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谈爱如茉莉中语文课堂的构建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116427717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谈爱如茉莉中语文课堂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爱如茉莉中语文课堂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爱如茉莉中语文课堂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爱如茉莉中语文课堂的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爱如茉莉中语文课堂的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谈爱如茉莉中语文课堂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谈爱如茉莉中语文课堂的构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爱如茉莉中语文课堂的构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对于那些平淡中见真情的课文,在课堂上如何浸润人性的色彩?如何负载精神的使命?如何流溢生命的动感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执教了爱如茉莉这堂课。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茉莉”为线索,记叙了母亲生病住院时,父母间互相关心,而又彼此感受着对方关心的点点滴滴。虽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却让“我”感受到父母间那种如茉莉般历久弥香的爱。这篇文章语言细腻流畅,情节温馨感人,表现出的情感虽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却是余音绕梁,耐人寻味,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爱的教育。在课堂中,我作为课堂的组

2、织者,设定的对话方向和内容是:利用爱如茉莉一文,使学生通过“文本解构”和“语言建构”,感受“爱”这一人类情感主题所带来的魅力,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采用的实践手段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激发想象,生成体验”、“总结升华,引发共鸣”。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构建语文学习的“润滑剂”【理念】语文具有人文性,这是不争的事实。它用形象作词、感情谱曲,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说到底,语文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创设唤醒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氛围,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课程中蕴涵的情感只有成为唤

3、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时,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案例】师:(出示茉莉花的图片,舒缓的音乐起)茉莉花在我们江南随处可见,它花瓣小巧,花开白色,那小小的花朵,就像绿叶上的几点露珠,极不显眼。所以当妈妈说真爱像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时,“我”不以为然,差点笑出声来:是啊,难道这也叫爱吗,爱是这样平淡无奇吗?可是不久后发生的一连串的事情却让“我”对“茉莉”,对“真爱”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看着图,伴随着音乐和教师的讲解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阐述】上课伊始,我用图片、音乐和自身的语言,营造了与课文基调相吻和的情境,目的是进行一种唤醒的工作,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景,产生阅读期待。当时,学生

4、看着画面微笑着,若有所思,课堂中洋溢着一种淡淡的美。此时,学生已然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并产生了阅读期待。当然,也许有部分学生还没有进入课文情境。但没关系,因为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不是单一的、间断的,而是丰富的、延续的,在课堂上,我还多次运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随着课堂的层层展开,学生会逐步入情入境的。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构建语文学习的“落脚点”【理念】语文,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学生与文本这三者之间沟通对话的过程。这种过程,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也是精神与情感的对话。语文课,尤其是对于这种重意会的课文,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因为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

5、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还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案例】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617小节,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生:课文主要讲了妈妈因生病住院,爸爸悉心照顾她,我深受感动。师:确实,妈妈偶然的一次生病住院的经历,让我亲眼目睹并深深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那份爱。同学们,再去仔细地读读这部分内容,用笔划出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反复品读,可以把自己想到的简单地写在句子旁,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同桌轻声交流。(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全班汇报交流、以说促读)【阐述】这节课,我

6、先让学生自由读617小节,要求了解这部分的大意,然后指名学生进行概括,这是第一层次的读。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仔细地读读这部分内容,并划出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品读体味,这是第二层次的读。最后,我又组织学生交流感触最深的地方,采取以说促读的方法,以个别读、教师指导读、分角色读等形式,通过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在课堂中,老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倾听者。当一名学生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没有读到位时,我引导他说:“请你再读一读,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位学生读了第二遍,有了一定进步,我又追问:“为什么你这样读?”以此来引导学生进

7、一步感受句子的内涵。在充分了解这句子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后,我又请同学再次来读。这一次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我随即表扬到:“真好,这不是朗读的技巧好,而是感情体会得深刻。同学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倾注自己的情感,你的感情到了,读得就会有进步!”在教学中,我就以这种“以评代讲,读中悟情”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三、激发想象,生成体验,构建语文学习的“强心针”【理念】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形”,而且要让他们触摸到语文的“情”与“神”。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案例】师:这一夜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是漫

8、长的,但也是短暂的。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这一夜他们是如何度过的呢?生1:爸爸坐在床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妈妈,一只手轻轻抚摩着妈妈的手,不时地询问妈妈感觉怎样、还需要些什么。而妈妈则是微笑着摇着头,眼中满是幸福。生2:爸爸出差劳累,回来后又直奔医院,他的脸上满是疲惫,眼中满含紧张。尽管他的眼睛已经满布血丝,尽管妈妈不住地安慰他说自己没事,但爸爸仍然不肯合眼。他们谈论着过去美好的时光,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生3:爸爸实在是太累了,他伏在妈妈的床前闭上了眼睛,可他仍紧握住妈妈的手。他太了解妈妈了,知道妈妈即使有事也不会吭声,这样做妈妈一动他就能察觉,就能照顾妈妈了。半夜,妈妈醒来,看到睡着的爸爸,她幸福

9、得笑了,尽管自己的手脚又酸又麻,但她也不愿意动一下,因为她不想惊醒爸爸,她想让爸爸好好睡上一会儿。师:这一夜,父母彼此关心着,又相互感受着对方的关心。所以当“我”在清晨走进病房时,发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让我们拿起书,通过分角色朗读917节来表现父母间的关心和了解,来感受这如茉莉的真爱。(音乐起,学生带着感情分角色朗读917小节)【阐述】父母在医院中的一夜,文章没有正面叙述,只是以“我“的视角描写了第二天清晨病房中的情景。在学习了文章的相关内容后,我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展开想象,想象父母晚上在病房里的情景。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绪动态交互,思维纵横

10、驰骋,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课堂上也充盈着奔涌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紧随其后的分角色朗读917小节(“我”清晨时在病房中看到的情景)由于有了先前的感情积淀,颇显出“水到渠成”之感。四、总结升华,引发共鸣,构建语文学习的“快车道”【理念】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内心世界。语文,是认同后的超越,是尊重后的创新。【案例】师:爸爸妈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话语,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而那丛丛簇簇的茉莉在此时更加洁白纯净。它那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传

11、到我们的心中,而且萦绕不去。此时,你对“茉莉”、对“真爱”定有了新的体会,请把你的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待会儿来交流。生1:爱,不需要多美的词语、句子来形容,它只要用行动来表示。爱就像茉莉一样平平淡淡,却把香气永留。生2:平淡的一刻,也是伟大的真爱。就如平凡茉莉,香气浓郁,让人心旷神怡。生3:爱不是花言巧语,不是送送礼物就可以了。爱,有时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用行动就能感受!生4:真爱确如茉莉般平淡、纯洁。它不需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不需要赴汤蹈火,花前月下。它只是无私的奉献和永恒的关怀,永远喷吐着淡淡的芬芳。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小节。生:(齐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师:再来一遍!是啊,真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不一定是惊天动地,但一定如茉莉般历久弥香。【阐述】在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对“茉莉”、对“真爱”的新的体会,学生的感受是如此的真切而又如此的深刻。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课程的意义在学生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重新发掘,这一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和灵性。学生的生命潜能,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激活、喷发。回顾这堂语文课,我的感受是:语文,不仅要使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还应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语文,应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