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421982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 我国于1982年1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有历史,还要有体现历史的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的历史街区,也要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载体。这些要素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体现。宣州(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县名史,1600多年建城史的悠久古城。有2处国家级文保,6处省级文保,35处县级文保。早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境内水阳江两岸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陈山旧石器文化遗址是其典型的代表

2、。春秋时期宣州名曰爰陵。秦置爰陵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以县治于宛溪河滨,陵阳山麓,取山水首字命名。此后,这里为历代郡、州、路、府治所。汉代,江南的丹阳郡(治宛陵)是自春秋以来有名的产铜地区,两汉中央政权先后早这里驻铜官,负责开采和冶炼。南朝定都建康,达官贵人多住芜湖、宣城。隋书地理志讲宣城是“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唐代达到宣州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是全国的造纸中心,采铜中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宋元明清,是重要的鱼米之乡,农桑之地,被誉为“江东奥壤”。近代有“金宣城,银阜阳”,“南宣北合”之誉。经济繁荣,加之宣州境内山川灵秀,气候怡人,故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各

3、朝代名人骚客,达官贤明纷至沓来,使得我南宣之地人文蔚起,积淀沉厚。共同组成了宣州古城的各构成要素。然而几千年来,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宣州古城遭到了巨大的创伤。尤其是晚清战乱、日寇轰炸、文革破坏,城市改造,古城的历史古迹大多已成灰飞烟灭,荡然无存。同时,保护继承的减少,现代文化的侵袭,古城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文学样式、民歌戏曲、历史典故、手工技艺也渐渐被人遗忘。为此,以下通过分类的形式,大致就众多的构成要素予以分化、取舍、组合,以期直观、明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宣州古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唤起大家对古城的记忆,增强大家保护古城的意识。根据宣州古城的总体印象,其构成要素分成三大类,比较合适。即:自然、

4、人文、遗存。 一、自然华盛顿宪章中历史古迹的概念是:“本宪章涉及历史地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地,也包括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宣州南部峰峦起伏,联岫回溪,中部岗冲交错,丘陵横亘,北部河网交织,田园平整。宣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上述因素造就了宣州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人文资源的产生和培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先决条件。同时人文的积淀又增加了自然的文化气息,人格化了这些自然实体,形成了经过先民加工的自然环境。古人有文为证“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丰。宣城为郡治所,据山为城,枕水为邑,山为

5、陵阳,水为宛溪,陵阳之巅,高出城。守此郡时,北望敬亭崛起于山原之中,横峙若屏峰,连绵三十里,尤为一郡之雄秀。”基于此,作如下归类:山体:敬亭山、陵阳山(1)、龙头山、凤凰山、双羊山(2)、响山(3)、柏枧山(4)、马山(5)、麻姑山(6)、华阳山、昆山、云山等。河流:水阳江(7)、青弋江、宛溪(8)、句溪(9)、梅溪、青溪、澄江(10)、胭脂河等。湖泊:南漪湖(11)、明镜湖(12)、响潭(13)、长塘、珍珠塘、吴村塘等。洞穴:龙泉洞、三天洞、白云洞,云山洞、朝天洞(14)、神仙洞等。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生物:扬子鳄(15)、宣木瓜(16)、水东蜜枣、映山红(17)、茶叶等。区位:“土控吴兼

6、越,川连歙与池,山河地襟带,军镇过藩雄。”、“江东奥壤”、“宁芜屏障,徽杭项背”、“安徽东南大门”等。说明:部分内容的上标表示该内容所形成的比较有价值的人文印象。1.(1)“陵阳三峰压千尺,百尺危楼势相倚。”;(2)双羊古道;(3)“响山突出鳌峰前,雄踞东南似虎眠。”(4)柏枧飞桥;(5)史书载有马山十景;(6)麻姑月晓。2.(7)硖石吞舟;(8)双桥落彩虹;(9)句溪塔影;(10)澄江亭、澄江晓月。3.(11)南湖落雁;(12)两水夹明镜;(13)严公台,即严子陵钓鱼台。4.(14)龙泉寺。5.(15)古生物活化石;(16)本草纲目记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17)“蜀国曾闻子

7、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二、人文宣州山川形胜,沃野千里,环境优美。地灵催人杰,使得人文荟萃,文化昌明,尤自东晋南迁以后,历代达官贵人,名人贤士荟萃于此,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有宋以来,宣州梅氏、贡族,人文蔚起,历代不衰。这一些都深深植根于宣州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古人云:“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等。它们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些人物、作品、手工艺甚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深远的文化价值。因此留下了众多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宣州历史文化名城构成要素中最重要,最丰富,最有特色,最有活力的一个部分。作如下归类。民俗:春游敬亭山、皖南

8、花鼓戏、皖南采茶歌、乡镇庙会、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灯、赛龙舟等。典故:封使君、解衣敬酒、看门太守、圣俞读书石、“大雨不过扎子桥”、张果携万民册投水、太白玉真之恋、宣城乌龟地(1)等。宣州古景:双桥落彩、句溪塔影、北楼远眺、敬亭烟雨、澄江夜月、南楼夕照、鳌峰赤壁、响山赤壁、麻姑晓月、华阳积雪、柏枧飞桥、南湖落雁等。宛陵名人(群):刘太真、汪遵、诸葛高(2)、梅尧臣(3)、周紫芝、贡奎、贡师泰、梅鼎祚、梅膺祚、施闰章(4)、梅清(5)、梅文鼎(6)、梅光迪、祖晨、宣城数学派(7)、宣城梅氏等。寓宣名士:谢朓、范晔(8)、李白、白居易、韩愈(9)、刘禹锡、杜牧(10)、晏殊、沈括、文天祥、朱元璋、汤

9、显祖、柳敬亭、石涛、恽代英、肖楚女、陈毅等。纪念馆所:宣城市博物馆、梅文鼎纪念馆、梅尧臣故居、梅文鼎故居、丁奉纪念馆、先贤祠、唐昌黎伯韩先生之祠、宋文信国公忠烈祠等。历史名产:宣木瓜、水东蜜枣、宣笔、宣纸、宣州地毯(11)、敬亭绿雪茶、鸦山茶、老春酒、宣州景文石(12)等。宣人名作:宛陵先生诗文集、梅禹金全集、字汇(13)、施愚山诗文集、宣城二十四景图册、高山流水图(14)、方田通法、方程论、古今历法通考(15)等。咏宣诗文:高斋视事、游敬亭山、郡内高斋闲望、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登敬亭山南望怀古、窗中列远岫、题宣州开元寺、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溪下居人、紫毫笔、红线毯、东溪、由宣城

10、泛湖东下等。历史地名:鳌峰、济川、西林、澄江、东头湾、西头湾、沟沿头、府山头、春归台、苍塘沿、土炮台、三岔河、杨泗庙、小营盘、十字街、护城坊、城河兴、状元府、南门荡(16)、黄泥岗、小九华、庙埠、仁村湾、魁星巷、豆腐巷、朱衣巷、木直街、迎恩街、阳德门、泰和门、薰化门、宝城门、拱极门等。宣州别称、雅号:爰陵(17)、无宛(18)、宛陵、宣城、宁国府、“小谢城”、“谢公城”、“谢朓城”、“谢公郡”等。说明:1(1)宋嘉定志载:“今城制盖出其所画,襟山带溪,得势之便,省龟为形,南首翘尾,为城门楼者八,始鸠工于壬戌,而迄于癸亥。”。经考,南唐刺史得地势之便,将城池规划为鳌龟形状,这就是后人所谓“宣城是

11、乌龟地”传说的由来。2(2)南唐宣笔制作名家,以其为核心形成了中国两大制笔流派之一的“诸葛派”; (3)世称“宛陵先生”,以诗闻名海内,有“宋诗开山祖”的美誉; (4)清初著名诗人,与同时代诗人宋琬齐名,并称“南施北齐”,所创“宣城体”据东南诗坛数十年; (5)有“黄山画派巨将”之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省博物馆珍藏其一定数量的真迹; (6)他一生从事天文、数学的研究,使濒于枯萎的中国古代数学获得新生;同时,他又整理、疏解西洋数学,把西洋数学移植于中国。著作多达86种,被公认为17世纪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 (7)以梅文鼎为主脑的,梅氏一家四五代俱通晓历算,人才辈出,成就斐然,相沿不辍。3(8)时

12、任宣城太守,在宣写成史学巨著后汉书; (9)在宣城居室苦读,潜心攻文,达七年之久,视宣城为故里; (10)两次到宣城做幕僚,时达六年,写了许多传诵今的吟咏宣城山水的诗作。4(11)古代贡品,工艺精湛,白居易有名篇红线毯; (12)产于南部山区,是扬州园林的主要石料之一,还有宣州雪石。5(13)开创古代字典新体例;(14)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5)中国古代历算学史专著。6(16)原城关招待所四周,系南宋吴氏宰相府忠勤楼之地。7(17)春秋时代宣州古名;(18)王莽时期短期县名。 三、遗存宣州山川明秀,物产丰饶,历史悠久,上江名邑,人文荟萃,贤达云集。必然留下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各类历史遗存(

13、包括灭失的和尚存的)。宣州的历史遗存涵盖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古聚落、古设施、宗教建筑、摩岩石刻等种类。其中有重要的古人类活动遗迹,罕见的建筑结构的国家级文保;有历史文化价值,古代名人长眠之所的省级文保;更有众多的散落宣州各地,记载着先民勤劳、勇敢与智慧的县级文保。现根据数量、知名度等标准大致作如下归类:亭、台、楼、阁、祠、坊:拥翠亭、谢公亭、景梅亭、笔筒亭、谢朓楼(1)、南楼、水东花戏楼(2)、忠勤楼(3)、寄云楼(4)、宛溪馆、梓童阁、天逸阁(5)、天延阁(6)、双溪阁、佑圣阁(7)、开元寺水阁(8)、宛陵草堂、京山堂、梅公祠、汪氏宗祠、袁氏祠堂、古昭亭坊、县夫子庙牌坊等。塔:广教寺双塔

14、(9)、景德寺塔(10)、龙首塔、龙溪塔等。桥:济川桥(11)、凤凰桥(12)、宛水桥(13)、东溪古桥(14)、桃源桥、状元桥、梅溪桥、别士桥、落叶桥、晏公桥、柏枧飞桥、三孔桥、石坡桥、湾水桥、洪林桥等。墓葬:梅文鼎墓(15)、梅尧臣墓、梅尧臣双母墓、梅清墓(16)、施润章墓(17)、文天祥衣冠冢、皇姑坟、姜采墓、妙贞姑墓、张果墓、宣州战国楚墓、洪林先秦土墩墓群等。遗址:陈山旧石器文化遗址(18)、邵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胡家涝古宣纸场遗址(19)、宛溪河船坞码头遗址、古城墙遗址等。井、泉:一眼井、二眼井、三眼井、虎窥泉、皇姑泉等。村、街:宋代山庄小胡村、梅花溪上村、贡村、水

15、东老街等。水利设施:金宝圩、养贤圩、佟公坝、官坝(20)、城内古排水设施等。渡口:东门渡、黄渡、新村渡、阳市庙渡等。驿道:宣当古道、宣高古道、宣歙古道、宣广嘉古道、宣泾古道、宣南古道等。宗教建筑:广教寺、开元寺、天宁寺、兴国寺、普济禅寺、龙泉寺、元妙观、东嶽观、水东圣母教堂、天主教堂(21)等。建筑群:北门清代古民居、府山头建筑群(22)、吴氏宰相府(23)、贡村园林(24)等。崖(石)刻:三天洞崖刻、云山洞崖刻、碧山龙泉洞崖壁古诗刻、柏枧崖刻“云生处”、敬亭山数处崖刻等。说明:1(1)谢朓楼历史上名称众多,有高斋、谢朓北楼、北楼、谢公楼、北望楼、叠嶂楼、古北楼、谢朓楼等。以谢朓楼为中心建了许多亭阁。条风亭、清暑亭、迎春亭、观风亭、双溪亭、怀谢亭、绮霞阁等,这些亭阁低围北楼而建,犹如众星拱月。2(3)在南门荡吴氏村口,南宋吴潜宰相府;(4)是宛水东岸施愚山别墅;(5)梅鼎祚筑,藏书著述其中,位于凤凰桥西附近;(6)梅情画室,位于小东门城内;(7)位于今陵阳路与锦城路交叉口;(8)今江滨路一带,杜牧有诗开元寺水阁。3(9)建于晋代,塔高34米,古城宣州的象征,建国前一直是宣州城内最高建筑。4(11)(12)宣州著名的历史名桥,建于隋代,李白名诗曰:“两水夹明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