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三):“石勒喀”高炮列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51067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三):“石勒喀”高炮列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三):“石勒喀”高炮列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三):“石勒喀”高炮列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三):“石勒喀”高炮列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三):“石勒喀”高炮列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三):“石勒喀”高炮列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三):“石勒喀”高炮列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进入60年代后,防空导弹技术愈发成熟,能够有效地防御中、高空飞机,作战飞机不得不转入低空突防空攻击。寻找一种性能优良、打击有力的现代化的理想自行高炮,一直是卫国战争后苏联军队的梦想。1955年,.毕科尔(. )领导的第825特别设计局(后并入图拉仪表设计局)奉命进行了一项代号“黄玉”的预研项目,旨在研究全天候作战的自行高炮在苏联军队未来战场上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配备雷达指挥系统的小口径多管自行高炮对400米/秒以下的低空目标具有很高的毁伤概率,小口径高射炮反应快,命中率高,能迅速对付低空、超低空飞机,在防低空作战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是地空导弹所不能替代的。此外,研究认为中大口径高炮(76或85毫米)

2、在进行机动而仓促的野战防空时,其失效落弹容易对友邻部队造成巨大附带伤害,为了避开落弹区也给高炮阵地的部署造成困难。因此,苏军认为防空导弹和小口径高射炮各有所长,可搭配使用,中、高空远程防御依靠防空导弹,低空近程防御依靠高射炮和近程地空导弹。2337毫米的小口径高射炮高射炮应该重新受到重视,恢复其应有的地位。“石勒喀”的设计团队,左为首席设计师.毕科尔,右为副总设计师.别列别洛夫斯科 几乎与ZSU-57-2式自行高炮在1957年开始生产的同时,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9号文件,即关于加快研制“石勒喀”和“叶尼塞”两种自行高炮的决定。文件决定由图拉仪表设计局研制“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系统,并任命.毕

3、科尔担任首席设计师,.别列别洛夫斯科(.)担任副总设计师。二人在研制过程中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譬如选择通用底盘,确定高炮类型,分系统和元器件的选择,调整系统重量的均衡。根据第825特别设计局“黄玉”预研工程的要求,下达了全天候火控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确定采用“托波尔”1P型火控雷达,以及计算机火控系统、稳定系统的设计。苏联对野战防空武器系统绰号的命名特别意思,多是以西伯利亚一带的河流湖泊来命名的,譬如“叶尼塞”自行高炮和它的1A11型“贝加尔”雷达,譬如ZSU-23-4“石勒喀”高炮和它的“托波尔”雷达,托波尔是流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一条河流,是额尔齐斯河左岸的一条支流;至于“石勒喀”,没

4、错,石勒喀河就是我国黑龙江的源头,流经俄罗斯西伯利亚赤塔州一带。在西伯利亚有三条河流以“通古斯卡”来命名,分别是黑龙江支流的通古斯卡河,叶尼塞河支流的上、下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是叶尼塞河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通古斯卡大爆炸”的所在地。1960年2月,第一门样炮试制出来,立即投入工厂测试和国家靶场测试,1961年8月26日至10月24日,“石勒喀”自行高炮完成了国家鉴定(几乎是同一时间,“叶尼塞”高炮也完成了鉴定)。苏联高射武器鉴定委员会还对“石勒喀”和“叶尼塞”两种高炮做了性能比较,结论如下:1、“石勒喀”和“叶尼塞”都配备了完善的雷达火控系统,能够在任何复杂的天气状况下昼夜作战。2、“叶

5、尼塞”高达28吨的战斗全重,是坦克部队、机械化步兵部队和空降部队不可接受的。苏联的野战自行高炮应该尽可能的轻量,并考虑空运。3、在防御200500米高度上低空突袭的米格-17和伊尔-28战机时,“石勒喀”的单位时间必射弹药量和打击效率,要比“叶尼塞”高1.5倍2倍。4、“叶尼塞”比较适用于坦克团和装甲师的防空作战,由于苏军坦克部队的部署范围较广阔,战斗队形变化频繁,“叶尼塞”可以在各个战斗阶段提供很好的对空防御,在高度3000米,斜距4500米范围内保护坦克部队不受敌机的低空精确轰炸,而“石勒喀”能提供的防空范围就很小;5、“叶尼塞”配备的高爆榴弹和穿甲弹威力较大,在进行地面作战时可在更有效地

6、打击地面目标;“石勒喀”的射速较高,火力密度大,弹丸威力一般。6、苏军未来的自行高炮应考虑通用化、标准化与批量化生产,这一点“石勒喀”的23毫米高炮自动机具有较大优势(因为这时苏联陆军准备淘汰所有37毫米牵引高炮)。7、“叶尼塞”自行高炮配备的火控系统性能先进,维护性好;“石勒喀”的火控系统稳定耐用,易于生产。8、“石勒喀”采用T-76水陆两栖坦克底盘,重量比较轻,易于实现后勤通用化,而“叶尼塞”采用全新的OB119型履带式底盘则可能面临一定技术风险。9、两种高炮的总体生产成本都很高,“石勒喀”稍微便宜些。 国家高射武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并没有明确指出哪种型号的综合性能更加优越,建议苏军同时

7、装备这两种高炮。但1962年9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做出决定只批准“石勒喀”定型服役,同时决定停止“叶尼塞”的研制。原本按照计划“石勒喀”应该在1963年投入批量生产,但该炮的制造厂图拉兵工机械厂在生产中发现原设计容易出现退壳迟滞的现象,遂做一些改进,于1964年进行了大约40辆的小批量生产,1965年进入高速生产期,当年该厂生产高炮300门。该炮到1983年停产,总产量粗略估计高达4000多门,捷克、波兰等国也有仿制。1965年11月首次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中露面,引起西方国家高度重视。该炮的面世,刺激了北约国家发展先进自行高炮的劲头,促使“猎豹”等数种先进高炮相继面世。“石勒喀”是苏

8、联装备的第一种全天候、全自动多管联装的自行高射炮,全系统由改进的A式23毫米4管自动炮、封闭式炮塔、M575底盘和雷达火控系统组成。“石勒喀”的单个组部件都不是最先进的,但由于选用成熟技术,合理匹配,注重总体综合性能,是当时发展比较成功的自行高射炮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自行高射炮。火炮结构4管A式23mm自动炮分上下两组对称布置在炮塔前半部的中间部位。上部身管和下部身管各有自己的摇架和耳轴,由拉杆构成平行四边形,炮身作俯仰运动时不前后摆动,只绕各自的耳轴转动,可保证供弹稳定性。这种布局形式可使4管自动炮的供弹线互不干扰。身管长为80倍口径,采用混合膛线结构,身管内膛镀铬,寿命为30

9、00发。炮口部装有消焰器。使用加压循环水冷却系统,以提高身管寿命和火炮持续射击能力。上、下摇架悬臂前端还装有身管减振箍,以减小炮口振动对射弹散布的影响。药室内有12条刻槽,便于空药筒退出。缓冲器为弹簧式。自动机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立楔式炮闩。杠杆加速器连接输弹臂与炮闩架的拉杆确保高速输弹和退壳。采用左右两侧弹链供弹。炮塔两侧各有一弹箱,分别向左、右侧火炮供弹。每个弹箱装1000发炮弹,并由隔舱隔开。内隔舱装有480发装好弹链的炮弹,外隔舱有520发装好弹链的炮弹,内隔舱向上炮供弹、外隔舱向下炮供弹。弹链上的炮弹每隔3发榴弹有一发穿甲弹。可单管或双管射击,通常每管炮以35发或510发的点射攻击目

10、标,在打击低空高速目标时,也能以单管50发长点射射击。火炮的高低和方向瞄准通过电液压传动系统完成,必要时也可手动瞄准。采用瞄准线稳定系统和射击线稳定系统,可在时速25km以下、车体侧倾不大于10的状态下行进间射击。炮塔结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采用大尾舱全封闭平衡式炮塔结构,由8毫米装甲板焊接而成。炮塔隔板将炮塔分成火力舱和火控系统舱。有3名乘员在火控系统舱内工作,工作空间窄小。炮塔分上吊篮和下吊篮两部分,弹药箱放在上吊篮内,下吊篮内设有弹链收集器。炮塔内有通风系统和防原子辐射系统。顶部有指挥塔,塔上装有车长观察器材。炮塔右侧弹箱前装有空气压缩机、气瓶等组成的火炮气动装填系统、用于首发装填和退弹等

11、,可随时启动压缩机向气瓶充气。底盘结构GM575型底盘采用PT-76水陆两栖坦克的部分部件。车体为平均厚度8mm薄钢板焊接结构,最厚处13mm,最薄处为4mm。驾驶室在前部,昼间使用BMO-190电热式潜望镜或B-1直视镜观察道路,夜间则用TBHO-2夜视仪观察。动力室位于车体后部,其内装有V-BP-1型柴油机,辅机为DGM-1型燃气轮机,功率51.5kW。悬挂装置为独立扭杆式,车体两侧各有6个挂胶负重轮。车体前斜装甲底部装有溅水板,以防止涉水时车内进水。车内除装有导航设备外,还有三防装置和R-123短波电台。车体动力室内装有灭火装置,可自动或由驾驶员控制灭火。火控设备火控系统包括1PL33“

12、托波尔”炮瞄准雷达、光学瞄准装置、计算机、瞄准线和射击线稳定装置等。火控系统的组成使火炮具有雷达、雷达/主瞄准镜、计算机记忆、光环瞄准镜对空、光环瞄准镜对地射击5种工作方式。1PL33型雷达是以跟踪为主的采用圆锥扫描体制的炮瞄雷达,雷达天线装在炮塔后部,以跟踪为主,搜索为辅,兼有搜索和跟踪两种功能。采用球面反射体,可确保在15仰角范围内23次/秒的宽角扫瞄以及使天线具有良好跟踪性能。一旦雷达捕捉到目标,通过搜索跟踪转换开关,即可转入跟踪状态。雷达有动目标和静目标显示系统两种工作方式。在背影干扰严重时接通静目标显示系统,通常情况下则只接通动目标显示系统,以便提高雷达发现目标的概率。雷达搜索距离为

13、20km,跟踪距离为8km。ZSU-23-4“石勒喀”自行高炮的潜望式光学瞄准镜光学瞄准镜是一种潜望式瞄准镜,目镜在炮塔内位于搜索瞄准手前方。左物镜头与雷达天线同步运动(光电轴平行),右物镜头与火炮同步(光轴膛轴平行)。左瞄准镜用于自动跟踪时观察目标和在主瞄准镜测角座标、雷达测距工作方式时测定目标现在点座标;右瞄准镜在雷达计算机不工作时,以光环实施瞄准射击。机电模拟式计算机性能可靠,坚固耐用,并具有记忆跟踪能力,其记忆跟踪持续时间为10s,主要在短期外界干扰或丢失目标时使用,但其平滑与解算时间较长,加上捕捉目标时间及工作程序转换时间,造成该系统反应时间较长。该炮反应时间为14秒。由于姿态修正和

14、行进间瞄准射击的需要,配装有结构简单和性能可靠的瞄准线和射击线稳定装置,采用双路间接稳定,用一个共用陀螺实现稳定瞄准线和稳定射击线。火炮配装有定位导航系统,由航空用半罗盘、座标仪、路程传送器、航向指示器、控制台等组成,可随时给出车体相对出发点座标及航向。战术技术性能:口径23mm高低射界485初速970m/s方向射界360最大膛压314MPa高低瞄准速度60/s最大射程7000m方向瞄准速度70/s有效射程2500m高低瞄准加速度35/s2最大射高5100m方向瞄准加速度55/s2有效射高1500m炮塔重7000kg理论射速34004000发/分钟实际射速800发/分钟携弹量2000发OFZT

15、式曳光燃烧榴弹:BZT式曳光穿甲燃烧弹:全弹重0.45kg全弹重0.45kg弹丸重0.1885kg弹丸重0.19kg发射药重0.77kg发炸药重0.73kg配用引信MG-25式触发引信身管长(不含消焰器)1880mm80倍口径膛线右旋渐速-等齐穿甲厚度(距离1000m/着角0,19.3mm)发动机型号B-1型柴油机功率191kW最大行驶速度44km/h最大行程(公路)450km爬坡度30车体型号M575型(T-76改进型)底盘通过垂直墙高1000mm越壕宽2500mm涉水深1000mm车体长6540mm车体宽3125mm战斗状态全重19000kg乘员人数4ZSU-23-4“石勒喀”自行高炮于1965年正式服役,到70年代初,已基本取代了摩步师和坦克师高炮团里的所有ZSU-57-2自行高炮。60年代以前苏军坦克团和摩步团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