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从最新抗血小板共识再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地位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642062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3.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血小板:从最新抗血小板共识再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地位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抗血小板:从最新抗血小板共识再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地位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抗血小板:从最新抗血小板共识再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地位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抗血小板:从最新抗血小板共识再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地位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抗血小板:从最新抗血小板共识再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地位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血小板:从最新抗血小板共识再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地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血小板:从最新抗血小板共识再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地位(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视危险因素筛查 加强高危人群心血管病防治 从抗血小板共识再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地位 目 录 提高心血管危险因素筛查的必要性 识别高危人群,增加心血管病一级预防获益 高危人群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显著 我国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数量庞大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高血压 2.7亿 血脂异常 2.5亿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JAMA. 2013;310(9):948-958 糖尿病 1.14亿 Consider研究显示,93.5%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 81.1%并存血脂异常,51.3%并存糖代谢异常,18.4%并存吸烟,22.8%缺乏体力活动,18.3%为肥胖 中华心血管病

2、杂志2011年5月第39卷增刊 每5例高血压患者中超过4例 合并血脂异常 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知晓率低 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筛查不足,各项危险因素知晓率均较低: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8 Aug;81(2):250-7 Among patients with DM, 23.66% were aware of their DM, 高血压 糖尿病 男性血脂异常 女性血脂异常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 危险因素知晓率 高血压知晓率 48.4% 糖尿病知 晓率23.7% 男性血脂 异常知晓 率27.6% 女性血脂 异常知晓 率20.7% 心血

3、管疾病一级预防专家共识 推荐应对健康人群进行危险因素的筛查 血脂筛查推荐: 血糖筛查推荐: 血压筛查推荐: 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 以上人群至少每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心血管病高危人 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健康人40岁开始每年检查1次空腹血糖 18岁以上健康成人至少每2年监测血压1次,35岁以上 成人至少每1年监测血压1次。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2):174-8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通过筛查可经济高效检测出心血管危险因素 通过系统筛查、机 会性检查(日常医疗服 务时)及补充性追查可 以经济高效地检出高血 压患者。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

4、:701-42 2型糖尿病共识 强调筛查对延缓糖尿病及CCVD的发生的重要性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4):277-83 CCVD:心脑血管疾病 加强危险因素筛查可改善危险因素的控制 加强危险因素筛查提高知晓率,可改善患者危险因素的控制状况 高血压的知晓率越高,其治疗率和控制率亦随之升高;知晓率降低,治疗率和控制率亦随之下降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 1992-199419982004-2005 高血压的治疗控制率% 年份 目 录 提高心血管危险因素筛查的必要性 识别高危人群,增加心血管病一级预防获益 高危人群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显著 国家启动

5、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项目 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和有效干预可降低疾病负担,延长预期寿命 CVD一级预防危险因素干预的普适法则: 锁定高危人群 Lancet 2012; 380: 58190 胆固醇治疗协作组入选22项他汀与对照比较的研究,共纳 入134 537例受试者,中位数随访4.8年 CTT meta分析 2012 Lancet.2014;384:591-598. BPLTTC Meta分析 2014 降压治疗试验协作组纳入11项研究,67,475例受试者 CVD风险越高,降压、降脂等治疗获益也越高 LDL-C降幅SBP降幅 5年CVD风险5年CVD风险 可预防心血管事件数/1000人 可预

6、防心血管事件数/1000人 危险因素:奠定CVD一级预防基础 Circulation 1998;97;1837-1847 入选2489例男性和2856例女性,年龄在3074岁,随访12年. 每增 加1岁 5% I级 vs 正常 IIIII 级 vs 正常 67%84% 吸烟 vs 不吸 68% TC 200 239 vs 200 31% TC 240 vs 200 90% 年龄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 冠心病风险升高,男性 Framingham研究率先确立的高血压等使心血管风险不同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 DM+ vs DM- 糖尿病 50% Braunwalds心脏病学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类 不可校

7、正的 因素: 年龄, 性别, 家族史 预防药物: 阿司匹林, 阻滞剂, ACEI, ARB 可校正的 因素: 吸烟、 血脂、 血压、 糖尿病、 肥胖、 酗酒、 饮食、 活动少 介入治疗: PCI, CABG 诊断/筛查 测试: EBT, ETT等 ETT:运动耐量试验;EBT:电子束断层扫描;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raunwalds Heart Disease: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8th ed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8、 Stroke 2011, 42:517-584. 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类 p年龄p性别p人种p家族史p低出生体重 p饮食 p高血压 p吸烟 p糖尿病 p血脂紊乱 p肥胖 p房颤 p缺乏运动 p颈动脉狭窄 p绝经后激素治疗 p高同型半胱氨酸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1月第39卷第1期 高血压 血脂异常 吸烟 糖尿代谢异常 超重和肥胖 缺少运动 心理压力 高血压 (卒中发病最重要危险因素 ) 脂代谢紊乱 糖尿病 吸烟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筛查心血管高危人群的7大危险

9、因素 男性50岁,女性绝经后 高血压(控制到 150/90mmHg) 吸烟 血脂异常 (高血脂) 糖尿病 (高血糖) 肥胖(BMI28) 家族史(心血管病 ) “三高” 不良生 活方式 7 大 危险因素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年3月第41卷第3期 2013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项CVD危险因素中超过3项者为高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年3月第41卷第3期 50岁 + 高血压 + 一项危险因素 = 高危 关注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 高危CVD人群的“代表” Neaton JD, et al. Arch Intern Med. 1992;152:56-64. 142+ 125-131 18

10、2 182-202 203-220 221-244 胆固醇 (mg/dL) 收缩压 (mm Hg) 118 118-124 132-141 34 21 13 6 23 12 8 10 6 18 11 9 6 4 17 8 8 6 3 冠心病死亡 /10,000 病人年 245+ 14 5 6 3 12 17 N=316,099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可使心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2 单纯高血压患者心血 管病风险增加3倍,单 纯高胆固醇者风险增 加4倍,而当高血压合 并高胆固醇时风险增 加高达9倍。 危险因素协同致心血管病作用 吸烟高血压 高胆固醇 X1.6

11、X4.5 X16 X6 X4 X9 X3 Lancet 2003;361:1149-58. ASCOT-LLA研究,10 305例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随机分至阿托伐他汀10mg组 或安慰剂组。计划平均随访5年。主要终点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致命性CHD。 主要终点患者发生比例% 3 4 2 1 0 00.51.01.52.02.53.03.5 HR=0.64 (0.500.83), p=0.0005 阿托伐他汀 安慰剂 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ASCOT-LLA等试验进行分析发现,虽经过 降压、调脂等危险因素干预,患者的心血管“剩余危险”仍然很高!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高危人群即使进

12、行了原发疾病的治疗 仍有很高的心血管剩余风险 目 录 提高心血管危险因素筛查的必要性 识别高危人群,增加心血管病一级预防获益 高危人群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显著 高血压+血脂异常风险居高不下析因: 协同致动脉粥样硬化 V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mCSF;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Hypertension. 1995 Feb;25(2):155-61.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 动脉单核白细胞补充增强 轻微或无动脉粥样硬化增强动脉粥样硬化反应 抑制高脂血症促进高脂血症 动脉单核白细胞数量增加 动脉氧自由基的生产增加 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氧化还原敏感基因转录增加 VCAM

13、-1,mCSF,和MCP-1通过内皮表达增加 即使干预血 压、血脂,后 续的致动脉粥 样硬化作用仍 在进行 反思CVD一级预防: 全面改变动脉硬化进程,危险因素可能只是一部分 无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 均是为了延缓或逆转潜在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展过程 2007 年AHA治疗高血压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声明 Circulation. 2007;115:2761-2788 抗血小板治疗:CVD风险人群的另一道防线 抑制血小板激活1 抑制血管炎症因子2 抗氧化应激3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4 促进NO释放5 抑制平滑肌细胞 增殖6 逆转血管重构7 减少斑块面积2 稳定斑块2 减少心血

14、管事件 心肌梗死 卒中 心血管死亡 阿司匹林 1.Heart Vessels (2011) 26:267273 2.Circulation. 2002;106:1282-1287 3.J Cardiovasc Pharmacol Therapeut. 2003; 8(1):61-69 4.Clin. Cardiol. 24, 705-709 (2001) 5.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04) 143, 159165 6.Circulation 2000, 102:2124-2130 7.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

15、cology and Physiology (2009) 36, 162168 Meta分析:阿司匹林全面降低CVD事件风险 Am J Med. 2011;124:621-9 WHS研究:阿司匹林 显著降低女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 N Engl J Med 2005, 352:1295-1304 N=39876,45岁以上健康女性,阿司匹林100mg /隔日 vs. 安慰剂,随访10年 缺血性卒中风险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 降低 27% 降低 16% p=0.02p=0.05 阿司匹林显著降低伴其它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 心血管事件风险 风险降低率% N= 18790,50-80岁高血压患者。阿司

16、匹林75mg/d,随访3.8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死亡。HOT研究中患 者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0mmol/L,BMI平均为28.4,8%的患者并发糖尿病。伴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获益与HOT整体人群获益一致 Lancet 1998; 351:175562. HOT 心肌梗死风险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 p=0.03 p=0.002 * 危险因素包括:50岁、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肥胖(BMI28)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 阿司匹林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程 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动脉硬化CVD进展 心肌梗死 卒中 心血管死亡 阿司匹林 高血压+血脂异常致动脉硬化协同进展 抑制血小板激活1 抑制血管炎症因子2 抗氧化应激3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4 促进NO释放5 抑制平滑肌细胞 增殖6 逆转血管重构7 减少斑块面积2 稳定斑块2 减少心血 管事件 1.Heart Vessel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