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651366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03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 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二一一年十月目 录一、专业建设背景1(一)社会背景1(二)行业背景2(三)人才需求分析2二、建设基础3(一)以人才市场需求为本,设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3(二)坚持工学结合,深入实践“前校后厂”、“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3(三)建立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4(四)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课程改革建设成效显著5(五)重视教材建设,教师教科研成果丰硕5(六)教学管理严格,考评机制健全6(七)工学结

2、合有序开展,社会服务成绩突出6(八)办学声誉良好,学生的双证书率和就业率较高,毕业生成绩斐然6三、专业建设思路7四、专业建设目标7(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7(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7五、专业建设内容9(一)进一步深化“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对接9(二)完善弹性教学模式,探索适应寒区特点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10(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10(四)师资队伍建设15(五)教学实验实训建设20(六)科研、教研24(七)社会服务25(八)专业群建设26六、预期效益27(一)对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起示范作用27(

3、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27(三)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27(四)加强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7(五)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28七、 专业建设保障措施28(一)组织保障28(二)制度保障29(三)资金保障29(四)行业企业合作保障29八、专业特色29九、资金使用明细30十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进度表33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项目建设方案责任系部:道路与桥梁工程系项目负责人:王连威(教授、监理工程师、试验检测工程师)项目组成人员:沈艳东(副教授,一级建造师、试验检测工程师)、姜志青(副教授,试验检测工程师)、崔岩(教授、试验检测工

4、程师)、申建(讲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试验检测工程师)、张立华(高级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裴一用(高级工程师)、孙福森(高级工程师、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试验检测专业开办于2006年,依托于道桥工程技术专业。以社会需求为依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确定以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毕业生面向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监理和公路养护与管理单位,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的施工技术、(路基、路面、桥涵、附属构造物等)工程的质量检验评定工作、施工管理、概预算与招投标、进度控制、合同管理、施工放样、计量结算、工程资料整理、现场监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

5、和养护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逐渐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力加强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了加强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明确要求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十二五”期间是我院规划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学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适应性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凸显改革与发展主

6、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促进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的建设,势必为吉林省和全国道路建设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专业建设背景(一)社会背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交通建筑业已逐步走向国际化。国内交通建筑企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加速,进行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交通建筑企业向现代化和民营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独立施工企业为骨干,以专业分包和劳务企业为依托的产业组织结构。因此交通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各种类型、不同企业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复合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出“上手快、能力强、干

7、得好”的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培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参与未来市场人才竞争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行业背景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间地带,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交通发展水平对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吉林省目前GDP总量在全国排第19位,高速道路里程仅为1000余公里, “十一五”规划开局以来,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加大了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全省县(市)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800公里,同时市政工程建设、轨道工程建设等亦是建设的大发展时期。道路交通将为国民经济

8、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交通保障,为到2020年建成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道路运输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图1-1 吉林省高速道路路网规划(三)人才需求分析吉林的经济发展需要交通建设作为保障,交通建设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交通建设专门人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交通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覆盖岗位较窄,人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等问题相对滞后于我省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据2010年底的统计,在吉林省约19万交通职工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6万人,专业技术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资格人员比例为11%,具有中级职称资格人员比例为28%,非交通类专业比例高达56.8%,与发达国

9、家在工人中具有30%高级工的比例相差甚远。“十二五”期间,我省人才资源将以每年5.7%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200万人以上,其中交通建设方面的人才总数将达到5万人以上。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本省及全国交通基础建设各施工单位、各市(州)交通局、公路管理局、交通管理及社会服务各行业等相关部门,未来对从事道路建设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以吉林省交通建设集团、长春市政建设集团、吉林省建工集团这三大企业为例,到2015年专门人才比例要从目前的55%左右提高到85%以上,所需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就达4500人左右,其中试验检测人才比例达到55%。目前,吉林省

10、各高职院校中唯独我院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方向)专业,作为交通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远不能满足我省交通建设需要。以本专业建设为龙头,并更好地带动专业群的发展,将更好地满足我省及其他相关省份交通建设行业交通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二、建设基础(一)以人才市场需求为本,设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于2006年依托有50年办学历史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创办并开始招生,几年的发展已经成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骨干专业之一。以道路工程专业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丰富的办学和管理经验。现有6个实训室,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

11、元。目前,该专业在校生有300余人;现有专兼职教师16名(专职教师12名,兼职教师4名)。其中交通运输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专业带头人1名,学院骨干教师8名,交通厅、建设厅厅管专家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11人,占69%;中级职称4人,占25%;初级职称1人;“双师素质”教师13人,占81%;研究生学历12人。(二)坚持工学结合,深入实践“前校后厂”、“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传承、改革、创新”的原则,以“教化、示范、养成”为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工学紧密结合,面向行业,瞄准市场,与服务区域的生产实践深度融合,为师生提供优质实训平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既锻炼了教师,

12、又培养了学生,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依托学院1992年成立的公路工程监理公司,本专业所在系教师、学生能直接参与实际监理工作,近年来累计完成监理工作80多个合同段。依托学院1992年成立的公路勘测设计院,本专业所在系教师、学生直接参与勘察设计工作,累计达4000余人次,师生都在真实的环境中顶岗工作,实现了学习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18年来,公路勘测设计院累计支付给学生实习津贴30余万元,完成道路勘测设计1500多公里。依托2002年成立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站,本专业所在系师生直接参与实际工程试验检测,学生累计参与1500人次,近年来工程检测100多个合同段,累计支付学生津贴10万余元。

13、试验检测专业成立后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这些企业,学生参加监理、公路勘察设计、试验检测等实习实训活动,自2006年招生以来,累计支付学生津贴8万余元。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水平,学生通过在企业定岗实习,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践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以来为吉林交通建设集团、长春市政建设集团、吉林广信等订单式培养工程人员80人。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完善“实践教学+项目(工地)+服务”、“专业+公司”、“实践教学+科研项目”等多样化的弹性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施工季节到工地参加生产实践,停工季节回校参加理论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

14、学生既能挣工资以工助学,又能熟练掌握实践技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校企共同合作,教师到企业施工一线或聘请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及毕业答辩,近年来教师远赴甘肃、河南等地进行毕业答辩与指导,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保证了学生顶岗作业,解决了企业人员紧张、短缺的状况,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三)建立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依托行业发展的优势,成立了“一院一站一公司”及“六室”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一院”即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勘察设计院,学生可以参与外业勘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内业设计

15、中的辅助设计等;“一站”即吉林育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站,具有国家市政工程甲级试验检测资质及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资质,能够承担市政工程及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任务,在完成试验检测任务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真实实践环境的场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完成每一个项目(大二、大三的学生均有机会参与);“一公司”即吉林路顺公路工程监理公司,具有公路工程乙级监理资质,能够承担一级及以下等级公路的质量监督、进度及造价的控制等。利用试验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及演示实验来完成课间实验项目。既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实习场所,同时也为吉林省的道路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支持。2003年至2010年学院累计投入500多万元资金用于补充、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此外,设计院、监理公司、检测站作为本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本专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补充教学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了27个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基地,同时为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的场所,为其毕业后即顶岗作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四)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课程改革建设成效显著按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依据市场设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