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49114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 4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从容说课 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

2、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对比阅读应是欣赏

3、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由于三首诗意象的复杂和表情达意的含蓄,在活动与探究这一版块中,本教案还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自

4、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华兹华斯、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能力目标 1.理解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多种表现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及经历。 2.把握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5、.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及韩东的你见过大海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3.探究式阅读法。由于诗歌意象表达意义的不确定性,每个读者都可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可组织学生参加研讨活动,通过激活思维,对主题有更多的认识体会。如对“草莓”含义的探讨。我愿意是急流中“我”“爱人”及主题的探讨。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致大海,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引导学生自读篱笆

6、那边,把握“草莓”“上帝”等关键词语的指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们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纷呈的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出示投影: 普希金及其致大海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

7、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

8、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具体研习诗歌 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一遍。教师作诵读提示:全诗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后,讨论诗歌各部分内容。 明确: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9、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2.重、难点解决过程 展示课件:大海为主要画面,时而翻着微波细浪,时而咆哮着击打岩石,周围有异域风光(包括一些树、建筑等)。 (解说:展示该课件,目的是让学生对大海有个直观的感受,如同身临其境,便于下步的分析) (1)指定一学生朗读17节,然后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诗中用哪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用一组意象“波浪”“容光”“岸旁”“喧响”“音响”“寂静”

10、描绘大海。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大海的阴沉(“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的“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 (2)提问: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3)学生思考: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

11、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指定一学生朗读813节。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投影: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

12、的凶残”。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

13、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韦平普希金及其致大海)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

14、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诗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世界太空虚了”“凡是有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时的彷徨与失望。 (解说:上述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联系历史上的拿破仑和拜伦的有关资料,补充给学生) (5)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节,然后思考并讨论:这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节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说明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3.欣赏品味 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比较阅读 阅读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它和致大海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出示投影: 你见过大海 你想像过 大海 你想像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像过它 可你不是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像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学生思考后明确:讴歌大海的诗文很多,多数人都把大海想像得崇高、宏阔、雄伟、深沉。致大海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而你见过大海里,诗人有意摒弃人们寄予大海的种种想像与文化意义。在诗中,人和大海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