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影像检查方法比较与分析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48301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8.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肌病影像检查方法比较与分析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心肌病影像检查方法比较与分析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心肌病影像检查方法比较与分析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心肌病影像检查方法比较与分析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心肌病影像检查方法比较与分析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肌病影像检查方法比较与分析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肌病影像检查方法比较与分析讲解(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肌病 (Cardiomyopathy) 1995年WHO 心肌病分类 心脏分子遗传学迅速发展 u心肌病是由各种病因(主要是遗传) 引起的一组非均质的心肌病变,包括 心脏机械和电活动的异常,表现为心 室不适当的肥厚或扩张。心肌病可以 单纯局限于心脏,也可以是全身系统 性疾病的一部分,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或死亡 定 义 分 类 原发性心肌病:仅局限在心肌 继发性心肌病:心肌的病变是全身多脏 器病变的一部 分。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肌异常不包括在心肌病的范畴,如瓣 膜病、高血压、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病变。不主张使用缺血 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分类 遗传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

2、育不全 左室致密化不全 原发心肌糖原储积症 心脏传导系统缺陷 线粒体肌病和离子通道病 混合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原发限制型心肌病 (主要非遗传因素) 获得性心肌病: 炎症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 围产期心肌病 心动过速心肌病 酒精性心肌病 继发性心肌病分类 u侵润性疾病:淀粉样变性 u蓄积性疾病:血色素沉着症 u中毒性疾病:药物、重金属、化学物质 u心内膜疾病:心内膜纤维化,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u炎症性疾病(肉芽肿性):肉样瘤病 u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亢、甲减、甲旁亢、嗜铬细胞瘤、肢 端肥大症 u心面综合征:Noonan综合征、着色斑病 u神经肌肉病/神经性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u营养缺乏性

3、疾病:脚气病、坏血病 u自身免疫性疾病/胶原病:SLE、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硬 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 u电解质平衡紊乱 u癌症治疗并发症:嗯环类抗生素、阿霉素、柔红霉素、环磷酰 胺、辐射 新分类特点 l 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认识心肌病的发病机制 l 首次将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原发心电异常归于心肌病, 长QT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等。 l 单纯解剖形态学 全面理解发病机制 l 理顺心肌病于其他心脏病之间的关系 扩 张 型 心 肌 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主要特征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脏收缩期 泵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特征:左心室或双心室扩

4、大和收缩功能受损。 室壁变薄、纤维化斑痕、附壁血栓 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 溶解消失、线粒体 增生、肌浆网扩张或空泡变性、细胞核增大及变形 病 理 流 行 病 学 u发 病 率: 年5-8/10万 u好发人群: 黑人和男子多发, 是白人和女子的3倍以上 u发病年龄: 20-60岁 病 因 DCM与遗传:20-35% DCM呈家族性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双亲之一是患者,男女患病相似 ; 2. X-染色体连锁遗传:女性携带基因,患者多为男性 ; 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双亲不是患者,但携带基因。 DCM与病毒感染: 多数研究认为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病 因 尚不清楚,不明原因心肌病1230

5、pts : u特发性:50% u心肌炎:9% u缺血性心脏病:7% uInfiltrative disease: 5% u局限性心肌病:4% u高血压病: 4% uHIV感染: 4% u结缔组织病: 3% u药物滥用: 3% u阿霉素: 1% u其他: 10% 临床表现 症状 左心功能不全表现 呼吸困难 咳嗽,咳痰,咯血 乏力,疲劳,头昏,心慌 少尿和肾功不全表现 右心功能不全表现 消化道症状 肺部湿咯音 心脏体征:左心扩大 ,第三心音,第四心 音奔马率,水肿,颈 静脉怒张,肝脏肿大 临 床 特 征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血栓栓塞 实验室检查 u胸部X线:心影明显增大,肺淤血

6、u心 电 图 :心律失常、异常Q波、低电 压 u超声心动图:心腔扩大、室壁薄、运动 弱、收缩功能降低、附壁血栓-主要确诊 手段 u心导管及造影 u心内膜心肌活检:确诊但目前很少应用 ;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 诊 断 诊断要点: u心脏扩大 u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 u心力衰竭 u超声心动图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u心内膜心肌活检提示多种病理变化组合 鉴别诊断 应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室扩大为表现的 疾病相鉴别如 冠心病,特别是缺血性心肌病 高血压性心肌病 风湿性瓣膜病 先天性心脏病 病毒性心肌炎 治 疗 抗心力衰竭治疗 u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预防呼吸道感 染等 u 控制心力衰竭;四连疗法-ACE

7、-I,利尿 剂,强心药物和B阻滞剂;同时积极抗凝 u 安装三腔或四腔起搏器 u 心脏移植 免疫治疗学进展 免疫学标记物: 1. 抗心肌线粒体腺嘌呤核苷异位酶(ANT)抗体 2. 抗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 3. 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 4. 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 在特发性DCM患者中检测率:60-80% 免疫治疗学进展 免疫学标记物:在特发性DCM患者中检测率:60-80% 1. 抗心肌线粒体腺嘌呤核苷异位酶(ANT)抗体 钙通道 增加心肌细胞膜钙电流和胞浆游离钙浓度 损伤心肌细胞 地尔硫卓? 免疫治疗学进展 2. 抗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 钙通道 增加心肌细胞钙电流和钙超负荷 损伤心肌细胞 受体

8、阻断剂 免疫治疗学进展 3. 免疫球蛋白吸附法 清除体内有活性的抗心肌自身抗体 心功能改善 费用昂贵需进一步证实 免疫治疗学进展 4. 抑制抗心肌自身抗体的产生 动物试验阶段 预 后 肥 厚 型 心 肌 病 Hypertrophic Cardiomypathy (HCM) 流 行 病 学 u好发人群:各年龄组,20-40岁多见,男性略多于 女 性 u发生率(UCG): 0.16-0.29%,1/350 to 625 u年病死率:成人2%, 儿童4%-6% *HCM是青年人,特别时运动员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猝死病人中,71%无或轻微症状) 主要特征:心肌非对成 性肥厚,心腔变小为特征 ,以左

9、室血液充盈受阻, 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 病态的疾病。 临 床 特 征 u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及室间隔不对称 肥厚 u心室腔正常或缩小 u舒张顺应性下降:心室充盈受阻 u流出道梗阻: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亦 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病 理 肉眼所见 u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IVS/LVPW大于 1.3/1 u对称性肥厚: u左室后壁肥厚:年轻人多见,症状重 u心尖部肥厚:日本多发,良性过程 u右室壁肥厚:少见,多伴心律失常 l心肌细胞异常肥大、变短、形态各异 l肌原纤维斜向、横向或多向走行 l肥大细胞成螺旋状或交错的多中心状排列 l间质纤维化 l心肌内血管内径缩小,管壁增厚 病 理 生 理

10、u心肌舒张功能减退 u心肌缺血 (质块增加、充盈压增高、毛细血管密 度不足、壁内冠脉异常、血流储备下降 、需氧量增加) u射血受阻(梗阻型) (静态梗阻静态压差大于50mmHg 隐匿梗阻激发压差大于50mmHg ) 病 因 原因不明 u遗传因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心肌肌小节收缩体系相关蛋白的突变有 关(300多种突变)。50% pts未发现基 因改变 u儿茶酚胺代谢异常: u高血压及高强度运动 临 床 表 现 死亡: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卒中 心力衰竭:中年人及老年,多发于晚期 心律失常: 卒中:6% 传导阻滞 感染性心内膜炎 室上速:25% 房颤:5%-10%(5年) 室早 NSVT SVT

11、 临 床 表 现 u劳累性呼吸困难:80% u非典型心绞痛: 60% u运动诱发的晕厥:30% u猝死:室速或室颤,50% u心力衰竭:多发于晚期 u心律失常: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70%, 50%高危(肥厚严重广泛、有梗阻, IVS20mm、LVEDP20mmHg、频 发晕厥、ECG有Q或室内阻滞) 临 床 表 现 物理检查 u心脏轻度扩大 u第四心音或第三心音 u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uL3-4肋间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心肌收缩力负荷(运动 ) 杂音 心肌收缩力负荷(下蹲 ) 杂音 辅助检查 u胸部X线 uECG(左室肥厚、胸前导联T 、病理 性Q波、心律失常) uUCG(IVS不对称肥厚IVS/LV

12、PE1.3、二 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主动脉瓣收缩期 半关闭状态) u心导管和造影(LVEDP 、流出道压 差、心腔变形) u心内膜心肌活检 治 疗 原则 u松弛心肌 u预防心动过速和维持窦性心 率 u减轻流出道梗阻 u控制心律失常 u预防猝死 药物治疗 受体阻制剂(美多酰安等) u心绞痛、呼吸困难、晕厥症状改善 u 防止运动后流出道梗阻加重 u 静息压差多保持不变 *可使1/3-2/3的病人症状改善 药物治疗 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用于受体阻制剂无效的病人 u阻断钙内流 u改善舒张期充盈功能 u改善区域性心肌缺血 *2/3或以上的病人呈现运动能力提 高和症状改善 非药物治疗 u起搏器

13、治疗() 适应症(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不能手术及消 融)。压力阶差下降。 u间隔支栓塞疗法 适用于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不能手术,IVS厚度 mm,静态压差大于50mmHg或激发压差大于 0mmHg 手术成功率,并发症20-30%,起搏器植入 5% 治 疗 外科手术治疗 u适应证 症状显著,内科治疗无效 静态压差50mmHg u方法 室间隔切纵行开术 间隔部分肌肉切除术 *70%的病人压差消除或明显降 低 预 后 无症状 心力衰竭 猝死 u成人10年生存率80%,小儿50% u猝死多发于有家族史的青壮年病人 u晚期病例可有类似DCM的心力衰竭表现 u预后因人而异,可从无症状到心衰,猝死。成人 死

14、亡多为猝死,儿童多为心衰,其次为猝死。猝 死原因不清,可能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全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RVD Osler于1905年描述 u以右室心肌被纤维及脂肪组织进行 性替代 u心律失常及猝死常见 u右室扩张,右心功能下降或衰竭 u常家族性发病 u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n2004年研究,人群发病率为2/万 (意大利8-10/万;日本4/万), 我国并 非罕见 n好发于中青年及运动员,12-50岁, 常以VT起病,是猝死的常见原因 n男女比例2.7:1 n可有家族史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

15、育不全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RVD n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呈现不完全外 显,系第8号染色体上的4个基因突变 n主要的结构异常与桥粒的蛋白质固定 中间丝和桥粒有关 n也与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有关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全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RVD n病变主要累及右心室(三尖瓣下右室 下壁、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发 育不良三角) n右室心肌灶性或弥漫性的被脂肪或纤 维组织替代,也可累及左室;右室发 育不良伴室壁薄羊皮纸心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

16、全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RVD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全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RVD u右心衰竭型:右室病变广泛右心衰竭,多 见青少年 u心律失常型: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心悸,头 晕等,反复TV晕厥 u无症状型:UCG或尸检发现 u体征:右室大三尖瓣区BSM,右室性S3,部 分病人肺动脉区S2呈固定性分裂 实验室检查 uECG:LBBB型TV,或频发PVB;IRBBB ;TV1-4 伴小的延迟除极epsilon波;也可多 形室速伴CRBBB,SSS,房性心律失常及 AVB示LV及其他部位受累 u电生理:右室病灶处传导缓慢诱发 右室源性室速 u影像:X线:右室大;B超及核素: 右室大,活动减低,血栓 u心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