,诚信发生仅限于熟悉的个别
11、对象,对于圈子意外的其他非熟人难以信任。当代诚信即普遍信任。整个社会由“熟人社会”向“非熟人社会”的转变,打破固有的了血缘、亲缘的限制,交往范围也突破了地缘、业缘的限制,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与非熟人打交道的机会增多,人与人交往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讲诚信的主体对象更多的是素未谋面过的非熟人,交往的圈子具有广泛性与开放性。对非熟人讲诚信,是当代社会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当代诚信建设也必须对传统诚信加以改造,以适应这一发展变化了的诚信发生环境。2丶自然经济下的诚信与商品经济下的诚信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所发生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中。中国传统诚信产生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诚信起源于这个经济环境中个体
12、主观上的道德自觉。简单的商品交换外加熟人效应,人们不会对交易本身产生疑义,往往口头承诺亦或打声招呼交易就达成了。但面对复杂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易方式就略显空口无凭了。当代诚信源自于商品交换和贸易往来过程中对所订立的契约的遵守。契约是双方或多方共同订立并承认遵守的行动规则,它是诚信的外化形式。以契约为基础的交往关系,双方的目的、需求、利益等是直接表现在书面文字上的,它规定了主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规定对违约者的惩罚措施,采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交往中的诚信行为。3丶不平等诚信与平等诚信由于受到宗法等级观念的束缚,在君臣关系上,传统诚信所提出的是君主与臣民间极为不平的政治关系。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13、力,不受任何规则的制约;臣民则必须绝对服从于君主,没有个人自由,只能服从。因此,传统诚信具有不平等性。当代社会是平等社会,社会参与者是享有自主权利的主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关系,人与其服务的机构是平等关系,人与政府机构也是平等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诚信也是双向对等的。可以说,当代诚信是平等诚信。4丶失信行为发生后的评价机制不同传统诚信重自律,而当代诚信重他律。传统诚信的建立和巩固,主要依托于主体的自省与自律以及外界公众的舆论压力。传统诚信要求人之为“圣人”,把社会信用关系寄托于人们对于自身的修养上。如果有人失信,则会受到外界冷眼、批评,失信者也会内心愧疚与自责。但是,这种
14、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沿用至今,则略显曲高和寡,普遍性不强。当代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伦理意识,也是依托于法律、法规和社会制度等手段对社会行为个体的规范与制约。如果有人失信,不仅应受到内心的愧疚与公众的谴责,情节严重者还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内在的信义由外在的信用,受到舆论和法律监督机制的双重制约。通过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的通观比照,不难发现诚信价值发挥作用的土壤己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景观。通过道德修养完善而形成的传统诚信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但诚信建设仅局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的经济关系、人际关系、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二丶中国传统诚信的当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考察任何一种文化
15、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传统诚信也不例外,我们既不能忽视它的价值,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1) 中国传统诚信的当代价值我国从古至今都是提倡诚信的,经过千年的沉淀给我们留下了这一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继承下去,挖掘传统诚信的当代价值。1.中国传统诚信为消除非诚信现象提供了思想资料首先,中国传统诚信思想解答了人类交往关系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从古至今,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乃至不同的个体与群体之间,诚信问题的表现形式、内容、程度和范围,可能会呈现出很大差别,但它却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当下,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各种失信、违约、欺诈、伪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可以说,诚信问题仍然是人们必须经常
16、面对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古代先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就如何消除和克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失信、违约、欺诈以及伪善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必要而可贵的思想资料。2.中国传统诚信思想高扬“人格诚信”的价值理念中国传统诚信思想高扬“人格诚信”的价值理念。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际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关系日趋复杂,已不只局限于亲戚范围和熟人圈子,信守诺言也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境界和人格操守,甚至不再是一种超功利的纯道义行为。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显然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不需要“人格诚信”。就个人而言,高扬人格诚信的价值理念,可以形成一种道德激励作用,推动行为主体实现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