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认同概念与心理历史学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518488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埃里克森的认同概念与心理历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埃里克森的认同概念与心理历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埃里克森的认同概念与心理历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埃里克森的认同概念与心理历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埃里克森的认同概念与心理历史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 95 年第3期 埃里克森的认同概念与心理历史学 叶俊杰 埃里克森是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 。 他的主要著作有孩童与社会( 19 50) 、 青年人路德 : 心理和历史的研究( 19 58) 、 洞察力和责任感 (19 64) 、 认同 : 青年和危机 (19 68) 、 甘地的真理 : 论强硬非暴力的起源 ( 19 69) 、 生命和 历史的运动(19 7 5) 、 玩具 和理智(1977)等等 。 作为一个弗洛伊德的弟子 , 人们对他的评价大相异趣 。 不管说法如 何 , 他作为杰出心理学家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 。 如果说弗洛伊德是以人自身去寻找人们

2、行 为的心理根源 , 从而提出 了一个由伊底 ( i d )自我 、 超我三个层次为框架 , 里比多作为心理能游动其中的复杂能量系统的话 , 新弗 洛伊德学派则向外转 , 更重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 。 如果说弗洛伊德强调的是固定不变的 心理本源的话 , 新弗洛伊德学派则更重视发生学 , 研究发展 心理学 。 例如沙立文(18 92一 1 9 49 ) 就提出了 人际关系中才能存在的变量 , 他定 义为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 模式的人格学说 。 霍妮(188 5一19 52 ) 在强调了文化和社会案件对人的影响后提出了心理 能的核心是焦虑 。 弗罗姆(190 0一1 980)则考察了政治

3、 、 经济 、 文化与社会等等方面 , 提出逃 离自由是人的基本欲望 。 埃里克森也向当代世界奉献了他独特的认同理论 。 认同一词的最早使用权属 于弗洛伊德 , 但他仅仅是指个性赖于 吸收或联系外在环境 的过程 。 埃里克森把这一概念加以改造 , 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 , 成为他的 自我心理学和社 会心理学的基础柱石 , 也是他三大创新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 他自己说在使用了这个概念之 后 ,“ 认同已经变成了一个到处弥漫 , 深不可测的术语了 。”那 么 , 他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 一概念 , 这一概念又包括什么内容呢? 埃里克森首先在个性发展心理学意义上使用了这一概念 。 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

4、周 期不同 , 他把人一生的个性发展分成 8 个周期 , 不仅把分期一直贯穿到人的一生 , 而且特 别注意分期中心理的社会性质标准 。 他认为因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 在每个周期的心理发 展 中都有一个核心的冲突或再定方位的危机要解决 , 发展的规律是 “ 新生 ”原则 即每个阶 段都有 “新质”产生 。 有人也把这叫 “后成理论, 以区别人的 内部寻找行为根源的前动理 论 ”. 而且他还特别注意 自我心理发展的同一性和整体性 , 认为这 8 个阶段中的每一危机 解决方式和后果都直接影响到整个个性的形成 , 合起来呈现出个性发展的 “ 总体功能 ”在 这些危机和冲突中 。 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是个

5、性发展纲领中的核心 。 他认为由于先前体验 的中断和与外界联系的广泛 , 个体必须进行新的自我确认和角色选择 , 这就是认 同危机 。 认同危机最通俗和同行一时的定义就是 “ 我是谁? ”个体要 维持 自我评价和外在观念形态 冲突背景下 “强 烈的自我损害 ”。每个不 同个体对危机的解决也不相 同 , 有的采取早熟和预 防措施来逃避认同混乱 , 结果使其潜能不能得到发挥 , 有的则在一场漫长的认同选择的怀 疑和冲突中耗费精力 , 有的则在认同混乱中形成一种否定性认同引起一种危险的 、 于社 会 不利的作用 。 只有恰当地解决了认同危机 , 才能顺利地进入个性发展的新阶段 。 一 20 一 埃里

6、克森在认同构成和解决方面十分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 他指 出 ,“ 这些危机也许由心理 内部的冲突而产生 , 但是试图解决这些危机的社会内定性质是 非常重要的 , 这些危机实质上是心理与社会的 。”他在认 同构成 中强调过去的经历或体验 , 个性社会化的积累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 认同构成是全部过去模拟行为和自我形象的 综合按照预期将来的一种重建 , “ 但是认同整体远远超过早期模拟行为总和的全部数量 , 并且必须为被称为观念形态 的共同倾向性所支撑 。”认 同是 一种顿悟 , 是对 自己的本质 、 信 仰及一生 趋 向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圆满的意识 , 一旦个体达到新的自我确

7、认和角色 选择 , 认同就告完成 。 由上述理论出发 , 埃里克森又很自然地把这一概念扩大到 了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以内 。 他认为在社会心理范围内仍有认同危机 、 认同构成 、 否定性或建设性认同等等 。 个体认同 是社会心理认同的基础 ,“ 社会认同依赖于一种个体内部自我因素综合的互补性及它在群 体中作用的互补性 。”社 会的认同危机的诱发因子是 “外伤性事件”, 导致传统价值体系的 中断 。 在常态社会中 , 认同危机的个体可以被社会所重新同化和 吸收 , 但如果个体认同失 败过多 , 却会导致社会性危机 。 社会性认同危机是一个社会转变的关键时刻 , 在不断的危 机中 , 一些富有历史的心

8、理现实性的社会精英可以超越其内心障碍 , 制造出进一步 的涵 盖 面更大的认同因素 。 当一种新的较为一致和连贯的观念形态逐渐形成 , 并为下多数个体新 接受时 , 认同即告完成 , 社会也得以更新 。 埃氏使用认同概念的领域十分广泛 , 他说 “当 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和对自己及他人的责 任感时 , 人类才被划分为不 同的种类 , 而每个种类都有 他自己过分限定的认同 。”因此 他认 为有种族认同 , 民族认同 , 宗教认同 , 集团认同 , 文化认同等等 。 而且埃氏从极为宏观的发 展论角度提出命题 , “认同和观念形态是同一 社会心理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 ”是通 往个体和 群众进一步成熟道路

9、上的路标 ,“新的危 机对那些社会模拟行为的更高形式产生影响 。 在 这些更高形式中 , 认同被卷入 , 溶合 , 更新和超越 。” 埃里克森和其他一些新弗洛伊德派 的代表一样 , 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一扫无遗 的大 跨度运用 , 以美 洲印第安人社会 到苏维埃俄国 、 工业化美国和现代种族主 义极权主 义 , 以 及马 丁路德1 6 世纪的德国到希特勒与纳粹现象及甘地的英雄领袖 范型 , 以孩童与社会到 当代的反 文化运动 、 女权运动等等文化及精神现象 。 在这些领域中 , 他取得最大成绩的应 该说是历史学 。 虽然在弗洛伊德的后期著作中也涉及到 了对集体心理的分析 , 他还直接分 析了达

10、芬奇和歌德的童年个性 , 因而被称为是心理历史学的始作俑者 。 但是真正把心理 学和历史学这两门学科联系起来 , 并融汇成一 门交叉学科的是埃里克森 。 其中原因有二 , 一是二战的巨大震撼使人们在解释历史现象时更加迫切地要求深入到 人的心理层次去探 究其根源 。 二是埃氏重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 “ 后成 ”论更 适合于完成这一任务 , 埃里克 森在战后发表了两本专著和许多论文专门探讨历史现象 。 在他的研究中 , 他不仅抛弃了弗 洛伊德分析人物时使用的儿童期性欲 、 恋母情结 、 伊底自我冲突等肤浅理论 , 而且超 越了沙利文 、 霍妮等把社会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狭窄范围 , 而代之以复杂又宽

11、泛 的社会 环境 和个人成长双 向作用理论 。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 , 精神分析心理学 才进入 了美 国历 史学界并 成为影响当今西方史学的三大思潮之一 。 在埃里克森的两本心理史学专著中 , 认同是他最为得心应手的主要分析理论 。 在青 年人路德 : 心理和历史的研究一书中 , 他把路德的危机同宗教改革运动这一重大而复杂 的现象联系起来 。 他分析了1 6世纪初期德国的社会状况 和 当时人们在宗教信仰上 的危 一 21 一 机 , 这使路德对自己的信仰发生 了怀疑 , 出现了认同危机 , 后来他进了修道院 , 离开了世俗 的事物 , 有了孤寂 的环境和随意思索的时间 , 最后终于达成了 “ 自

12、我认同 ”。 这种认同正好 适应了当时一般群众所渴望的信仰得救 , 免除教会奴役 , 并能以永远做不完的善行中摆脱 出来的愿望 。 这使路德成为当时宗教运动的领袖 。 最后不仅产生 了一个新的路德 , 而且说 明了宗教改革给西方带来了一个新的心理环境 。 在甘地的真理 三论强硬非暴力的起源 一 书中 , 他不仅探讨了甘地早年的成长环境和印度社会历史状况对甘地 的个性及 思想观念 产生的影响 , 而且指出了甘地以自己的非暴力给了印度一个新的认同 。 由于甘地完善化了 一种宽泛 的非暴力理论作为更高的 、 涵盖面更大的认同因素 , 从而对处于分裂 、 被动等否 定性认同中的印度人进行了建设性的积极

13、改造 。 这本书获了美国社会科领域最高的普利 兹奖 。 尽管 , 埃里克森的心理史学理论和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 还存在种种缺陷和弊端 , 但对于我们在心理历史学研究中拓开思路 , 更新视角 , 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 , 为心理历史 学的发展和充实奠定 了基础 。 参考文献 : l 、 人格心理 学 导论 , 赫根汉著 , 海南人民出版社 , 1986 年 第1版 。 2 、 现代心理学史 , 杜 舒尔关著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 9 81 年 第1版 。 (上接第 1 9 页) 要大力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 以配合执法机构 。 贪污腐败分子最怕曝光 . 舆论监 督对于揭露和遏制贪污腐

14、败现象有独特的作用 。 要支持新闻单位和 和人民群众揭露 、 批判 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 。 事实清楚 、 证据确凿的贪污腐败案件 , 不论涉及什么 人 , 在不泄露国 家机密和不影响安定团结的情况下 , 应鼓励公开曝光 。 同样 , 执法者的权力也要受到社会 的公开监督和制约 。 这不仅因为执法者的形象和作风 , 代表着 一个国家的形象和 文 明进步 的程度 , 还因为一旦他们不受监督而丧失公正廉洁 , 不依法执法 , 那就仍然是 “ 人治 ” 而非 “ 法治 ”, 在这里只不过 “人”由行政长官换成了法官。 五 、 努力推进民主的法制化 , 扩大公务行为的透明度 要加快建立 、 健全以宪法为

15、基本的保障人民运用 民主权利的法规体系 , 采取积极有效 的措施拓宽人民群众参政 、 议政 、 监督的渠道 。 近期应抓紧制 定新闻法 、 国家公务员财产申 报法 、 人民群众申诉控告举报法等 。 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 , 如财 务 、 土地 、 基建 、 住 房 、 票证 、项 目 、 人事 、 户口等的管理 , 应按照公开 公平的原则进行 。 可以通过市场方式处 理的经济事务 , 应尽量采取公开投标 、 招标 、 拍卖 、 竟价等市场竞争的方式处理 。 总之 , 在集 中精力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 同时 , 必须大力推进廉政法制建设 。 让权 力的行使处于 人民群众监督之下 , 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 这是抑制腐败滋长之根本措施 , 是摆在反腐败斗争面前最迫切的任务 。 一 2 2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