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易混点、疑难点汇总【引 言】:为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正确理解哲学知识,减少解题答题过程中的失误,特编制这一资料,供同学们复习哲学参考同学们在解答哲学题时的错误原因主要有:1、机械背诵理论,没有理解,看到相应材料无法对应相关哲理2、哲学范畴混乱,比如设问要求“辩证唯物论”知识,却调用“唯物辩证法”知识或者对教材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很陌生,比如设问要求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作答,但却不知所为何物3、只写世界观或方法论,不能做到两者的统一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除非设问明确要求“原理”等4、理论和具体分析脱节,两张皮,不能有机结合,一一对应5、把许多重要而又相似的观点混为一谈,导致张冠李戴6、头脑中没有形成教材的宏观(全册结构)、中观(单元结构)、微观知识结构(每一课或每一框的结构)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1、 不要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混同 ●物持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就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②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肯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可知论;凡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不可知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存在和思维的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层意思: ①物质决定意识(P37);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能动的反物质世界,能动翅反作用于物质世界 【方法论】:(P41)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2、 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混同 比较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区 别观点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是由某种神灵或某种不可捉摸不定的绝对观念创造决定,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本原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客观精神(上帝,神仙、理念、绝对精神等神秘力量)典型代表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③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④王守仁:心外无物⑤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⑥笛卡尔:我思故我在⑦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⑧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⑨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⑩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①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②黑格尔:绝对精神(绝对理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③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④朱熹:理生万物,理在气先⑤子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⑥中外的“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说)⑦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8”就是发;彗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 不要把“运动”、“变化”、“发展”相混淆(P63“专家点评”)●运动、变化:是一切事物共同的属性,所有的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当中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前进性、上升性,是代表一种向上、向前的趋势2、不要把“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相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3、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去改造世界(意识本身不能直接让物质世界发生变化,而必须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才能让物质世界发生变化)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精神状态:包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人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4、 对“规律”的理解: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来就有的、不是人造的)、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外表的、具体的)、必然的(不可阻挡的)、稳定的(可以把握、可以认识的)的联系。
5、 人可以研究并发现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发明、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 不能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6、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反映对象,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形 式我种多样,包括思想、感觉、判断、推理、证明、理论、政策、等等就如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7、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包括反映事物的现象、也能反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二是意识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8、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的理解: 前者是从认识的无限性角度而言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人类认识活动的永恒性,即只要人类存在,认识活动就不会停止,人们终究能够认识那些目前无法认识的事物后者是从认识的有限性角度而言的,认识的有限性是指人类认识能力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每一时期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是有限的9、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者都是强调想问题、做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范畴不同:前者是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所要求有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0、理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通过实践才能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观念的存在(想法、设想、计划、理想、愿望等等)变成现实的存在也就是说,要想让理想变成现实,只有通过实践11、 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这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1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理解】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过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13、“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人们获得认识的根本途径,是认识的基础。
但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直接经验(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知识)和间接经验(通过知识和验的学习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当然,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思维1、 “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首先是客观的,是事物之间本来就有的,不是人为制造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 “改变事物联系的方式、形式”不等于创造联系P56“相关链接”) 联系是客观的,但是人们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方式、建立事物新联系形式、方式、途径比如,长江两岸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但人们可以在长江上架设桥梁,使得长江两岸的联系更加密切)3、 “人为事物的联系”不等于人造联系:(详见P53第1段)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没有经过人类的劳动)人为事物的联系是指经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比如,一切人造物体),一旦建成,它也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也具有客观性4、 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联系的表现形式、表现方式、范围大小、紧密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比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长远联系的眼前联系、整体(全局)联系和部分联系、有序联系和无序联系、紧密联系和非紧密联系、有利联系和不利联系等等5、 为什么“整体不等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才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是指只有当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处于有序化、条理化的状态时,才会成为系统整体侧重于数量(比如,一堆砖块只能说是整体),系统侧重于结构(比如,把砖块把设计图砌成房屋时,就变成了系统,因为,它已经具备了有序性、条理性、结构优化等等特点)因此,系统是更高要求的整体6、 新产生的事物(现象)不一定就是新事物(详见P64“专家点评”)判定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和必然趋势相符合、是否符合规律、符合科学比如,用电脑算命,这是最新产生的现象,但它在本质上角然是封建迷信,为是新事物)7、 如何正确对待量变? 从事物变化的性质和方向来看,有前进的、上升的、积极健康的、代表正能量的量变,也有倒退的、落后的、消极不健康的、代表负能量的量变所以,对于后者,我们要防微杜渐、控制它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8、 不要混淆“哲学上的矛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语言前后不致的矛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是指人和人之间意见不合、观念冲突、行为冲突。
比如,小王和小张闹矛盾了语言前后不一致的矛盾:是指思维逻辑上的矛盾比如,《矛和盾》的寓言故事哲学上的矛盾:是辩证法中的矛盾,是指在一个事物(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对立(具有斗争性、对立性),又相互统一(具有同一性、统一性)的状态8、 “对立统一观点”也就是“矛盾的观点”;但是“对立统一观点”不等于“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的观点,包括: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⑤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对立统一关系原理:是指矛盾双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9、“矛盾的观点”不等于“矛盾分析法”:前者是世界观(原理)角度、后者是指方法论(怎么办)角度●矛盾的观点,包括:(详见上面)●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包括: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分清主流和支流,把握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9、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较关系类别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外延不同相对于“许多矛盾”而言,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
相对于“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内涵不同主、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