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家庄市留营派出所暂住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648611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石家庄市留营派出所暂住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浅谈石家庄市留营派出所暂住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浅谈石家庄市留营派出所暂住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浅谈石家庄市留营派出所暂住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浅谈石家庄市留营派出所暂住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石家庄市留营派出所暂住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石家庄市留营派出所暂住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石家庄市留营派出所暂住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相关定义1.1、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本部分介绍中主要使用 E-R 图体现系统数据库中的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E-R 模型是用 E-R 图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直观、自然、简单的特点, 易被用户理解、接受,也容易转为当前广泛用作 DBMS 实现基础的各种基础数据 模型。 根据之前介绍,可以判断出满足用户的各个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后面的逻辑设计打下基础。实体有:暂住人口基本情况实体、暂住租凭情况实 体、暂住人口工作情况实体、区号管理实体等。各实体的 E-R 图如下。如图 4-15 为暂住人口基本情况实体的 E-R 模型图。 3

2、7 图 4-15 暂住人口基本情况 E-R 模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暂住人口基本情况实体主要包含了暂住人口的姓名、身份证 号、性别、民族、手机/电话、出生日期、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暂住证号、 地址、备注等主体属性。图 4-16 为暂住租凭情况实体的 E-R 模型图。 图 4-16 暂住租凭情况实体的 E-R 模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暂住租凭情况实体主要包含了暂住人口来本地日期、暂住事 由、暂住地址、暂住片区、屋主、屋主电话、房屋租凭治安许可证、发证日期等 主体属性。图 4-17 为暂住人口工作情况实体的 E-R 模型图。 图 4-17 工作情况实体的 E-R 模型图 从上图可看出暂住人口工作

3、情况实体主要包含了暂住人口的职务、工作单位、 责任人、单位电话、工作表现等主体属性。图 4-18 为区号管理实体的 E-R 模型图。 38 图 4-18 区号管理实体的 E-R 模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区号管理实体主要包含了片区代号、名称等主体属性。图 4-19 为系统用户信息实体的 E-R 模型图。 图 4-19 系统用户信息的 E-R 模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系统用户信息实体主要包含了用户名、编号、密码、所属部 门、管线区域、使用权限等主体属性。图 4-20 为出租房信息实体的 E-R 模型图。 图 4-20 出租房信息实体的 E-R 模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出租房信息实体主要包含了出租房编号、

4、房主姓名、房主身 份证号、暂住人姓名、暂住证编号、入住时间、离开时间等主体属性。 根据对系统中各主要实体的分析,最终得出暂住人口管理系统的总体 E-R 图, 图 4-21 为总体 E-R 图。 3 9 图 4-21 系统总体 E-R 图 1.2、流动人口及其管理的相关概念 2.1.1 流动人口2.1.1 流动人口 最早研究人口流动问题的是英国统计学家列文斯坦(Ravenstein),他在 1885 年发表的人口迁移规律一文中较为系统地研究人口流动问题。然而,迄今为 止,学术界还未能给出一个让人们普遍接受且较为明确的定义6。 段成荣在他的论文关于当前人口流动和人口流动研究的几个问题中,从 行政管

5、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流动人口是指在某一行政范围内滞留但没有常住户口 的那部分人口,一般被称为暂住人口、人户分离人口等7。 尹映锡在他的论文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查与研究中,流动人口是指 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 人员。当前,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生活在经济条件一般或差的地区的 流动人口为了维持生活,从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向经济条件好的地区转移8。 流动人口管理在于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信息管理制度。相比其他 行政部门,公安机关所掌握的流动人口信息情况应当是最完备的,因此流动人口 的定义还是以公安机关户籍管理制度的相关定义为标准。流动人口是指

6、在没有改 变原户籍所在地的情况下,到外地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项经济、社会 活动的人口9。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流动人口是指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人口为了维持 生活、改善家庭经济情况而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辖区范围,在经济条件 好的地区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 1.3、排球人口的定义 就目前我国来说,排球运动应该包括室内排球、沙排、软排、气排四个 开展较为广泛的项目形式。这四个项目形式均从室内排球移植而来,且在运 12 孙丽琴.现代排球运动的社会学特征.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3 期 13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5

7、页。 14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第 17 页。 15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年 6 月,第 78 页。 18 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中的中国体育人口中的判定的思路,采 取的相同的方法,进行的评定。首先设立多种排球人口判定方案集,采用特 尔菲法进行专家征询,发放问卷 10 份,在征询基础上对专家意见作统计处 理,将专家比较集中的意见作为排球人口的判定标准。见表 2-1。 表 2-1 排球人口判定标准拟定方案专家评定结果 方 案 (活次动/频周度) (活分动/时次间) 活(R动PE时)间 专家 选中率 方案 1 方案

8、2 方案 3 方案 4 方案 5 方案 6 3 3 2 2 1 1 30 20 20 30 20 30 中等以上 中等以上 中等以上 中等以上 中等以上 中等以上 5.0 23.0 40.0 27.0 5.0 0 从表 2-1 可以看出,专家对排球人口判定标准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第 2、 第 3、第 4 三种方案上,但意见较为分散。为此,又进行了第二轮专家征询, 请专家对第 2、3、4 三种方案的恰当程度作更详细的评定,采用数学中加权 求和法计算专家对每一方案评定的等级分值,结果见表 2-2、表 2-3、表 2-4 。 中国排球人中判定标准方案专家评定等级分加权求和计算: S=WiXi 公式中:S

9、为专家对排球人口判定标准方案评定的总分值。 X 为专家选中某一评定等级的频数。 W 为专家评定等级系数。 将表 2-2 专家评定各等级分值代入得: i=1 3 19 S =WiXi=30+35+8=73 表 2-2 排球人口判定标准方案专家评定各等级加权求和得分 评定等级 中选频数(Xi) 等级系数(Wi) 等级分值(Si) 很 恰 当 恰 当 不很恰当 3 5 2 10 7 4 30 35 8 排球人口判定标准方案专家评定各等级加权求和计算 表 2-3 中国排球人口判定标准方案专家评定各等级加权求和得分 评定等级 中选频数(Xi) 等级系数(Wi) 等级分值(Si) 很 恰 当 恰 当 不很

10、恰当 5 4 1 10 7 4 50 28 4 将表 2-3 专家评定各等级分值代入得: S=WiXi=50+28+4=82 排球人口判定标准方案专家评定各等级加权求和计算 表 2-4 排球人口判定标准方案专家评定各等级加权求和得分 评定等级 中选频数(X i ) 等级系数(W i ) 等级分值(S i ) 很 恰 当 恰 当 不很恰当 2 5 3 10 7 4 20 35 12 将表 2-4 专家评定各等级分值代入得: S=WiXi=20+35+12=67 比较中国排球人口判定标准3种方案专家评定综合得分,以方案得分最高, 据此,可以认定方案是专家认可的最佳方案。即: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 2

11、次或 2 次以上 i=1 3 i=1 3 i=1 3 16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第 36 页。 21 况调查数据库,该数据库调查的起始年龄是 16 岁,因此中国体育人口的 起始年龄也是 16 岁。 前面提到,排球是一项体育运动,因此体育运动中包含了排球运动。也 就是说从事体育运动的个体不一定从事排球运动,但从事排球运动的个体一 定是在从事体育运动。由此推论,体育人口不一定是排球人口,但排球人口 一定是体育人口。在实际操作中,排球人口与体育人口的关系并不是这样, 比较两者的判定标准,两者的身体活动频度不同,调查的起始年龄不同(体 育人口 16 岁,排球人口

12、 13 岁),因此在实际人口调查中,是排球人口但不 一定是体育人口。 本文的排球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 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亲身参与排球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 群体。”因此应当涵盖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的排球人口, 那么,通过专家评定确定的中国排球人口判定标准作为操作定义是否适用于 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中的排球人口判定,显然是一个需要 逻辑验证的问题。对社会人口和学生来说,只要活动者达到排球人口判定标 准便可认定其为排球人口中的一员。这不存在逻辑问题。而作为竞技体育人 口的排球运动员其训练和比赛的次数、时间都大大超过了判定排球

13、人口的标 准,将其视为排球人口的一分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由此看来,作为操作定 义的中国排球人口判定标准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中的排 球人口判定具有普遍意义,中国排球人口概念的操作定义与性质定义具有逻 辑上的一致性。 1.4、人口承载力的定义 到目前国际组织和学术界关于人口承载力所下的定义多达30余种。大多数 的定义在一些基本点上有共识,例如,这一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在某种可能的或 期望的生活方式下所能养活的人口数;也认为必须扩展到考虑技术的作用;还认 为在自然条件给生存带来问题之前,不同文化和个人不同的生活标准(包括环境 质量标准)就可能对人口规模设置了极限。然而在其他方面,不同的

14、定义差别很 大甚至相互冲突。有些定义根本否认人口承载力的存在,认为人类的创造力将超 越任何自然的障碍:另一些定义承认极限值是存在的,但认为这些极限值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现在和未来的选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其人口承载力是不一 样的,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其自然地理条件迥异,不同的国家其国民素 质有高低之分,社会发展程度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差巨大等因素,因而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地区其人口承载力可以有数倍的差别。 此外,还有人提出了与人口承载力相近的概念,如人口最大容量、适度人口, 这些 都是用来论证人口承载力问题的。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的定义:世界对于人类的容纳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 耗尽可合

15、理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 养的人口大小。这种定义主要把资源作为人口承载力的决定因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承载力是:在可以预见的 时期内,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 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实际上也就是指”在一 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毛志锋、任世清(1995)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口承载力的定义适应了 当代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对能源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需求,以及人口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但忽略了生态平

16、衡与资源环境利用保护 准则下对人口承载力的制约。尽管强调了人口承载力的时空界定,但忽视了社会 经济系统或人类生态系统开发条件一下的资源超越辖域空间的流动。他们认为所 确定的不同时空的人口承载力不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淡漠了对人 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探讨。有鉴于此,他们从生态角度提 出了以下定义: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物质能量循环 相对均衡和不断满足人口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条件下,地球或某一开放疆域的自然 资源在长期稳定合理开发利用基础上所能抚养的人口数量。 曲格平、李金昌(l 992)在中国人口与环境一书中写到:人口承载力又称 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或一定地区的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 人口数,所以有时又称之为人口最大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力。另外一种理解是, 把人口承载力看成一定自然资源条件下的最理想人口数量或适度人口数量。他们 认为,一定生态环境或一定地区的资源所能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