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560854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探讨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探讨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探讨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探讨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讨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讨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社会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郑杭生以社会运转论为主干的社会学研究体系,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理论自觉,而且具备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禀赋。该研究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两大社会学传统的批判继承,也是对中国治乱盛衰的历史变迁和以治乱盛衰为关照重心的思想传统的借鉴融会。正是由于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独特的文化禀赋,郑杭生的社会学研究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

2、.高度统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策略研究,而不是某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中国版。关键词郑杭生;社会学研究;理论自觉;文化禀赋简介李娜,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胡翼鹏,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A 1004-4434(2013)08-0186-08郑杭生先生从事社会学研究已经30余年了,他不仅注重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而且更注重对经验研究的理论提升。由社会运转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实践结构论和学科本土论,以及与这“五论”密切相关的其他理论命题,共同构成了郑杭生关于社会学研究的逻辑体系。以社会运转论为主干的“五论”及其衍生命题,既是郑杭生本

3、人社会学思想的集中表达,也是以郑杭生为灵魂的“社会运转学派”的学术皈依,不仅蕴涵着独特的文化禀赋,也体现出了高度的理论自觉。近年来,有关郑杭生的社会学思想的研究讨论已有不少成果,对郑杭生提倡的社会学理论自觉也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不过,这些总结分析大多侧重于重申理论自觉的内涵和价值,而对其社会学研究达成理论自觉这一学术目标的表现和因素探讨不多。实际上,郑杭生的社会学研究之所以能够达成理论自觉,根本因素是其研究所蕴含的文化禀赋。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相辅相成,理论自觉锻造了郑杭生社会学研究的学理自性,而文化禀赋则奠定了其学理自性的核心价值。一在费孝通“文化自觉”论的影响启发下,郑杭生于近年来提出并大力

4、倡导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觉不仅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方向,而且也正是郑杭生本人的社会学学术进程的真实写照。理论自觉作为中国社会学的一种学术取向,其“自觉”的核心与前提是创造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郑杭生就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先后提出并论证了社会运转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等理论与命题。其一,社会运转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要素和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理想状态下,各个社会子系统和不同社会要素在发挥各自的功能的同时,彼此之间交互影响且协调互补,从而使社会在动态发展中保持平衡与秩序。社会运转存在良性运转、中性运转、恶性运转三种类型,

5、或者协调发展、模糊发展、畸形发展三种状态。特定的社会运转状态是由具体的条件和机制决定的。社会运转的条件包括人口条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和社会心理条件等,而社会运转的机制则包括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等。社会有机体的运转状况是通过微观层面的社会子系统、社会要素的能动状态及相互关系体现出来的。因而社会运转论剖析社会子系统、社会要素各自的功能发挥与综合的功能协调,其终极目的在于考量社会有机整体的运转和发展状况。所以社会学的使命是科学地探索研究社会良性运转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从而使社会尽可能地处于良性运转与协调发展之中。也就是在宏观层面上理顺一些重大的、基本的

6、社会关系;在微观层面上理顺社会的个体结构,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其二,社会转型论。当代中国社会的运转状况,从总体上而言处于中性运转、模糊发展并逐步向良性运转、协调发展迈进的状态中。这种运转态势表明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种深刻的转变之中,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社会运转状态由曾经的恶性运转向中性、甚至良性运转转化,而且也表现为社会运转性质的转换,即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向现代、更新现代的转型。因此,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研究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转型,都

7、必须从“转型度”与“转型势”两个维度来把握,离开这两个方面,任何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都无以立足。社会转型度是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程度与特点的说明和衡量,反映社会转型的整体状况,包括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等五个方面。而社会转型势则是对社会转型度更进一步的深化,特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或社区转型的能力、态势及其发展趋势的不平衡性。根据转型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当前中国社会可以划分为优势级、中势级、弱势级三种不同的转型地区。其三,社会互构论。个人和社会是人类生活共同体最基本的两大行动主体 5 6 7 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的优秀

8、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社会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个人是社会的终极单元,社会是个人的存在方式。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互构共变关系:所谓互构,是指社会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建构与型塑的关系;所谓共变,是指社会关系主体在互构过程中的对应性变化状态。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发展就是个人与社会的互构共变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存在着对立冲突,也包含着协调整合。由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将个人与社会关系处理得当的新型现代性,促使互构过程中的对立冲突转变为协调整合,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协调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经历着从前现代性到现代性的转变,而且经历着从旧式现代性到新型现代性的转变。在社会转型快速推

9、进过程中。现代性的转换导致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模式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互构共变是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即社会在型塑个人,同时个人也在建构社会。因而,在具有“自上而下”改革压力与“自下而上”变革要求双重动力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进程中,既要考虑作为社会的国家、集体对个人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个体对于集体、国家等社会存在的影响。其四,实践结构论。无论是世界范围还是中国社会,社会实践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且这一变化是结构性的巨变:一方面。这种变化具有普遍性。直接或间接影响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实践行动;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不是局限于某一层面,而是波及各个领域,具有通同共生、连锁

10、反应的特点。造成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根源,是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当今世界的每一项重大变化,都包含着这两个维度的共同作用。那些左右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那些影响个人生活的复杂症候。都是这两股力量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在当代中国,改革不断推进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实践也经历了急剧变迁,目前已走进了一个新的转折期。这个既取得前所未有社会进步又付出沉重社会代价的过程,使我们能够从经验上更直接地体验到“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及其两个维度”。因此,实践结构论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策略论,不仅揭示了世界现代性进程中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模式。也提供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运转与转型的“双侧

11、视角”:一是在历史长时段中揭示现代性的总体趋势及其逻辑,一是在本土社会转型的具体视域中透视快速演进、交替进行的社会变动。其五,学科本土论。社会学是在西方社会,特别是欧美文化中生成壮大的知识体系。因此相对于非欧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西方社会学一直处于强势输出地位,而非欧美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学则长期处于从属追随地位。然而。从国外移植引进的社会学。并不一定与“进口”地区的社会文化完全匹配,所以“进口”地区舶来社会学之后大多存在一个本土化的理由。社会学本土化就是使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策略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

12、。社会学本土化是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世界性特征。社会学中国化就是社会学本土化在中国的体现。社会学中国化的根本目标在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形成社会学的中国学派,并使之能够和国际上的强势社会学平等对话,并最终成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为此,中国社会学应当增强主体意识,弱化边陲思维,走“建构本土特色”与“超越本土特色”相结合的道路。社会运转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即是与国外社会学交流对话,以及对国外社会学借鉴回应基础上“新”生的中国化社会学理论。上述社会运转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实践结构论和学科本土论,有的已经比较成熟完善,有的仍处于需要进一步提炼升华的阶段,如实践结

13、构论。另外,上述“五论”只是郑杭生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思想的主体骨骼,除此之外,郑杭生近年来还进行了多项极具现实感的研究探索,如有关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探索、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的分析、社会学理论自觉的倡导等,它们既是对以往“五论”的具体展开,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深入,又成长为新的理论发生点。二正如郑杭生本人的总结,社会运转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实践结构论和学科本土论等“五论”及其衍生命题,是“理论自觉”的一个个轨迹点、支撑点,都是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变迁,开发传统学术资源,并借鉴国外社会学理论前沿,反思自己、审视别人,进而提炼自己特色的结果。因而,理论自觉是一条贯串“五论”及其衍生命

14、题的“自觉”线索。为我们剖析郑杭生社会学的本真内涵提供了恰切的策略论视角。历史地来看,中国社会学的移植性格,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其实用、应用品格,所以1949年之前的社会学研究普遍重视理由分析和经验调查而忽视理论提炼概括。1979年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这种品格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zbjy.,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仍旧在相当程度上被沿袭或延续,经验调查和理由分 5 6 7 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郑杭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禀赋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社会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析被置于首位而理论建设被有意无意忽略。郑杭生深刻洞悉

15、这种碎片化研究的弊病,因而积极倡导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并身体力行进行理由和经验的理论抽象与提炼。这种努力既结出了丰硕成果,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肯定,他和他的学术团队被称为社会运转学派,其理论探索被誉为“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由中国社会学家自觉提出来的最早的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那么,以上“五论”及其衍生命题何以被看作一个系统化的体系?其实,谢立中在此前就指出,社会运转诸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大体为:学科本土论为社会运转学派提供了目标和策略论方面的前提,社会运转论和社会转型论构成了社会运转学派的理论主体,社会互构论则是对这一理论主体的进一步深化。李迎生也认为,诸论是有着比较严密的内在逻辑的统一整体,

16、只有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探求彼此之间的逻辑与关联,才能理解其深刻内涵。他的看法是:学科本土论为该理论体系提供了学理基础,社会运转论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社会转型论是该理论体系的拓展,社会互构论是该理论体系的深化。而郑杭生本人的说法是:社会运转论是基础,社会转型论是深化,学科本土论是追求和策略论,社会互构论则是各论的进一步升华,实践结构论又是在上述“四论”基础上进行的新探索。当然,这一说法是从深思轨迹与研究推进的时序方面给出的先后排列关系,而不必是指理论统一体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上来看,“五论”并不是当其中某一个理论完全成熟定型之后,才提出下一个新的理论命题,而常常是在阐述论证前一个理论命题的过程中,就已经从新的角度对与之关联的新论题作出阐发说明,进而形成另一个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在提出并论证新的理论命题过程中,对于之前的理论也不是束之高阁,而是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