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教育实施与都会原住民学童认同发展关系之初探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6427715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住民族教育实施与都会原住民学童认同发展关系之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原住民族教育实施与都会原住民学童认同发展关系之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原住民族教育实施与都会原住民学童认同发展关系之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原住民族教育实施与都会原住民学童认同发展关系之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原住民族教育实施与都会原住民学童认同发展关系之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住民族教育实施与都会原住民学童认同发展关系之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住民族教育实施与都会原住民学童认同发展关系之初探(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住民族教育對都市原住民學童影響之探究嘉義大學教育系助理教授陳美瑩台南市德高國小教務主任張景添中文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實施原住民民族教育後,對於都市原住民學童的影響。研究採用實踐取向的合作行動研究法,共訪談個案學校所有三至六年級原住民學生9位、一般漢人學生10位、班上有原住民學生的級任導師5位,也抽訪四梯次參與文化遊學活動的學校的學生與帶隊教師。主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 不管是原住民學生還是非原住民學生都喜歡原住民民族教育活動,在活動型態上動態較靜態吸引人,而學生在參與原住民文化活動後,能化解族群的刻板印象,有助族群的認識與了解。(二) 不管是原住民還是非原住民的都

2、會區學生平時對原住民文化活動接觸甚少,學校所辦理之原住民民族教育活動,是學生接觸原住民文化活動的主要來源,而多數學生期待有更多的接觸機會,進一步了解原住民文化。(三) 民族教育活動的辦理、展演舞台的提供,讓原住民學生樂意當原住民,能大聲說出自己是原住民,提升了原住民學生的自信與族群認同。(四) 原住民民族教育活動,提供了都市原住民學生一個文化交流的平台,而透由原住民學生與非原住民學生的共同學習,有助族群的相互關懷尊重與多元文化教育的推展。 關鍵詞:都市原住民、原住民民族教育、族群認同AbstractThis study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ethnic

3、education to urban Native Taiwanese student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included nine Native Taiwanese students from the third grade to the sixth grade, ten Han Taiwanese students, five homeroom teachers.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1. Both the Native Taiwanese and Han Taiwanese enjoyed th

4、e ethnic education program. The program helped eliminate the stereotype against the Native Taiwanese and also increased the interethnic understanding.2. The program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both the Native Taiwanese and Han Taiwanese students to get exposure to the Native Taiwanese culture. They

5、both hoped to have chance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Native Taiwanese culture.3. The ethnic education program helped the Native Taiwanese students increase theirself-confidence and ethnic identity.4. The Native Taiwanese ethnic education program provided the urban Native Taiwanese students and the Han

6、 Taiwanese a platform for interethnic dialogue. Thisincreased the interethnic respect.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t is crucial to implement ethnic education. Importantly,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Native Taiwanese 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Key wo

7、rds: urban Native Taiwaneseethnic educationethnic identity原住民族教育對都市原住民學童影響之探究陳美瑩嘉義大學教育系張景添台南市德高國小 壹、前言原住民遷徙到都會區謀生與接受教育的人數越來越多,比較95學年度與96學年度非原住民地區原住民學生佔原住民學生總人數比例,國小從18.39%增加到20.03%,國中從33.61%增加到35.42%,96學年度國中小非原住民地區原住民學生總人數比例比95學年度增加了1.93%;由此可知都市原住民學生的總人數持續增加中(見下表)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http:/www.ris.gov.tw/ch4

8、/static/s00009612.xls)。95學年度國中小原住民族學生人數總計國小原住民學生人數國中原住民學生人數合計男女合計男女總計36,37723,56512,13511,43012,8126,6206,192原住民重點學校山地鄉14,59812,1396,2335,9062,4591,2611,198平地鄉13,1407,0933,6483,4456,0473,1582,889非原住民地區8,6394,3332,2542,0794,3062,2012,105非原住民地區學生人數比例23.7518.3933.61%96學年度國中小原住民族學生人數總計國小原住民學生人數國中原住民學生人數

9、合計男女合計男女總計34,70721,97511,17010,80512,7326,5516,181原住民重點學校山地鄉14,19311,5005,8215,6792,6931,4071,286平地鄉11,6006,0713,1102,9615,5292,8712,658非原住民地區8,9144,4042,2392,1654,5102,2732,237非原住民地區學生人數比例25.6820.0335.42%都市原住民學童教問題,則因原住民父母由原住民地區遷徙到都會區,而父母本身因為環境之改變,除了面對工作之挑戰外,語言文化方面的適應,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此,常會導致無瑕且無力於其子女生活適應與學

10、業輔導,致使都市原住民得在漢族的知識和價值體系下與漢族競爭,此有可能比原住民地區的原住民更顯得弱勢。 此外,原住民的形象自原住民正名運動之後,政府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多元文化的推展,雖略有改進,但是由於社會結構和制度上的種種不公平,當政府和教育機構高喊多元文化主義之際,課程、教學與師資培訓仍以漢族為中心,傾向於同化主義(高得義,2000;張建成,2000),而對原住民學童造成負面的影響。再加上社會仍然瀰漫著原住民慵懶、無儲蓄概念,或只傾向於唱歌、體育、舞蹈等專長的刻板印象,可能造成原住民畏縮、沒有自信,而負面影響了他們的家庭角色與對子女教育的期待(Allport, 1979;Chen, 2001

11、; Harrell, 1995)。以上種種因素,使得都市原住民學童處於多種弱勢的環境之中。在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無法全力支援原住民學童之際,學校教育在對原住民學童的支援系統中就顯得更為重要。有鑑於此,都市原住民學童的生活適應與學業輔導實是不容忽視的課題。不過,原住民配合原住民學童文化認知的課程與教學,仍然十分匱乏,導致原住民學童仍處於邊緣化的狀態(譚光鼎、湯仁燕,1993;Chou, 2006)。因此,如何將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與原住民對台灣社會的貢獻融入課程中,並讓課程與教學能夠由原住民以及原住民學童的觀點出發,使得一般非原住民學童和非原住民教師對原住民及其子女有正向的了解,以促進學童之間的和諧

12、及快樂的學習,是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高德義,2000;黃政傑,1993;陳枝烈,1996;譚光鼎,2002)。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我認同和生活適應上的,和他們的學業成就會有正相關的影響(陳美瑩,2005;羅瑞玉,2001;劉炳輝,2005)。原住民教育法公布之後,強調多元文化主義課程與教學和師資培訓(http:/3d.nioerar.edu.tw/2d/native/law/law_0101.asp)。雖然在課程與師資培育方面有明文規定採用多元文化價值,但是,對於都市原住民學童的認同發展、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匱乏;而本研究乃希望了解都會區學生對原住民民族教育活動實施的影響

13、,以及推展原住民民教育活動的實務工作者的真正感受,來探討都會區學校推展原住民民族教育活動的實施方式,以幫助都會地區原住民學童在生活與學業方面能夠適應良好,並且發展出正向的族群文化認同。因此,本研究主要是探討臺南市德高國小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在95、96學年度的原住民民族教育的實施,對於都市原住民學童在認同方面的影響,進而省思原住民民族教育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期許對都市原住民學生的民族文化傳承有正向的貢獻。貳、文獻探討族群文化認同可說是上天賜予的,偏向與祖先相關的因素作為認同的指標。譬如,人一生下來所使用的語言、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服飾穿著、傳說、歌謠、禮俗,以及周遭的大環境所形成的風俗民情和價

14、值觀等等。另外一個面向是工具族群文化認同,主要是以政治和經濟的考量為因素,因此有短暫性的傾向;以及某個個人或者族群,可能因為基於政治因素而產生新的族群文化認同(Bentley, 1987; Keyes, 1981)。而來自弱勢族群的父母,其族群認同與自我形象的發展,會影響他們對子女教育可能的態度與策略。弱勢族群的成員因受主流社會歧視而發展出負面的自我形象,但是如主流社會成員是出於善意,或者經由與同族成員正向的互動,則可發展出正向族群與自我認同。此外,父母的認同對其子女的認同發展有甚大的影響。有正向認同的父母,傾向積極地引導其子女發展出正向的自我形象,並進而對其社區族群有正面的貢獻(Atkins

15、on, Morten, & Sue,1989;Phinney & Chavira, 1995)。Phinney(1989)也指出:當青少年達到愈高層次的認同階段,則較可能有越高的成就。至於自我形象的高低,雖然和整個族群對主流社會接納的程度有關,但是如果學校和父母親能夠幫助這些弱勢學生提早準備面臨社會的各種不平衡的待遇和歧視,對學童的學業、人際關係及其他表現,將有正面的影響。從原住民地區遷移到都會區的學生,常常產生生活與適應上的問題,而需要學校積極創造友善的環境,讓非原住民學生和原住民學生產生正向的互動關係,以提升原住民學生的正向自我認同和學習成就(劉若蘭、黃玉,2005)。教師期待則對原住民學生的自我形象和學習成就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李鴻章,2006)。因此,學校環境的氛圍以及佈置能夠展現出對原住民學生友善的關係,以及利用原住民文學(方忠、王志彬,2007)以提升原住民學生對原住民文化的認知與了解,會幫助原住民學生發展出正向的自我形象(何文馨,2005)。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