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第三、五、六章的答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44076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工程基础第三、五、六章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材料工程基础第三、五、六章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材料工程基础第三、五、六章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材料工程基础第三、五、六章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材料工程基础第三、五、六章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工程基础第三、五、六章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工程基础第三、五、六章的答案.(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解:根据题意,低温空气外掠圆管将热量从圆管带走。 2 3-2 一外径为0.3m,壁厚为5mm的圆管,长为5m,外表面平均 温度为80。200的空气在管外横向掠过,表面传热系数h为 80W(m2K)。入口温度为20的水以0.1m/s的平均速度在管内 流动。如果过程处于稳态,试确定水的出口温度。水的比定压 热容为4184J(kgK),密度为980kgm3。 解:根据题意,高温空气外掠圆管将热量传递给圆管内通过的水 。 高温空气传递给圆管的热量为: 流体吸收圆管传递的热量为: 3 3-3 用平底锅烧开水,与水相接触的锅底温度为111,热流密 度为42400W/m2。使用一段时间后,锅底结了一层平

2、均厚度为3 mm的水垢。假设此时与水相接触的水垢的表面温度及热流密度 分别等于原来的值,试计算水垢与金属锅底接触面的温度。水垢 的导热系数取为1W/(mK)。 解:根据题意,可以作为单层平壁导热问题处理,即 4 4 通过单层平壁的导热 1) 一维稳态导热 已知:平壁的两个表面分别维持均匀且恒定 的温度tw1和tw2,无内热源,壁厚为。 解:导热系数k常数,无内热源、一维、稳态导热微分方程式 t=C1x+C2 x= 0 时t= tw1 x=时t= tw2 表面积 为A 5 通过多层平壁的导热 已知:各层的厚度1、2、3,各层的导 热系数 k1 、k2和k3及多层壁两表面的温 度tw1和tw4。

3、解: 求:各层间分界面上的温度。 6 7 通过圆筒壁的导热 已知: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 r1 、r2的圆筒壁,其 内、外表面温度分别维持均匀恒定的温度t1和t2。 求:通过圆筒壁的导热量及壁内的温度分布。 解: r = r1时 t = t1 r = r2时 t = t2 通过多层圆筒壁的导热 一维、稳态、无内热源柱体导热 8 3-4 一厚度为10 cm的无限大平壁,导热系数k为15W(mK)。平 壁两侧置于温度为20,表面传热系数h为50W(m2K)的流体中 ,平壁内有均匀的内热源 =4104Wm3。试确定平壁内的最高 温度及平壁表面温度。 解:由于对称性,仅研究壁厚的一半即可。 该问题的数学描

4、写为: 具有均匀内热源的平壁 对式(a)作两次积分,并由边界条件式(b)、(c)确定其积分 式中的常数,最后可得平板中的温度分布为: (a) (b) (c) 9 解: 10 3-6 一烘箱的炉门由两种保温材料A及B做成,且 A=2B。已知 kA=0.1W(mK),kB=0.06 W(mK),烘箱内空气温度tf1=400, 内壁面的总表面传热系数h1=50 W(m2K)。为安全起见,希望烘 箱炉门的外表面温度不得高于50。设可把炉门导热作为一维问题 处理,试决定所需保温材料的厚度。环境温度tf2=25,外表面总 表面传热系数h2=9.5W(m2K)。 解:根据题意,炉门作为双层平壁考虑,则热流体

5、经多层平壁传热 给冷流体的传热过程的热流密度可直接写出为: 11 12 13 毕渥数Bi 以第三类边界条件为重点 t tf h tf h x 0 问题的分析 如图所示,存在两个换热环节: a 流体与物体表面的对流换热环节 b 物体内部的导热 有如下三种可能: 毕渥数: 对流换热很快,忽略对流 传导换热很快,忽略导热 都存在 导热系数相当大,几何尺寸很小,或者表面换 热系数极小,都可采用集总参数法 14 集总参数法分析求解 1 定义: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认为物体温度均匀一致分析方法 。此时 ,温度分布只与时间有关,即 ,与空间 位置无关,因此,也称为零维问题。 2 温度分布 如图所示,任意形状

6、的物体,参数均为已知 将其突然置于温度恒为t的流体中 1515 集总参数法分析求解 忽略内部热阻(t=f())、非稳态、有内热源,能量方程可化为: 初始条件初始条件 控制方程控制方程 其中 应看成是广义热 源,即界面上交换的热量可折算成整个 物体的体积热源 集总参数法方程 令过余温度tt,有: 积分 1616 集总参数法分析求解 对上式进行整理,得: 令: 为时间常数,表示物体蓄热量与表面换热量之比 当c: 当4c: 工程上认为此时已 达到热平衡状态 当0: 17 对于球、板和柱体,当Bi满足: 无限大平板,M1 无限长圆柱,M1/2 球,M1/3 可以采用集总参数法进行分析。采用此判据时,物

7、体中 各点过余温度的差别小于5% 18 19 20 21 3-12 对置于气流中的一块很粗糙的表面进行传热试验,测得如下的 局部换热特性的结果:Nux=0.04Rex0.9 Pr1/3 其中特性长度x为计算点 离开平板前缘的距离。试计算当气流温度t=27、流速u=50 ms 时离开平板前缘x=1.2 m处的切应力。平壁温度tw=73。 解:查空气的物理性质t=27, 粘滞切应力 雷诺切应力 切应力 22 23 24 25 3-18 某物体表面在427时的辐射能力与黑体在327时的辐射能 力相同,求该物体的辐射率。 解:根据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 3-19 两无限大平行平面,其表面温度分别为 20

8、 及600,辐射率均为0.8。在这两平面中 安放一块辐射率为0.8或0.05的遮热板,试求这 两块无限大平行平面间的净辐射热量。 解:两无限大平行平面种间有遮热板的辐射网络图由四个表面热组 和两个空间热组串联而成,其净辐射量为: 26 3-20 两无限大平行平板和,平板为黑体,温度t1=827,平 板为辐射率等于0.8的灰体,温度t2=627。 试求:(1)平板在此情况下的最大辐射强度的波长; (2)两平板的有效辐射; (3)两平板间的净辐射热量; (4)绘出系统的辐射网络图。 解: (1)根据普朗克定律黑体最大光谱辐射强度的波长与温度有如 下数学关系 (2)如图可知,物体的有效辐射是本射辐射

9、与反 射辐射之和。对于黑体,其有效辐射就是本身辐射 。 (a) (b) 27 对两个无限大平行平板,一板有效辐射必然全部投射到二板上。即 : (c) (d)同时 联立方程(a)(b)(c)(d)得 : (3)两平板间的净辐射热量 (4)绘出系统的辐射网络图 28 5-1 下列三种空气作为干燥介质,问采用何者干燥推动力最大? 何者最小?为什么? t=60,X=0.015kg/kg干空气 t=70,X=0.040kg/kg干空气 t=80,X=0.045kg/kg干空气 解:要知道各情况下空气干燥推动力大小,其实质 是求解相对湿度 。 查表,当温度分别为t=60, t=70, t=80时,饱和水蒸

10、气分压分别 为19.9163kPa,31.1567kPa,47.3465kPa。湿空气总压为1标准大气压。 结论: 的干燥推动力最大, 最小 。 29 5-2 已知大气压强为0.1Mpa,温度为30,露点温度为20,求 空气的相对湿度、含湿量、焓、水蒸气分压。 解:含湿量X与psd(温度露点td时的饱和水蒸气分压)满足以下关系 : 查表,当温度为t=30时,饱和水蒸气分压为4.2430kPa 。 湿空气的焓 : 水蒸气分压: 30 5-3 将干球温度27,露点为22的空气加热到80,试求加热前 后空气的相对湿度的变化量。 解:湿空气在露点温度下处于饱和状态,其湿含量保持不变,查表 得t=20

11、和 t=25 饱和水蒸气的分压为2.3379kPa和3.1674kPa。则 t=22时的饱和水蒸气的分压为: 查表,t=25、 t=30和t=80饱和水蒸气的分压为3.1674kPa 、4.2430kPa和47.3465kPa 。 31 5-5 将20, 的新鲜空气与50, 的热气体混合, 且 , ,且新鲜空气和废气的比热相同,求混合 后气体的相对湿度、焓。如将混合气体加热到102该气体的相 对湿度和焓为 多少? 解:查表,t为20和50饱和水蒸气分压为2.3379kPa 和12.3338kPa 。 已知 和 。 32 混合后 : 将混合气体加热到102时:湿空气中水蒸气所能达到的最大分压 是

12、湿空气的总压。 33 5-8 一理想干燥器在总压为 100kPa下,将湿物料水分由50%干燥至 1%,湿物料的处理量为20kg/s。室外大气温度25,湿含量为 0.005kg水/kg干空气,经预热 后送入干燥器。废气排出温度为50 ,相对湿度60%。试求:空气用量;预热 温度;干燥器的热 效率。 解:(1)干物料的处理量 湿物料进、出干燥器的干基含水量 干燥过程蒸发水分 空气离开干燥器时的状态 t2=50, ,查表 空气进入干燥器时 34 干燥过程干空气用量 对应 湿空气用量为 求预热温度 无外加热源的物料干燥过程可以看作是绝热 加湿过程。绝热 加湿 过程中,湿空气的焓保持不变。 空气离开干燥

13、器时的焓 空气进入干燥器时的焓 35 干燥器的热效率 36 5-10 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将物料由含水量0.33kg/(kg干料)干燥 到0.09kg/(kg干料)需要7h,若继续 干燥至0.07kg/(kg干料), 还需要多少时间 ?已知物料的临界含水量为0.16kg/(kg干料), 平衡含水量为0.05kg/(kg干料)。设降速阶段的干燥速率与自由 含水量成正比。 解:(1)由于X1XcX2,物料含水量从X1下降X2到经历等速干 燥和降速干燥两个阶段 (2)继续干燥所需要的时间 设物料从临界含水量Xc,干燥至X3=0.07kg/kg干料所需时间为3,则 1=4.54 h 2=2.46 h 继

14、续干燥所需要的时间: 37 6-1 若煤质分析表中列出如下成分FCad38.6、Had2.6、Sad3.8 、Nad0.8、Oad3.1、Mad11.0、Aad40.1, 而工业分析表 明,实际水分Mar16,试求实际燃料的收到基成分及发热量? 解:1kg空气干燥基燃料折合成实际燃料收到基 38 39 (2)计算煤的发热量 a)无烟煤 : 40 b) 烟煤 : 焦炭特性取4级,查表 且 41 6-4 已知某窑炉用煤的收到基组成为: =1.2,计算:实际空气量(Nm3/kg);实际烟气量(Nm3/ kg );烟气组成。 解:基准:1kg煤 。 (1)空气量计算 理论空气量Va0: 实际空气量Va

15、: 42 (2)烟气量计算 理论烟气量V0: 实际烟气量V: (3)烟气组成百分数计算 43 烟气中CO2、H2O、SO2、O2、N2的百分含量分别为: 13.37% 、7.69% 、0.03% 、3.34% 、75.55%。 44 6-6 某窑炉使用发生炉煤气为燃料,其组成为(%): 燃烧时=1.2,计算:燃烧所需实际空气用量( Nm3/ Nm3煤 气) ;实际湿烟气生成量(Nm3/ Nm3煤气); 干烟气及湿烟气组成百分率。 解:(1)计算1Nm3煤气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 理论空气量: 实际 空气量: (2)计算1Nm3煤气燃烧生成的烟气量 45 实际 烟气量: (3)干烟气及湿烟气组成百分率 湿烟气组成百分率 46 干烟气组成百分率 47 6-8 某倒焰窑所用煤的收到基组成为: 高温阶段在窑底处测定其干烟气组成为: 组分 CO2 O2 N2 体积(%) 13.6 5.0 81.4 灰渣分析:含C17%,灰分83% 高温阶段小时烧煤量为400kg,计算该阶段每小时烟气生成量( Nm3)及空气需要量(Nm3)。 解: 烟气量计算(Nm3/h) 基准:1kg煤 煤中C量: Car 灰渣中C量: 设1kg煤生成的干烟气量为 , 则烟气中C量: 根据C平衡:煤中C=烟气中C+灰渣中C 48 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