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王哲伟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11642400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竞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王哲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竞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王哲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竞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王哲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竞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王哲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竞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王哲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竞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王哲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竞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王哲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竞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王哲伟 内容提要: 竞赛理论研究的是某些个体或者集体为了争取“ 奖励” ( 职位、 市场份额、 经营权、 资 源等) 而相互竞争的情形。因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广泛, 竞赛理论从上世纪 年代以来逐渐成 为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竞赛理论的研究框架并系统地梳理了近几年国内 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围绕着竞赛中的惩罚的设立, 竞赛结构和奖励, 参与者的 风险选择, 竞赛中的作弊和补贴行为等方面展开。最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给出了这些理论研究 背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竞赛理论 惩罚 风险选择 作弊 补贴 一、 竞赛理论的研究框架 在现实世界的很

2、多情形中, 某些个人或者集体 通过付出努力( 做出业绩) 而相互竞争, 目的是为了 超过对手而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竞赛理论( ) 研究的就是这样的 或者与之相似的情形。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现象都可 以在竞赛理论的框架下研究, 比如竞选运动、 游说、 寻租、 体育运动、 考试、 政府和企业内部的晋升竞争、 企业间的争夺政府合同的竞争、 争夺市场份额或垄 断地位的竞争、 技术研发竞争、 企业内部的相对奖惩 机制、 国家间的军备竞赛、 战争, 等等。 从竞赛研究的技术角度讲, 竞赛理论研究可分 为两大类: 业绩完全识别型( ) 和业绩不完全识别型( ) 。业绩完全识别型竞赛也被 称为全支付拍卖( ) ,

3、 在这种竞赛中, 各个竞赛者的业绩( ) 是可以被完全准确地观 测的, 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竞赛者在所有竞赛者中做 出了最高的业绩, 那么他一定会赢得这个竞赛。对 这类竞赛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对竞赛者能力的不完 全信息的基础上。在业绩不完全识别型竞赛中, 竞 赛者的业绩不可以被完全准确地观测, 也就说, 即使 一个竞赛者做出的业绩最高, 他获胜的概率不一定 为。 按照竞赛者的业绩与其获胜概率间不同的联系 方式, 我们又可以把业绩不完全识别型竞赛分为两 个分支。第一个分支是用一个具体的竞赛获胜函数 ( , ) 把竞赛者的业绩 和其获胜的概率联系起来。在这部分文献中, 竞赛 获胜函数有若干种, 其中

4、应用最为广泛的是 ( ) 提出的 : 给定个竞赛者做 出的业绩分别为, ,任意一个竞赛者 获胜的概率为: (, ,) , , , , 烅 烄 烆 根据上式子我们可以看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 竞赛者获胜的概率随着他的业绩的增加 而增加。在文献中, 上述 中的系数 通常被解读为竞赛组织者的识别能力或者是竞赛本 身的准确度。可以看出在 时, 竞赛的准确度 为零, 也就是说, 竞赛者获胜概率与业绩完全无关; 随着的增加, 竞赛的准确程度增加, 而当 !, 不完全识别的竞赛无限趋近于业绩完全识别竞赛。 业绩不完全识别型竞赛的第二个分支假设竞赛 经济学动态 年第期 王哲伟,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5、邮政编码: , 电子邮箱: 。本文受到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 金( ) 资助。 者最后可以被核实或观测到的业绩由两部分组成: 竞赛者做出的真实业绩和一个随机扰动变量( 有的 文献中有两个随机扰动变量, 一个是对所有竞赛者 都有相同影响的整体扰动项, 一个是只针对某个竞 赛者的个人扰动项) 。当每个参赛者的业绩给定后, 就可以根据随机扰动服从的概率分布函数来确定一 个竞赛者获 胜 的 概率。这个分支 是 由 ( ) 第一次提出并用来研究以竞赛的形式 解决企业内部激励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个分支 ( 被称为 型竞赛) 看起来比第一个分 支( 被称为 型竞赛) 更接近于现实的情况, 但由 于其技术上的限

6、制, 它基本上只适合于研究同质竞 赛者( ) 参赛的情况。因此, 在业绩不能完全识别型竞赛的研究中, 大部分模型 都是采用 ( 竞赛获胜函数) 的形式进行分析的。 二、 竞赛理论的最新发展 ( 一) 竞赛中的惩罚 在竞赛理论的研究中,惩罚机制相对于奖励机 制来讲受到的关注比较少, 主要原因是研究者们都 认为在一个不能退出的竞赛中, 惩罚和奖励只有相 对的区别。所以, 在理论研究中可以只侧重奖励机 制。 ( ) 指出设立惩罚对于竞 赛设计者来说一定是有成本的, 而这个成本从根本 上讲应该是竞赛者的减少。他们通过分析一个业绩 完全识别型的竞赛模型发现: 在一个竞赛中引入惩 罚时, 低能力的竞赛者会

7、选择不参加此竞赛, 中等能 力的竞赛者继续参加但是会降低均衡业绩, 只有高 能力的竞赛者会继续参加并提高均衡业绩。他们的 进一步研究表明, 如果以最大化总业绩为目标, 那么 根本不应该引入任何惩罚。如果以最大化最优业绩 为目标, 那么一定量的惩罚是必须的。这些发现对 于现实中惩罚情形的设立具有指导意义。 然而, ( ) 的结论却与 , ( ) 一个重要结论相矛 盾。在 , ( ) 的模型中, 最 大化总业绩时的最优惩罚量也是严格为正的。通过 分析可以发现这个差别是由于 , ( ) 模 型 中 的 一 个 特 别 假 设 所 决 定 的, 而 ( ) 的假设更具有一般性, 所 以, 他们的结论更

8、加稳健。 另外, ( ) 把 ( ) 的研究扩展为多个奖励的情况并考虑 了惩罚机制。他们发现一般情况下如果惩罚和奖励 的量相同, 惩罚对于增加总业绩的贡献要多于奖励, 即相等量的惩罚比奖励更能激励参赛者。但需要注 意的是, ( ) 的模型属于业绩 不完全识别型竞赛中的第二个分支, 即 型竞赛, 因而他们的模型分析和其结论的应 用范围限制在竞赛者能力一致或者相似的情形中。 值得注意的是, ( ) 的一篇实验 文章表明: 在分组竞赛中, 组内惩罚对参赛者业绩提 高的作用非常显著, 甚至数倍于理论上的均衡水平。 这一发现也进一步提醒竞赛设计者在设计惩罚时要 同时考虑到惩罚给竞赛者带来的短期内的强大的

9、激 励效应与长期内的退出效应。 ( 二) 竞赛的结构和奖励设计 竞赛的结构设计一直都是竞赛领域的研究热点 问题。其核心就是如果竞赛的设计者想最大化所有 竞赛者的总业绩, 那么最优的竞赛的结构是什么? 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 是设计所有人参加的单回合 竞赛, 还是多回合的淘汰赛; 是应该把一个大的竞赛 分成若干个小竞赛, 还是应该把小竞赛尽量合并成 一个大的竞赛; 在以上的各种情形中奖项应该怎么 设立等等。 ( ) 对于单回合竞赛中的最优奖励设 计问题做了一个系统的文献总结。首先, 在业绩不 完全识别型的竞赛结构下, 当竞赛者的能力水平一 致时, 单一的奖项是最优的。但是当竞赛者能力有 区别时,

10、特别是能力差距比较大时, 其他奖项的设立 就变得必要。这反映了竞赛理论研究的一个传统结 果: 竞赛者的能力越相近, 在均衡中的竞争越激烈, 因而对应的均衡业绩水平越高。在业绩完全识别型 的竞赛中, 当竞赛的组织者面临能力不一致的竞赛 者时, 如果竞赛者的业绩成本为线性或凹时, 单一奖 项是最优的; 如果业绩成本为凸时, 最优奖励可能包 含多个奖项。也就是说, 当竞赛者做出业绩的边际 成本不变或者递减时, 对高能力的激励相对更重要, 所以, 单一的集中的奖励是最优的; 但当竞赛者做出 业绩的边际成本递增时, 对中低能力的激励相对变 得更重要, 因此, 多奖励可能是最优的。 ( ) 在 的框架下分

11、析 多回合竞赛的最优设计问题。他们发现最优的竞赛 结构是多回合的淘汰赛。在最优的竞赛结构中, 每 轮只淘汰一个竞赛者而且除了最后一轮以外, 其他 各轮的“ 优胜者” 没有即时奖励, 或者说, 他们的奖励 只是得到通过下一轮的机会。他们的研究解释了现 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多回合层层淘汰的竞赛设计。 但现实世界中并非总像模型预测的那样都是严格的 单人逐轮淘汰, 有的时候是每轮淘汰多于一人。但 这并不能影响他们的结论在理论上的一般性, 这是 因为现实世界中的竞赛组织者都有一定的竞赛组织 成本, 在时间和金钱投入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限制等 等, 这些因素可能都影响竞赛的设计。在一定程度 上, ( ) 的实验

12、研究证明了 ( ) 结论的正确性和稳健性。当然, ( ) 也指出多轮竞赛优于单轮竞赛的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可能是竞赛者有很强的纯心理上的非物质获 胜回报( 这里的获胜包括通过各轮的选拔) 。 ( ) 在 的框架下分析 了竞赛的拆分问题。他们的一个重要发现是: 当同 一批竞赛者的能力相差不大时, 一个规模大的竞赛 产生的总业绩总是大于把这个竞赛拆分为若干个小 竞赛后产生的业绩加总之和。也就是说, 当竞赛者 们的水平相近时, 竞赛的规模应该是越大越好。背 后的经济直觉是, 当竞赛者们的水平相近时, 他们之 间的竞争水平随着人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因而会 提高均衡业绩。 ( ) 的一篇实验文章 验证了 ( ) 的结论。 ( ) 发现在竞赛者有学习 过程( ) 的动态竞赛中, 竞赛设计者 在设计最优的奖项时面临以下的交换: 前阶段的奖 励越大, 前阶段的业绩越高, 因而后阶段的业绩成本 降低; 同时, 因为前阶段奖励增大, 后阶段奖励减小, 这会造成后阶段业绩降低。他们通过进一步分析发 现, 一般来说, 最优的奖励结构中一定是后阶段的奖 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