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4968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新课改中,语文教学仍要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仍要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原则。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辩证关系怎么样?在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两者统一?怎样做到两者的统一? 下面,笔者粗浅地谈一下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愿与大家共勉。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1.工具性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

2、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2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

3、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正如卡西尔所说:“在

4、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是我们母语的词语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 ”就个体而论,一个人言语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是他实现个人意志和生命价值的过程,体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和人格力量。言语活动在较高层次上集中体现着语文的人文价值,因此,人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时,总是既掌握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充实和熏陶。3而人为因素在充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性时,又潜在地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转化为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 2.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 作为中小学重要的教学科目,语

5、文教学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用法或段落句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育人问题。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学语文也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学就是教书育人,即在听说读书的训练中必须伴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教育法也明确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由此,语文学科是担负传播、弘扬、发展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任务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四、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各项活动中,更要落实在语文教育的整体过程中。 首先,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

6、统一” 。 德育在语文训练中的落实并非是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而是在语文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是教师在悉心备课、刻苦钻研、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心安排。语文教师应该在分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及安排教学步骤等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中,处处力求体现“文”与“道”的统一。 4其次,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实施德育、美育的人为因素不仅仅包括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中,而且,语文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气质形象,语文课堂的气氛,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教学风格,都对学生的思维形式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或示范作用。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在于人与人的心零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人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语文教育中,如果教师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气氛,德育和美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总之,以上是我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认识。只有在理论上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在实际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搞好语文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