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57335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内蒙访古》(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翦伯赞 学习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物组织材 料的写法。 二、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手法,并 掌握叙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认真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 神和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 1、寻找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 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 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 学习重点: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偕同 范文澜、吕振羽两位历史学家一起访问 内蒙。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 五千余里。访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 的笔触,写了一篇访古散文内蒙访古 。课文只选了全文六节中的二、三节 。 写作背景 阅读与思考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

2、神不散”,“形散”指什 么?“神不散”又指什么? 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神不 散”又体现在哪里? 速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全文线索 及文体特点。 C文中记叙的成分多,议论的成分少,阅读时一 定要理清记叙的线索和理解叙议之间的联系,弄清记 叙是怎样为议论服务的,体会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中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A这篇散文既不同于写人记事的散文,也 不同于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B这篇散文采用了访问游记的形式,把丰富的历 史知识和旅游中的所见所闻自然地融为一体,用夹叙 夹议的方式表达,全文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 族团结的感情。 阅读指导ABC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形 散”是指取材

3、广泛,不受时间、空间 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 通万里。 知识直通车 “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 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本文的“形散”表现在:描述视 野广阔,引证资料广博,文中对 古迹的寻访,对地理环境的考察 ,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对 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人 一事 ,不拘一时一地 本文的“神不散”体现 在: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 族传统友谊是全文的主旨。 全文的材料由此贯穿起来。 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 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 最肥美的地方。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 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

4、黄河岸上, 沐着阳光。 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 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 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分析第一部分,思考并讨论问题 :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给本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3、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 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一 大青山南北 山北是 段 地理环境 最 自然条件迥异 山南是 古 历史遗址: 的 历史人物: 写法 长 历史事件: 城 评 论: 在思考的基础上填空: 波状的高原 一片沃野 赵长城(由来、位置、

5、遗址情况) 赵武灵王和秦始皇对比 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 有何内在的联系? 这两件事反映了赵武灵王两个不同的侧面 :“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和平生 活;“和服骑射”是学习外民族的长处。看似矛盾 ,实则统一,两者都是属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 ,并且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特别是“ 和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向 少数民族学习,难能可贵。 (1)给本段加一恰当小标题 (2)概括此段中心意思 第一层: (3)划分层次并写大意 第二层: (4)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

6、大青山的描述的总括 , 又是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 对匈奴的战略意义。 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认真阅读第七段,思考以下问题: 语段分析(1 ) 兵家必争之地 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 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 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 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 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 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 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 区的心脏地带。 找出关联词语,并给划线的复

7、句分析层次,指明关系 。 语法分析(1 )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 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 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 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 “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 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 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 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 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假设关系 并列关系 承接关系 语段分析(2 ) 我在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并 且送了他一个英雄的称号。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的。大家都知道,

8、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 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不知什 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 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 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而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 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 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 问题: 1、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作者对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持什么态度? 3、这段话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 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 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语法分析(2 ) 划分下面这个多重复句 我说赵武灵王是一

9、个英雄,/不仅仅是因 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 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因果关系 递进关系 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 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 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 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敢于这样做的人 ,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 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修辞分析 说说下面这段话用了那几种修辞手法 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 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 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 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敢于这样做的人 ,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 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比

10、喻反问 反复 第二部分 “在大青山下” 阅读与思考题: 1、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分几个层 次,作者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的? 2、以第三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这样叙 议结合的; 3、作者在考古的基础上得出了那几个结论 ? 4、作者为什么要突出“青冢”昭君墓? 这与主题有什么联系? 历史背景:关系紧张 , 汉武帝时所建城堡 。 在 汉代城堡 分 布: 建在阳山以北 。 大 (19段) 目 的: 战争政策,但和平往来从未遮断 。 青 历史背景:关系缓和 , 汉元帝时。 山 昭君墓 (位置、数目)- 城保后撤 。 (1014段) 下 意义: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好。 要点提示(1 ) 汉代古堡与

11、昭君墓产生的历史原因: 1、汉代古堡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抵御外族入 侵和骚扰而修筑的,经的修筑直接出于军事原 因,是汉代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战争政策的必 然产物。 2、昭君墓则是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民族间睦邻 相处友好结果的见证,它是和亲政策的产物。 要点提示(2 ) 体会叙议结合的手法 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至少 有二十几处。(总说) 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也 有北魏时期或更晚的。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通 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阴山北麓的,还也分布在黄河渡 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的。从古城分布的地位看来,几乎通 向阴山以北的每一个重要峪口,都筑有城堡。特别是今日

12、呼 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包头市北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缺口 ,城堡的遗址更多。(古城遗址的分布)大概这两个峪口 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路。 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阴山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第二道防线是 阴山南麓的峪口,第三道防线是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 带。(推断出两个结论) 叙议间的关系: 为记叙, 为议论 记叙为议论铺垫,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 在阴山以北筑城障的事,史记匈奴传有如此的记载 :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 城障列亭,至庐朐(q)“。正义引括地志云:“五 原郡相阳县(汉书地理志作

13、稒(g)阳县),北出石门 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县(汉书地理志注作支就 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牢城河(汉书地理志 注作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 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 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一直到元帝时由于匈奴呼韩 邪(y)单(chn)于款塞(si)入朝,才从阴山以北的城 堡撤退驻军,但仍然保留着通烽火的哨兵。汉书匈奴传 记侯应谏元帝的话,其中有云:“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裁 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这里所谓“外城“,就是阴山以外 的城堡。 体会引用文献资料和叙议结合的手法 在阴山以北筑城障的事,史记匈奴传有如此的记载

14、: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 城障列亭,至庐朐(q)“。正义引括地志云:“五 原郡相阳县(汉书地理志作稒(g)阳县),北出石门 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县(汉书地理志注作支就 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牢城河(汉书地理志 注作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 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 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一直到元帝时由于匈奴呼韩 邪(y)单(chn)于款塞(si)入朝,才从阴山以北的城 堡撤退驻军,但仍然保留着通烽火的哨兵。汉书匈奴传 记侯应谏元帝的话,其中有云:“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裁 足以候望,通烽火而

15、已。“这里所谓“外城“,就是阴山以外 的城堡。 文献资料叙述议论 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 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 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 止文化的交流。 只想指出一个事实,即阴山南北和黄河渡口 一带的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 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 作者考古所得出的一些结论 昭君墓 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 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 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 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 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王昭君! 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总比战争政策要好 得多。作者结论 昭君墓则是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民族间睦 邻相处,友好往来的见证。 “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两 部分内容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 深入思考 明确: 全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访古”的 游踪,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暗线是作者无比 珍视传统的民族团结的感情,作者无论是写古长 城、汉代古堡和青冢,无不贯穿这一感情线索, 从而使全文形成了一个事理相关的整体。 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