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监测及海洋遥感.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51825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监测及海洋遥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海洋监测及海洋遥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海洋监测及海洋遥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海洋监测及海洋遥感.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海洋监测及海洋遥感.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监测及海洋遥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监测及海洋遥感.(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监测 Marine Monitoring rmc 2014.07.17 海洋覆盖着地球 十分之七以上的 面积,蕴藏着极 其丰富的资源。 l太空中的蓝宝石 l液态水的星球 l生命的摇篮 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相互作用 海洋-大气-陆地相互作用 地球上水的分布 储库 体积 (103 km3) % 海水134993097.4 海冰200.001 陆地冰川278002.0 湖泊和河流2250.02 地下水80620.59 水蒸汽130.001 合计1386050100.0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石油及其化工: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油气总量的25%和20%,无 论从储量估计和开发趋势看,

2、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海盐工业和海水综合利用: 食盐、碳酸钠、氯化钾、氯化镁、金属镁、溴及其 精细化工。 海洋矿物: 多金属结核、结壳、热液硫化物等。富含Co、Ni、Cu、 Zn、Pb等贵重金属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环境的化学污染:石油、重金属、有机物等 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海洋是水禽之家,也是涉禽的栖息地。海洋一旦遭到石 油污染,许多海鸟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大量石油涌入海洋,造成海水中严重缺氧,会使海洋中 的生物很快窒息死亡。 潜水鸟在海水中潜游一段距离后上浮时,海面上的油污 就像油质外套一样 披在它们身上,使其再次落入水中, 这样不断上浮下沉,下沉上浮,使它们在惊恐中死去。 对于飞翔能力较强的

3、海鸥来说,只要偶然接触到漂浮在 海面上的油膜,石油就会渗入或粘住它们的羽毛,使它 们游不动也飞不起。 侵入海鸟体内的石油化合物还能引起肺炎或使其神经失 常,甚至降低鸟卵的孵化率。 海水富营养化过程 废水的排泄 有机物的富集和降解 耗氧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海洋酸化,赤潮频发,生物种类灭绝等 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危害-食物链的富集 海洋污染 p 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 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 造成的污染。可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 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 环境质量等。 p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82)GESAMP的

4、定义,将海洋污染定义为: 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 括河口湾,以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 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 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 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 Pollutants Entering the Ocean Farm runoff 20%Air pollutants 20% Marine transportation 10% Offshore oil 10% Industrial wastewater 5% Litter 5% 评价海洋环境管理和陆源污染治理效果 必须依靠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是关

5、系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和 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也是拉动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关键 因素之一。 l 浮标 l 科学考察船 l 潜水器 l 海洋遥感-飞机、卫星等 海洋探测技术包括 Argo浮标自沉浮式剖面探测浮标 小型多参数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研究进展 该浮标是一种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能锚定于远离海岸或湖泊的 预定站位上,长期、连续、自 动地监测风、气温、气压、水 温、波浪、海流等海洋水文气 象要素,为海洋环境监测与预 报、海洋开发、海洋科学研究 和海洋军事活动提供服务。 科学考察船 海洋科学考察船的任务:调查海洋、研究海洋 它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海面与高空气象、海洋水深与地貌、地 球磁场、海流与

6、潮汐、海水物理性质与海底矿物资源(石油、 天然气、矿藏等)、海水的化学成分、生物资源(水产品等)、 海底地震等。 专用科学考查船始于1872年的英国“挑战者”号。该 船长226英尺,排水量2300,使用风力和蒸汽作为动 力。从1872年起,历经4年时间环绕航行,观测资料包 括洋流、水温、天气、海水成分,发现了4700多种海 洋生物,并首次从太平洋上捞取了锰结核。 18881920年,美国的“信天翁”号探测船探测了太平洋 。1927年德国的“流星”号探测船首次使用电子探测仪测 量海洋深度,校正了“挑战者”号绘制的不够准确的海底 地形图。 据报道,全世界总共有科学考察船2000多艘,其中 美国50

7、0多艘,原苏联400多艘,日本380多艘。 潜水器 核潜艇活动范围:300400米的海洋深处 现状:占地表77%以上面积的海洋深处3000米 潜水器征服了深海 潜水器 载人潜水器 无人潜水器 1953年,法国人奥古斯特皮卡德设计建成的“里雅斯特”号 自航式浮水器,1960年1月23日由奥古斯特皮卡德的儿子雅 克皮卡德以及另一名潜水员美国海军上尉唐纳唐维尔什共 同乘坐,闯荡万米深渊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了10916米的 世界纪录。 p1988年,法国研制的可下潜6000米的深潜器,可载3人, 能直接考察世界97%的洋底,可进行摄影、录像,还有两只 分别为7个和5个自由度的机械手,用来采集海底样品。

8、p1989年,日本建造了可达水深6500米的深潜器“深海6500” 号,创造了载人深潜器水下6527米作业的世界纪录。 第一艘有实用价值的潜水器是英国人哈 雷于1717年设计的 我国首个7000米超深度 载人潜水器下水 俄“和平号”深海潜水器 2007.08.02从洋底返航 什么是海洋遥感? 海洋遥感(ocean remote sensing)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 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 据资料。 遥感主要有三个应用方面: 陆地遥感 海洋遥感(难度最大) 气象遥感 海洋遥感是一门交叉学科。 涉及海洋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并与空间技 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技

9、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密切 相关。 是2O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学科之一。形 成了从海洋渡谱分析到海洋现象自动识别等一套完整的理 论与方法。 研究内容 海面风场 海表温度(SST)、海表盐度、海色 海洋动力要素:海浪、海面高度、内波 海冰、海底地形、油膜及其它海洋污染物 鱼群监测 对于海洋研究的重要性 n海洋观测难度大,因此更依赖于卫星遥感观测 n在全球气候变化、大洋环流、赤潮监测等多个领 域具有重要作用 n发展前景看好,对于考研以及今后的个人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海洋卫星-主要技术: 传感技术 海面温度分布图: 测量海面的温度及其特征 对数据分析并打印成表 海浪高度: 即主动微

10、波遥感(雷达成像系统) 利用海面“粗糙度”不同的原理来进行分析处理 卫星上向海面发出雷达波: 无浪平静海面(光滑面): 雷达波发生镜反射,雷达接收不到回波 。 海面有波浪(“粗糙”面): 雷达波向各个方向散射,发生漫反 射,雷达收到一部分回波。电脑算出海面的“粗糙”度,从而得 知海浪的高度。 海洋卫星-航空遥感 发展简史 海洋遥感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发展最早的是在河口海岸制图和近海水深测量中利用航空 遥感技术 1950年美国使用飞机与多艘海洋调查船协同进行了一次系 统的大规模湾流考察,这是第一次在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利 用航空遥感技术 此后,航空遥感技术更多地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近海海 洋调查

11、、海岸带制图与资源勘测方面。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0年NASA发射了第一颗电视与红外(infrared)观测卫星, 开始从航天高度上探测海洋 1961年美国水星(Aqua)计划。 1973年Skylab证实了可见光(visiblelight)和近红外 (nearinfrared)遥感对地球连续观测的能力。 1975年GEOS-3卫星高度计(SatelliteAltimeter)。 发展简史 1985年以来发射的主要卫星 发展简史-主要传感器类型 我国的海洋遥感 n2002年才发射了第一个海洋卫星 HY-1A。 n2007年4月11日发射了HY-1B。 我国的海洋遥感 发展目

12、标 建立起一整套海洋卫星应用体系,包括: 以可见光、红外探测水色水温为主的海洋水色卫星 系列(HY-1) 以微波探测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和海温为主的海洋 动力环境卫星系列(HY-2) 以多光谱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微波散射计、辐 射计、雷达高度计等多种遥感器为主载荷的海洋环 境综合卫星系列(HY-3) 希望到2015年,形成以我国海洋系列卫星为主导的 立体海洋监测网,使我国的海洋卫星及其应用水平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世界海洋遥感先进行列 。 目前,我国在卫星制造、 发射及卫星应用上已形成 了产业。第九个五年计划 (1996年至2000年)以来 ,中国加快了这一产业的 发展,先后成功发射气象 卫星、海洋水色卫星、通 信广播卫星、资源卫星和“ 北斗”导航卫星等多种类型 的应用卫星。此外,卫星 应用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 ,已生产出系列化的卫星 应用产品。这些卫星被广 泛地用于国情普查、资源 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 报和海洋管理等领域,取 得了良好效益。 国家海洋监测系统 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