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卷热点专题-民生及社会和谐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648849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全国卷热点专题-民生及社会和谐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7年全国卷热点专题-民生及社会和谐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7年全国卷热点专题-民生及社会和谐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7年全国卷热点专题-民生及社会和谐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7年全国卷热点专题-民生及社会和谐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全国卷热点专题-民生及社会和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全国卷热点专题-民生及社会和谐(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莅临指导!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成为规范中国慈善事业 的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6年5月,民生论一书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共 分八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古 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 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等 历史时期的民生思想与实践 ,并一并梳理了港澳台地区 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民生思想 与实践,是首部介绍古今中 外民生思想与实践之著作。 民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所面临 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 景德镇田家炳外

2、国语学校 刘健刘健 【概念解释】 何谓“民生”? “人民的生计”辞海 民生,是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例如衣、 食、住、行、就业、娱乐、家庭、社团、公 司、旅游等。 民生 就业 稳定 分配 社保教育 【考情分析】(20132015年高考试题 ) 年份试题分布考点分布 2015年 全国卷I34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 全国卷II24古代中国民生思想先秦 全国卷II41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12分) 海南8古代中国统治者民生政策 海南23、24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与民生 江苏4古代中国统治者民生政策 江苏1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山东13古代中国民生思想(先秦) 2014年全国卷I

3、、II31粮食统购统销 2013年 全国卷I3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民生 全国卷II25宋代不抑兼并使自耕农经济衰退 全国卷II30南京国民政府政策与民生 大纲卷13古代中国民生思想(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老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 荀子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贾谊(西汉) 君民相互依存 依据材料,概括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古代中国的民生思想与民生建设 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炀帝在位时,几乎年年

4、都有重役。他采 用严刑酷法。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严重 的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 起而反抗。618年,隋朝灭亡。” 高中历史(大纲版)教材 社会救助与社会治乱有莫大的关系,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 828 年)良吏痛击时政所言:“苟百姓之不存,则社稷不得固 其重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唐朝政府利用赈谷、 赈银、赈工等赈济方式救济灾民,对濒临生命危机的灾民进行 紧急救助,遣返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减免赋税,免除差役,以 休养生息。扶助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人员,州县关顾鳏寡人员的 婚姻。尊崇优待高龄老人,赏赐八十岁以上老人财物。对收成 不好的贫民“或贷种子,则至秋而偿”,还规定:“流民

5、还者, 给复二年,田园尽,则授以逃田”。 胡柏翠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 维护统治 ; 依据材料,归纳唐朝救济制度的特点。 对象广泛; 形式多样;救济与生产相结合 1.古代中国民生思想的特点 从历程看:起源早,继承性、发展性 从思想内涵看: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民为本 从目的看:根本在于治民,维护君主统治 从方式看:君王自身道德修养,国家有义务改善民生 一、古代中国的民生思想与民生建设 【总结归纳】 1.古代中国民生思想的特点 2.古代中国统治者民生改善的措施 改革,如商鞅变法等;重视农业、奖励耕织;轻徭 薄赋、与民休息;限制土地兼并 一、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与民生建设 【总结归纳】 【相关知识点

6、】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经济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近代中国大变局下的民生建设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材料一 “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国民党对民生主义定义了两个办法:第一是平均地权;第 二便是节制资本。必须振兴工业,发展实业,建立发达资 本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 孙中山 民生主义演讲 1924年 材料二 “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必走乡村建设 之路者,即谓必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之路须提出对土地 问题的主张,才能作乡村建设运动,才能调整社会关系。 今日所得而行者,只是耕者有其田和土地合理利

7、用中国的 问题,根本不是对谁革命,而是文化改造,民族自救。”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936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梁漱溟民生思想的内容。 并分析其原因。 相同:关注土地和农民 不同:侧重点、方法 原因:社会性质;西方教训;传统民本思想;各种社会思潮 【总结归纳】 1.近代民生方案无法真正实施的原因 原因: (1)自身的局限性; (2)未提出科学实际的方案,具有空想性;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实施条件 (1)受阶级和时代局限,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解 决中国民生问题; (2)民生政策必须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 (3)国家独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 重要

8、保障 2.启示 二、近代中国大变局下的民生建设 【相关知识点】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和资政新篇) 资产阶级: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孙中山 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适时推行改善民生的土地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三、西方人文精神与民生建设 (一)人文精神 古希腊: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 文艺复兴:强调人性、解放个性 宗教改革:信仰得救 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二)西方国家工业化与民生建设 莫奈的日出印象和伦敦的空气污染 印象派的起源竟和大气环境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污染严重的烟

9、雾 使阳光发生折射和散射而形成。日出印象是世界上第一幅凭 直观印象反映大气污染的油画。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重要的旨在纺织业 中缩短学徒的工作时间和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的职业安全 卫生法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是现代劳动法的开 端。1833年,英国诞生了第一个有效的工厂法。废除以管 制为特点的家长式立法,为劳资关系松绑,成为这一时期 英国社会立法的主要内容。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 ,工人获得了与雇主平等的政治与法律地位; 雇主责任 法 等一系列保护性立法进一步限制了雇主的自由,使其 不能再任意侵害工人的利益; 工会的合法地位以及集体谈 判的合法性得到确认。1959年英

10、国修正了工资委员会法 ,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1964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 1972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 1974年颁布了技术安全 和生产卫生法; 1975年颁布了就业保障法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英国劳工立法的历程。(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启蒙思想,工人运动,英国议会颁 布了废除封建管理方式、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的劳工法,维 护劳工的经济利益,提高了生产力, “世界工厂” 。(3分 ) 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 ,工人运动不断成熟,一系列劳工法确认了工会组织的合法地 位,保障

11、工人的政治权益。(3分) 二战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劳工立法进一步完善,较完 善的福利制度,缓解矛盾,稳定发展。(3分) 纵观英国劳工立法的历程, 经济发展和工人阶级、劳动大众的 长期斗争推动了劳工立法的不断完善。同时,劳工立法的调整 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3分) 答案示例 答案结构:是什么+为什么(史)+会怎样(论) 加快经济建设,增强国家实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 促进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关键 法制建设是改善民生的保障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三、西方人文精神与民生建设 【总结归纳】 1.西方国家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明确政府在民生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民生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

12、平相适应 民生建设要重视对公民的道德建设 2.启示 三、西方人文精神与民生建设 【相关知识点】 西方人文精神 社会主义理论 圈地运动 两次工业革命 罗斯福新政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社会主义国家与民生建设 年代19251927年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 75277290 斯大林时期,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 566、1939年的874%。从1919年到1939年,人均寿命从 32岁上升到61.8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与民生问题 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统计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4)1930年苏联 粮食

13、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 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 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真题示例】 【相关知识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四、社会主义建设与民生建设 (二)现代中国的民生建设与社会和谐 1.新中国成立初期 2.改革开放新时期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对外开放;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城镇化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减免农业税 政治: 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基层民主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 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016.3.17 习近平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农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得益者,请结合史实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加以论证。 民生 就业 稳定 分配 社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 1.主要措施 【总结归纳】 完善收入分配制 度;统筹城乡发 展和区域发展 推动教育 事业发展 ,进一步 改善民生 积极促进就业, 解决民生之根本 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 ,保障人

15、 民生活; 慈善法 加强社会治理 ;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教育 2.主要特点 立足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民为本,兼顾公平,全民共享 范围广,立法保障,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 【总结归纳】 【相关知识点】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休闲方式多样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民主、法制建设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为政之道 ,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 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 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 李克强2016年政 府工作报告 【规律总结 】 1.影响民生建设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 国家政策 思想观念 社会环境(国内、国际)

16、2.民生建设的相关启示 立足国情 尊重客观规律 以民为本 加强制度保障 (2015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 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学以致用真题示例】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 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 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 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 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