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州地质灾害规划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517294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9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州地质灾害规划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XX州地质灾害规划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XX州地质灾害规划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XX州地质灾害规划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XX州地质灾害规划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州地质灾害规划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州地质灾害规划解析(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5年)内容提要贵州省国土面积176128万km2,全省总人口3798.51万,省内山高、坡陡、降雨频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易发区,也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自1993年以来,全省发生较严重的地质灾害2406处,造成成866人死亡,2449人受伤,毁房68000余间,毁坏耕地12000公顷,经济损失达21.5亿元。严重地影响并制约了贵州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

2、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年2015年)、贵州省国经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特编制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目录前 言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一)地质环境条件(二)地质灾害现状(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原则(三)防治目标三、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一)分区原则及方法(二)易发区的划分四、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与工作重点(一)分区原则(二)分区标准(三)防治分区(四)防治分期及工作重点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布署(一)基础调查、规划和研究(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四)应急反应系统建设(五

3、)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六、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二)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三)实行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职责(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机制(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七)建立健全基本制度,完善管理方法七、附则前 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贵州省国土面积176128万km2,全省总人口3798.51万,省内山高、坡陡、降雨频繁

4、。由于受地理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易发区,也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8个,面积达37893km2,占全省面积的21.5%,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的毕节、六盘水以及黔北等地;地质灾害中易发区16个,面积11512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4%,主要分布于黔中、黔西南、黔东南等地,自1993年以来,全省发生较严重的地质灾害2406处,造成866人死亡,2449人受伤,毁房68000余间,毁坏耕地12000公顷,经济损失达21.5亿元,还严重威胁贵阳、印江、铜仁、思南、沿河、大方等7座城市,威胁学校152所。随着近年来经

5、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为活动的增加,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直接影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每年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和危害,严重地影响并制约了贵州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活、生产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年2015年)、贵州省国土总体规划(20002020年)、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

6、规划(19972010年),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全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近年来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按照规范的总体布署,2015年前争取省内190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学校得到防治,基本改善全省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使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力争使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国内达到较高的先进水平。规划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和任务,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宏观性、指导性、政策性

7、的文件,是各地、州、县(市)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本规划基准年为2006年,规划期共10年,划分为近期与中期,近期分两个阶段规划到2010年(第一阶段为2006-2008,二阶段为2009-2010年),中期规划到2015年。纳入本次规划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危险性大、规模大且危及500人(含500人)以上的致灾体,共计192处(含22所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一)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及气象水文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向东部的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形成三级阶梯。第一阶梯分布于普安-织金-毕节一线以西,高在在1600m以上,以

8、中山、高中山和峰丛山地地貌为主,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强烈,相对高差多在500m以上,山体坡度大,多在30-50;第二阶梯分布于安龙-贵定一线以下,高程1000m以上,以低中山、峰丛山地、峰丛谷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多在200-500m,山体坡度20-40;东部高程一般在800m以下,多为低山、丘陵,相对高差一般小于200m,山体坡度一般大于30。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南、北低,经向形成南北两面斜坡,地形起伏大,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1m,最低点在黎平县东部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8m,全省最大高差2753m。二级阶梯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

9、切割浅,相对高差小,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小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则起伏大,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局部隆起的山地则地势起伏更大,其相对高度可达700-1000m以上。省内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2.5%,山高坡陡,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但因贵州地形复杂,气候也具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原山地和深切河谷地带,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降水多有差异,多年降水量平均值在850-1600mm之间,由南到北,由东到西逐渐减少,下半年降水强度最大,且强降雨频度大,南部日降水量达50mm的暴雨多在4天以上,日最大降水量极值达336.7mm。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

10、气较多,尤以降雨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最为典型。贵州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苗岭为省内一级分水岭,全省河网密布,长度10km或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河流共有984条,占河流总数的91.6%,河网密度平均每100km2河长17.4km;贵州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原,水流方向受地势与地质构造条件制约,由二级地势阶梯分别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呈扇形展布,多数河流上游河谷开阔、中洲湍急、下游河谷深切,岸坡陡峻,相对高差300-700m,河流山区性特征明显,季节性河流涨幅大,冲刷强烈,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地质条件贵州地层发育较全,地层岩性组合复杂。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

11、层序大多连续,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又以碳酸盐岩地层最为发育,其出露面积达93373.75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3.1%,几乎遍布全省,并与软质岩地层相互产出,沉积类型多样,相变颇为复杂;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且大部份变质为绿色岩系,加之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中,地壳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硬质岩石与软质岩石的不利组合,在地貌上形成陡崖和斜坡,是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的高发地区。西部地区含煤地层大片分布还易引发滑坡、崩塌、山体开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东南部的变质千枚岩、板岩风化后强度很低,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山间河谷、盆地及丘陵、缓坡地带,常有红粘土、软土、

12、粉质粘土、粉土、砂土、碎石土、泥炭、淤泥、砂砾石层等软弱堆积层;红粘土、淤泥亲水性强、遇水易软化,常引发地裂缝、滑坡、滑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省内各种褶皱和断裂构造很发育,因此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褶皱紧密和断裂构造发育的地带,常是地质灾害易发部位。(二)地质灾害现状据统计,自1993年以来,共发生较严重的地质灾害2406处,造成866人死亡,2449人受伤,毁房68000余间,毁坏耕地12000公顷,经济损失达21.5亿元。截止到2005年,全省调查到的地质灾害点7903处,其中直接威胁人民生产和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达5834处,543709人受胁,其灾种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泥

13、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大类(附图1)。(1)滑坡滑坡是省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灾害,根据现有资料统计,省内目前共有滑坡(含不稳定斜坡)隐患点4558处,占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75.65%,其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引发因素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特别是与强降水密切相关,但是近年来人为活动引发的滑坡数量在明显地增加;滑坡所处地层岩性多为碎屑岩或砂岩、灰岩与泥岩、页岩互层及玄武岩和浅变质岩分布地区。所处构造部位大多为褶皱紧密,断裂发育,并且人为活动强烈的地区。(2)崩塌省内目前共有崩塌隐患点595处,占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9.88%,多为岩体崩塌,且以中小型为主。其诱因主要为自然因素,但近

14、年来,随着道路建设,采矿活动的加强,人为活动引发的崩塌大幅度上升。主要发生于地形陡峻的陡坡或陡崖地段,所处部位常见断裂及节理发育,褶皱紧密。(3)泥石流省内产生的泥石流以水石流为主,其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省内目前尚有泥石流隐患点154处,占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2.56%,但由于泥石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周期性,泥石流的隐患点远大于目前调查到的数量。引发因素主要是强降水(特别是大暴雨),少数物源为人为活动所致。主要发育于碎屑岩类及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玄武岩、浅变质岩分布,断层密集的中山峡谷地带,大多于每年的59月发生。(4)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水城盆地及遵义县龙坑,省内共发现岩溶

15、塌陷和采空区陷隐患点171处,占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2.84%。岩溶塌陷的诱因也以人为活动为主(开采地下水和矿井疏干地下水)。近年来,由于采矿业的迅速发展,省内塌陷已由原来的以岩溶塌陷为主,演变为采矿引起的采空区地面塌陷为主。在省内西部及西北部等煤矿主采区,地下形成一定的采空区后,其顶板位移变形常影响到地表,造成地表的开裂和塌陷现象。(5)地裂缝经调查,省内现有地裂缝隐患点547处,占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9.08%。其诱发因素以工程活动为主(75%),其中由采矿引发地裂缝占其地裂缝总数的73%,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六盘水、兴仁、普安、纳雍、织金、金沙、安顺等采煤活动强烈地区,其余地带零星分布。地裂缝在规模上以中小型为主,裂缝宽120厘米,长可达数千米,在上部为硬质岩体,下部以软弱岩层的软弱基座斜坡中多易发,在大面积采空区地裂缝较为发育。(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1)地质灾害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640起,287人死亡,183人受伤,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