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面组成、行车道宽度及加宽剖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51728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横断面组成、行车道宽度及加宽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横断面组成、行车道宽度及加宽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横断面组成、行车道宽度及加宽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横断面组成、行车道宽度及加宽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横断面组成、行车道宽度及加宽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横断面组成、行车道宽度及加宽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横断面组成、行车道宽度及加宽剖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横断面设计 n定义: n道路横断面图:指道路中线上各点垂直于路线前进 方向的竖向剖面图。 n道路横断面设计:研究路基横断面结构组成及尺寸 的过程。 第2节 道路横断面组成 n 一、公路横断面组成 n 公路横断面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要根据设计交 通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 在保证必要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前提下, 尽量做到用地省、投资少,使道路发挥其最大的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 n 高速、一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n 行车道、中间带、路肩必要组成部分 n 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等特殊组成部分 (一)路幅的构成 n 二、三、四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n 行车道、路

2、肩 n 错车道 (一)路幅的构成 n 高速、一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n 行车道、中间带、路肩必要组成部分 n 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等特殊组成部分 n 路基宽度:指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但当设有紧急停 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错车道等时,还应包含这些部分 的宽度。即路基宽度指路基顶面的总宽度。 n 路面宽度:包括行车道、路缘带、变速车道、爬坡车道 、紧急停车带、硬路肩等的宽度。 n 路基的其它组成部分:(路基顶面以外) n 边坡、边沟及排水沟、护坡道、截水沟、碎落台、取土坑 、弃土堆等 路基、路面宽度定义: (二)路幅布置类型 n1单幅双车道 n 单幅双车道公路指的是整体式的供双向行车

3、的双 车道公路。 n适用:二、三级公路和一部分四级公路 n2双幅多车道 n 四车道、六车道和更多车道的公路,中间一般都 设分隔带或作成分离式路基而构成“双幅”公路。 n适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n3单车道 n适用:交通量小、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山区公路 或地方性道路,山区四级公路。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n 1单幅路 n (1)划出快、慢车行驶分车线,快车和机动车 辆在中间行驶,慢车和非机动车靠两侧行驶。 n (2)不划分车线。 n2双幅路: n在车道中心用分隔带或分隔墩将车行道分为两半,上 、下行车辆分向行驶。各自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划分 快、慢车道。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n3三幅路:

4、n中间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两侧为靠右侧行驶的 非机动车车道。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n4四幅路 n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再将中间机动车车道分隔为二, 分向行驶。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l 一、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l行车道是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部分的总称, 包括快车道和慢车道,在一般公路和城市道路 上还有非机动车道。 l行车道的宽度要根据车辆宽度、设计交通量、 交通组成和汽车行驶速度来确定。 l行车道宽度应该满足车辆行驶的需要,双车道 公路应满足错车、超车行驶所必须的余宽,四 车道公路应满足车辆并列行驶所需的宽度。 第3节 行车道宽度 双车道公路有两条车道,行车道宽度包括汽车宽度和 富余宽度。

5、根据标准第2.0.1条规定,设计车辆 最大宽度为2.5m,加错车、超车所必须的余宽来确定 行车道的宽度。 富余宽度是指对向行驶时两车箱之间的安全间隙、汽 车轮胎至路面边缘的安全距离。 (一)一般双车道公路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B双=a+c+2x+2y x=y=0.50+0.OO5V l不同速度错车时,两汽车车厢所需净距(x) 值与错车速度(V1+V2)的关系式为 l x=0.17+0.016(V1+V2)。 按双车道公路错车时行驶速度于横向间距的关系 确定行车道宽度: x2.502.50 x2.31 2.31 y y 路 面 路 基 l汽车后轮边缘距行车道边缘应有一定的距离( y),现拟定错车速度

6、15km/h时(y)为0.2m, 40km/h时为0.3m(根据实验保证率大于60%) , l则 x+2y=0.45+0.02(V1+V2)。 l实验速度范围为1540km/h时,上式所计算的 路面宽度能保证82.5%的载重汽车不驶出计算 宽度以外。 按双车道公路错车时行驶速度于横向间距的关系 确定行车道宽度: n不同速度错车时,两汽车车厢所需净距(x)值与错 车速度(V1+V2)的关系式为 n x=0.17+0.016(V1+V2)。 l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平原微微丘区采用3.75m的车道 。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仍采用3.50m。 l主要考虑因素: l(1)计算行车速度高,远景交通量

7、大,特别是我国 载重汽车混入率高。 l(2)参考了德国、法国的高速汽车公路,意大利的 太阳公路、日本的高速公路、东欧各国的一级公路 、英国和加拿大的高速公路,其车道均为3.75m。 l(3)美国各州公路的工作者协会认为,各级公路合 乎理想的车道宽度为3.66(12ft),不宜大于3.97m (13ft)。近年来美国有的城市将行车道度减为 3.35m(11ft)甚至3.05m(10ft)。 (二)有中央分隔带的行车道宽度 二、平曲线路面加宽及其过渡 n平曲线加宽原因: n(1)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前后轮轨迹不重合,占 路面宽度大。 n(2)由于横向力影响,汽车出现横向摆动。 n(一)加宽值的计算

8、 n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后内 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 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l1. 普通汽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l b = R-(R1+ B) (一)加宽值的计算 n式中:A汽车后轴至前保险 杠的距离(m): n R圆曲线半径(m) 。 n 对于有N个车道的行车道: 2. 鞍式列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n式中:b1牵引车的加宽值 ; n b2拖车的加宽值; n A1牵引车保险杠至 第二轴的距离(m); n A2第二轴至拖车 最后轴的距离(m); 由于R=R-b1,而b1与R相比甚微,可取R=R。 n令A12+A22=A2,上式仍旧归

9、纳成为: 2. 鞍式列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n3. 平曲线加宽标准: n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 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n3. 平曲线加宽标准: n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 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n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规定见表;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按表列数值的1/2采用。 l三类加宽值的采用: l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 值; l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 l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2类 加宽值。 l由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 。 n3. 平曲线加宽标准: n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

10、时, 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n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规定见表;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按表列数值的1/2采用。 路面应在曲线内侧进行加宽。 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四级公路路基采用6.5m以上宽度时,当路面加宽后 剩余的路肩宽度不小于0.5m时,则路基可不予加宽 ;小于0.5m时,则应加宽路基以保证路肩宽度不小 于0.5m。 分道行驶公路,当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其内侧车道 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设计时应通过 计算确定其差值。 n4. 平曲线加宽要求: (二)加宽的过渡: 加宽缓和段: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 上加宽后的宽度的渐变段。 1比例过渡: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

11、比例逐渐 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二)加宽的过渡: 加宽缓和段: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 上加宽后的宽度的渐变段。 1比例过渡: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 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加宽缓和段: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 上加宽后的宽度的渐变段。 1比例过渡: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 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二)加宽的过渡: 式中:Lx任意点距缓和段起 点的距离(m); L加宽缓和段长(m) ; b圆曲线上的全加宽 适用于二、三、四级公路 l在加宽缓和段上插入一条高次抛物线,抛物线上任 意点的加宽值: l b

12、x(4k3-3k4)b l式中: n2高次抛物线过渡 适用于适用于高速、一级公路及对路容有要求的二 级公路。 n3回旋线过渡 n 在缓和段上插入回旋线,这样不但中线上有 回旋线,而且加宽以后的路面边线也是回旋线,与 行车轨迹相符,保证了行车的顺适与线形的美观。 n3回旋线过渡 n 在缓和段上插入回旋线,这样不但中线上有回 旋线,而且加宽以后的路面边线也是回旋线,与行 车轨迹相符,保证了行车的顺适与线形的美观。 n适用于适用于高速、一级公路及对路容有要求的二 级公路的下列路段: n (1)位于大城市近郊的路段; n (2)桥梁、高架桥、挡上墙、隧道等构造物处; n (3)设置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的地段。 n4插入二次抛物线过渡 (三)加宽缓和段的长度 n(1)对于设置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应 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 n(2)对于不设缓和曲线,但设置有超高缓和段的平 曲线,可采用与超高缓和段相同的长度。 n(3)即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 缓和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 置。 n Lj=15b, 且Lj1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