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6448486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1家庭贫困;大部分“留守孩子”的家庭都是迫于生计而外出务工,且他们的父母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而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像建筑和加工之类,工资低廉,因此大多“留守孩子”家庭贫困。由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95%的“留守孩子”每月的零用钱低于50元,远不能满足其生活和学习的需求。 2辍学较多;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都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留守孩子”也不例外,但是他们的家庭却更为贫困,为了摆脱困境,他们的家长往往会选择只留一名孩子继续上学,而让其他孩子进城务工的策略,以此来减轻家庭负担,这就造成了农村相当高的失学率,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约有50%的“留守孩子”其兄弟或姐妹处于失学状态,而这

2、些失学的孩子大多刚刚或并未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另外,在失学的孩子中,以女性最为常见,在统计的问卷中有35%为姐姐或妹妹,姐姐打工供弟弟上学,妹妹打工供哥哥上学非常常见,反映了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农村依然严重。 3基础较差;在回答“你是否能用英语同你的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时,有45%的同学选择不能,虽然有信心不足的因素,却也客观的反映了他们英语基础的薄弱。另外,在同他们的任课老师交流中,他们也透露“留守孩子”由于没有父母在身旁,学习时自由散漫,难以管教,是平时教学的难点。 4知识匮乏;为了调查“留守孩子”对于时事的关注度,笔者设问“你知道台湾的领导人是谁吗”,令人惊讶的有60%的同学回答不知道,这是最

3、容易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如此多的人不知道说明他们信息获取渠道的缺乏。同时,在与“留守孩子”的沟通中也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孩子对于时政和课外知识漠不关心,即使有时充满好奇,也无法深入了解。 5对英雄人物的认可;根据问卷显示大多数孩子对雷锋和嘎子持肯定态度,认为他们的精神值得学习,这是好的现象,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可能做到那样,但从这可以看出这些孩子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出人头地的渴望。 1.旧观念的影响;在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深远,这不是农民的固执而是生活的必然,在农村,结婚时是女方嫁入男方,成为男方家中的一元,这使得贫困家庭中的男性成为生存的支柱,起着养老责任,因此在农村男性的地位远远

4、高于女性,当家庭经济困难时,女孩辍学供男孩上学便成为常见的现象。 2.家教不严;在调查时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家务是他们放学回家后要首先完成的功课,这占去了他们相当大的时间,而且由于父母不再身边,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学习又督促不严,使得大多数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且把大量时间花在了电视和玩上面,完全任其自我控制,这就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起着正常的引导作用。 3缺乏信心;上面提到约有45%的同学不能用英语和同学进行交流,其实在与他们老师沟通中透露有部分孩子学习不错只是不敢表现罢了。由于家庭的原因,大多数“留守孩子”在人多场合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心理,在处理有些问题时不够果断信心不足。 4性格孤僻;这是“留守孩子”

5、教育最困难之处,在问到“学习困难时会找谁帮忙”时,有90%回答老师或同学,极少数会找父母,约有10%的选择“谁也不找”,而在问到“是否愿意同街道上的同学同座”时,有35%的孩子选择不愿意,这说明大多数的“留守孩子”愿意同与自己“身份”差不多的人交流,而对于其他人有排斥心理;另外有10%选择谁也不找,他们已将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这种不愿与人交流的个性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使得他们对外部事物比较敏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成长道路上的一切不幸他们都默默的藏在自己的心里深处。 1完善医保;农民“重男轻女”就是为了以后失去劳动能力后有人抚养,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就可以

6、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做好贫困学生学费减免工作,切实减少女孩的失学率。 2加强“留守孩子”的教育研究;“留守孩子”毕竟不同与一般的孩子,他的教育模式也不该是现有的教育模式,这个群体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学校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成长。近来风靡的“寄宿制”学校非常不错,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学校应该让“留守孩子”独立成班,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监督“留守学生”学习,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 3对家长进行教育;建议父母外出务工要尽量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

7、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亲情。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要让他们多督促孩子的学习,不要惯了孩子,而且祖辈家长也可以利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教育和促进孩子发展,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 4与大学生建立联系机制;每个孩子都对大学充满了崇敬和期待,应该建立一个平台让“留守孩子”们能够与在校大学生多些接触,如利用写信的方式让他们互相交流,定期组织大学生与“留守孩子”谈心等活动,给他们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方向。 “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不是那一个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完全解决好的,各方面应该各尽其职,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line-height:150%;color:rgb(0,0,0);font-size:14.0000pt;mso-font-kerning:0.0000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