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总结概要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42217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总结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外科总结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外科总结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外科总结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外科总结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总结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总结概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外科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四大绝症:失荣、舌疳、乳岩、肾岩翻花心得派 创始人 高秉钧 提出(失荣颈部淋巴结肿瘤,舌疳舌癌,乳岩乳腺癌,肾岩翻花阴茎癌的晚期。)(一)起源: 原始社会 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诸痛疡疮,皆属于心”(二)、汉代 (1)汉末华佗 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2)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

2、著金创瘈疭方(三)两晋金元时期(1)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2)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四)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 (五)成熟:明清时期形成学术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2、“全生派”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 阴虚阳实”论。(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学术

3、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另: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汪机外科理例首创 玉真散 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 第一部梅毒病专著吴师机理论骈文 集外治法之大成 以膏药疗法为主第二章、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疮疡: 广义: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发于体表的

4、化脓性疾病。肿疡:体表 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 已溃破的疮面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内痈(生于脏腑)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

5、生走黄。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正气不足,预后较差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窦道深部组织通

6、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具外口而无内口。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瘰疬“结核累累,犹如串珠”,“乳中结核,形如梅李”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岩。岩与癌相同。五善七恶五善1、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2、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3、脾善:唇色红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 4、肺善:声音洪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5、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

7、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七恶1、心恶:神智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2、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3、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4、肺恶:皮肤枯槁,谈多音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5、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6、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7、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低语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方面 六淫致病总的特点:季节性;疾病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关;常相兼致病;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常

8、侵犯相关部位二、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 外科疾病的辨证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 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 热 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 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 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

9、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 多顺难消、难溃、难敛 多逆(三) 部 位 辨 证: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清代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云:“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屑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四)经 络 辨 证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不用背头顶 :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 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耳部 前后: 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2、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多气

10、多血之经:阳明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 重行气活血。多血少气之经:太阳经、厥阴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 血,注重补托。多气少血之经:少阳、少阴经、太阴。气多则结必 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循经用药。手太阳经: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羌活;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足阳明经:白芷、升麻;手少阳经:柴胡、连翘;足少阳经:柴胡、青皮、手太阴经:桂枝、升麻;足太阴经:升麻、苍术;手厥阴经:柴胡、丹皮;足厥阴经:柴胡、青皮手少阴经: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独活、知母(五)局 部 辨 证A)、辩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

11、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1)肿的性质1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疖疔初期、丹毒、大腿痈)2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冻疮、脱疽、流痰) 3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痄腮、大头瘟)4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股肿、湿疮)5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瘰疬、脂肪瘤)6.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气瘿、乳癖)7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

12、,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皮下血肿)8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外痈、肛痈)9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正盛邪实之疮疡)10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B)、辨肿块、结节肿块1大小2形态3质地4活动度5位置6界限7疼痛8内容物C)辨脓 (1)成脓的特点1疼痛 阳证:疼痛剧烈,按之痛甚。阴证: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2肿胀 浅部脓肿:肿势高突,根角收束, 皮薄光亮。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3温度 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4硬度 肿块变软,按之应指。外科理例疡医大全(2)确认成脓的方法1、按触

13、法: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如另一手指端有一种波动的感觉,即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2、透光法:指、趾部甲下的辩脓。3、点压法:指、趾部少量脓液。4、穿刺法:脓液不多+位于组织深部 (注射器穿刺抽脓辩脓有无+确定脓肿深度+采集脓液标本 培养+药敏)5、B超 :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一、药物疗法*常用的膏药、油膏、围药、掺药有哪些,各自的适应症*(一)膏药 古称薄贴,现称硬膏。黏性,固定并保护创面1、适应证:初起能消,已成能溃,溃后祛腐。2、用法:()阳证 太乙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14、;生肌 千捶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提脓、祛腐、止痛(2)阴证: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3)蚀破疮头: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排脓者。(二)油膏 (药物+油类煎熬或捣匀,现称软膏)1、适应证: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及肛门病等。2、用法()肿疡期1、阳证:金黄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除湿化痰肿有结块(急性炎症后慢性迁延性炎症)玉露膏散瘀化痰,性偏寒凉肿势散漫者eg脱骨疽初期2、半阴半阳证:冲和膏 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3、阴证:回阳玉龙膏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2)溃疡期生肌玉红膏偏于祛腐 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红油膏去腐生肌并重 一切溃疡生肌白玉膏偏于生肌收敛 溃疡腐肉已净、创口不敛,乳头皲裂、肛裂(3)特殊用药皮肤病用药:疯油膏 润燥杀虫止痒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 青黛散油膏 清热解毒收湿止痒,皮肤病有热者肛门病用药:消痔膏、黄连膏:消痔退肿止痛,用于痔疮(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糊剂,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1)、适应证-初起/成脓及溃后,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