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655573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冀人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8课第1学时 石家庄市新石小学王岩杰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第四单元有趣的变化第二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范畴,研究物质的变化。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学

2、生已经初步具备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食盐、白糖、沙等物质与水混合,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但学生很少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物质现象来研究变化规律,带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就是把常见的几种固体物质与水混合,观察变化,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对这些固体进行分类,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2、科学探究: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食盐、铁粉、烧杯、清水、药匙、玻璃棒。学生准备:四个烧杯、一支玻璃棒、一个药匙、实验记录单、适量沙子、小苏打、白糖、锯末、清水。六、评价方式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大胆猜想,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的实验设计,不要划定框架,适当的给与点拨即可,不拘一格,同时找出每个小组的亮点,让学生体会到自主设计实验的乐趣;学生汇报总结,多肯定,对于一些偏差要

4、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七、教学流程1.故事引入、揭示课题观看动画驮盐的驴思考:盐袋掉进水里后为什么变轻了?盐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来一起研究这样引起学生对探究“盐到哪里去了”这一问题的关注,揭示并板书课题:盐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从幽默有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2.预测现象、指导实验师:真的像大家说的这样吗?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好,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师演示食盐溶于水的实验。)师:同学们想不想也试试呢?让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桌上的一个小杯来做实验吧!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盐到哪里去了?生:溶于水中师:盐能溶于水,那是不是所有的物

5、体都能溶于水里呢?生:不一定。(教师演示铁粉不溶于水的实验。)师:原来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溶于水的师(边讲边打开表格):接下来让我们在小组内猜猜,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并把大家猜想的结果填入表格“预计的现象”这一栏中。比比哪组的动作最快,开始猜吧!(设计意图:拓宽学生思路,结合生活经验,由一个现象去猜想一类现象。)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的猜想结果?学生汇报猜想结果。3.实验设计师:老师欣赏同学们大胆猜想的勇气,但猜想并不是事实,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说我们需要做什么?生:做实验。师:那么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你们小组怎样利用这些仪器和实验材料呢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商讨、制定实

6、验方案。教师强调注意事项:(1)你觉得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说说)(2)教师补充,看看还有什么是我们没想到的,谁来说?(电脑出示注意事项)A、实验前,大家要分工合作。B、不要随便品尝实验的物品,注意卫生。C、为了保证实验合理,每只杯中的水量用同一个大试管量取,放入的固体量和搅拌的次数均要相同。D、注意观察物体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及时把实验情况填入表格的后两栏。E、实验结束后,把所有液体倒入指定容器内。 (设计意图:给与学生必要而恰当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基本的实验规则,在此基础上可以放心大胆安全的去做实验,同时在实验结束后能够正确处理实验液体,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都明白了吗?让我们听着

7、优美的音乐开始动手吧!4.实验过程学生做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加入水中的物体预计的现象实际的现象食盐铁粉小苏打沙子锯末白糖5.小组汇报实验所见,依据标准分类。师:这个实验先做到这里,哪些组来说说你们实验的结果与预计是否一样?(生边出示表格,边讲解。还有哪组跟他们不一样的?你还想补充什么?你们填写得真认真、具体。给他们一点掌声!让我们来夸夸他们!教师及时给汇报得好的给予奖励。)师:你可以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实际情况把这六种物体进行分类吗?能溶在水中:食盐、白糖、小苏打。不能溶在水中:铁粉、沙子、锯末。6.讨论溶解、明确定义师:谁来介绍这些溶于水的物体,在水中是

8、怎样变化的?生:食盐、白糖在水中化的非常非常小了,以致于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了,那么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师:我们喝糖水的时候是不是每一口都是甜的?这说明这些极小的微粒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边讲解边出示溶解的概念:对,像前面几个同学说的那样,像盐、糖等物体这样,在水里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我们给它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叫做溶解。(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现在需要一个准确的概念来归纳概括这些现象。)7.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拓展: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哪些物体像沙子这样不易在水中溶解的?(学生举例。你观察真仔细,你平时真注意观

9、察,你的眼睛真利,你知道得真多,你真爱观察)2、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课前搜集的有关超市购物商品的图片,设计“请你快来帮帮忙”的师生互动环节。“最后老师请大家帮帮忙,前两天我从超市买了洗衣粉、饼干、奶粉、味精、芝麻糊、面条,你们能帮我把这些物品分为“易溶于水”和“不易溶解于水”两大类吗?”(设计意图:回归生活,把形成的概念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8.总结全课,激励评价“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棒,真像小小科学家,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也请大家把掌声送给自己!”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希望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设计意图: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老

10、师恰当的鼓励和表扬会给孩子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更有勇气去猜想去探索,更加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八、设计特色由与课题贴切的故事入手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猜想结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一种物质发散到多种物质,从多种现象上升到一个概念,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给与恰当合理的指导,避免了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个意外;最后把概念回归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达到了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九、板书设计盐到哪里去了在水里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盐 :溶于水中 糖 :溶于水中 小苏打:溶于水中 沙 子:不溶于水中锯 末:不

11、溶于水中铁 粉:不溶于水中十、教学反思让学生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学习物体在水中会有所不同的分类方法,训练学生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发现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节课,我设计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的多个实验,给学生准备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材料,每个小组都有五种实验材料。并不是让学生把所有的物体都要在实验中完成,要让学生在对不同的物体的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从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能溶解在水中的,有些物体是不能溶解在水里的。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在实验中的对比,找到物体的分类方法。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预

12、测制定计划实验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学生在实验中,对物品的在水中情况的了解时,学生完成了很多的实验,但没能很好的把实验结果保留下来,而是做完就倒掉了。在汇报时只有实验报告单上记录的内容,没有了实际的实验品。有的同学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实验,没有在实验中动脑去想,没能够在实验中发现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热热闹闹的做了实验,但是也没有发现。科学实验是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的观察发现十分重要,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去实践,自己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