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治疗研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6413655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103 大小:4.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治疗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治疗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治疗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治疗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治疗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治疗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治疗研究(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方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治疗研究 姓名:徐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神经外科 指导教师:柯以铨 20080423 硕士学位论文 脑胶质瘤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微粒的 制备及治疗研究 硕士研究生:徐越 指导教师:柯以铨教授 摘要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生长迅速,目前治疗大多为常规手术切 除并加以放疗、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但由于肿瘤细胞具有侵袭能力的特征,恶 性肿瘤向周围“正常脑组织“ 浸润性生长,导致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复发 率高,不能改善大多数病人的预后,一般存活时间少于诊断后1 8 个月,因此探 索有效治疗方法成为神经外科

2、学的难题。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已 证实,端粒与端粒酶是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基础,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由重 复D N A 序列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正常情况下随每一轮的细胞分裂而缩短, 当端粒缩短到一个临界长度时,细胞停止分裂而衰老死亡。故端粒长度是决定 细胞增殖能力和寿命的分子标志。端粒酶是一种由h T E R T 、h T R 和h T P I 组成的 特殊逆转录酶,能以自身的h T R 为模板,通过逆转录方式催化端粒重复序列 ( T F A G G G ) 复制防止端粒的缩短,维持细胞的增殖活性,阻滞因端粒缩短诱发的细 胞衰老凋亡。端粒酶异常再活化是恶性胶质瘤细胞无限增殖和凋亡抑

3、制的根本 原因,因此作为目前已知的最广泛、特异性最高的肿瘤标记物,其活性与颅内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就可有效的抑制恶性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以端粒酶为靶点,应用端粒酶抑制剂协同常规方法治疗脑 肿瘤已成为一种新策略。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抑制端粒酶,其中以反义核酸技术尤为突出,成为当前肿 中文摘要 瘤多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通过反义技术设计制备的反义寡核苷酸( a n t i s e n s e o l i g o d e o x y n u c l e o t i d e s ,A S O D N ) 是一类经人工合成或构建的反义表达载体表达 的寡核苷酸片段,其特有的核苷

4、酸序列决定了它能与靶D N A 或靶R N A 的碱基 互补,多途径封闭靶基因的表达。已有大量研究表明,A S O D N 在体外和瘤内的 注药有明显的抑制脑胶质瘤细胞恶性增生,促其调亡作用,并能增加肿瘤细胞 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对于治疗脑胶质瘤具有潜在的活力。但由于A S O D N 为多 聚阴离子,而细胞膜上带一定的负电荷不易透过细胞膜、且在转运过程中还易 被核酸内切酶迅速降解。因此需要一种载体来协助运载。 纳米粒(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N P ) 作为新型给药体系,一般指粒径在1 “ - - 10 0 0 n m 的粒子,是一类高分子物质材料,药物可以溶解、

5、吸附或包裹于材料中,具有尺 寸效应、表面效应、易吸收等生物优势。当前纳米技术在靶向给药和医用高分 子材料研究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这种技术,国内外已有多种方法将 A S O D N 吸附镶嵌在N P 表面来增加其对肿瘤细胞的转染和稳定性,但体内给药 后,效果并不理想。为此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纳米载药材料来包裹,协助运载保 护A S O D N 。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优选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a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b u t y l e y a n o a c r y l a t e B C A ) 为制备N P 的载体,采用界面聚合法,A S O D N 为模药,通过优化工艺,包 裹制备载药纳米

6、粒( A S O D Ni I lN P ) ,并制成冻干品后,考察其稳定性,将其转 染C 6 脑胶质瘤细胞,观察其对细胞抑制的影响。 三、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和结论 第一部分 A S O D Ni nN P 制备工艺的优化:本实验以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BcA 为制 备N P 的载体,A S O D N 为模药,采用界面聚合法,以N P 的粒径和粒径分布为 主要控制指标,通过相关文献和预实验确定单因素。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优选 A S O D N 浓度、p H 值及T w e e n 8 0 量3 个主要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 个水平,按 硕士学位论文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用正交设计表b ( 3 4 )

7、 安排试验,以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考 察指标,优化N P 的制备工艺,筛选处方,确定最优制备条件:A S O D N 浓度为 5 O 1 0 击m o l L 、p H 值为8 0 及T w w e e n 8 0 用量为1 2 5 9 。 第二部分:A S O D Ni nN P 性质的研究、纯化及冻干工艺的考察。 按照最优条件所制备3 批N P 混悬液为均匀半透明状分散系,体系略带乳 光,包封率( E E ) 、载药量( D L ) 分别为9 6 6 7 :1 :1 4 5 ,1 0 1 0 3 5 ;取N P 混 悬液适当稀释后,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三批样本的平均粒径为9 4 9 6

8、2n l n , 多分散度为O 0 5 0 0 1 2 ,说明粒径分布均匀,透射电镜下观察,见粒子形状规 则,大小均匀,无粘连;对载药纳米制剂的纯化工艺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 明:采用超速冷冻离心法,在4 。C 时以2 0 0 0 0 r p m 的转速离心3 0 m i n ,洗涤离心 三次能达到很好的纯化效果;对A S O D Ni nN P 冻干工艺考察结果表明:以5 乳糖为冻干保护剂,冷冻干燥样品可以得到光滑圆整的A S O D Ni n N P 冻干品。,。 第三部分:A S O D Ni nN P 稳定性性研究。 采用加速试验,在温度( 4 0 2 ) ,湿度( 7 5 5 ) 的

9、条件下考察了三批 A S O D Ni n N P 冻干品的稳定性,一共考察3 个月,分别于0 、1 、2 、3 月取样。 检测项目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具体考察项目为外观色泽、P H 值、粒径、包 封率、载药量、再分散性、再分散后的澄明度等。作为对照,在室温下考察 A S O D Ni nN P 混悬溶液的稳定性三个月,考察项目同上。结果:在加速试验考 察期内,A S O D Ni nN P 冻干品的外观色泽变化不大,p H 在规定范围内,粒径、 包封率、载药量均无明显改变,再分散性良好,澄明度合乎要求。三批A S O D N i nN P 混悬液在室温稳定性试验考察期内,可见粒径逐渐增大,

10、包封率和载药 量逐渐减小,混悬液颜色逐渐变混变深,并有絮凝现象出现。说明随着时间的 推移,A S O D Ni nN P 混悬液不稳定。说明将A S O D Ni nN P 混悬液冷冻干燥后, 可大大提高其稳定性。 按照最优制备工艺方法制备A S O D Ni nN P ,同时将传统的A S O D N 吸附 在N P 表面( A S O D N - N P ) 和游离A S O D N ( F R E EA S O D N ) 作为对照。上述 中文摘要 溶液与小牛血清混合,置于恒温水浴箱中3 7 0 C 水浴;灭活血清酶后;加入4 m m o l L 的N a O H 溶液适量。然后采用含7

11、M 尿素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电 泳分析,用E B S 进行染色,将凝胶置于紫外光下,显影照相。实验结果:A S O D N i n N P 样品有明显的亮条带,亮条带为游离的A S O D N ,F R E E A S O D N 则没有亮 条带,A S O D N - N P 样品,亮度不及A S O D Ni nN P 样品,说明F R E EA S O D N 已 完全降解,A S O D N 被包裹制备的N P 能够有效的保护A S O D N 不被血清中的核 酸酶降解,这种保护作用明显优于传统的通过离子相互作用将A S O D N 吸附在聚 合物表面制备的N P 。 第四部分:A

12、 S O D Ni nN P 对C 6 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本实验分5 个组:A 组仅加入培养液的空白对照组;B 组未加A S O D N 的 空白N P 组( B C A 加) ;C 组游离A S O D N 组( F R E EA S O D N ) ;D 组传统吸附 制备的N P 组( A S O D N N P ) ;E 组本实验制备的包裹A S O D N D 的N P 组( A S O D N i n N P ) 。 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取对数生长期的C 6 细胞于2 4 孔板中传代培 养2 4 h 后,加入上述各实验组转染4 8 h 后,制成流式细胞检测样品后,上流式

13、 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转染后与对照组相比, 除B C A - N P 外,其他各组细胞周期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A S O D Ni nN P 组差异 非常显著职0 0 1 ) ,表现合成前期( G o G 1 ) 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D N A 合成期 ( S 期) 细胞比例减少;与传统的吸附法制备的N P 相比,A S O D Ni n N T 组也表 现出显著性差异( p B C ,关键因素是A ,粒径越小越优,得最优水平组合是:A 2 8 3 C 1 ; 影响载药量的关键因素是B ,载药量越大越优,得最优水平是B 3 :对包封率来 说,影响的关键因素A ,包封

14、率越大越优,得最优水平是A 2 ,其他为次要因素。 为避免试验误差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将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分别用 S P S S l l 5 软件处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见表1 1 2 、表1 1 4 、表1 1 6 。从 表中方差分析结果可知,A S O D N 浓度对粒径有显著性影响,p H 值对载药量有显 著性影响,三个考察因素对包封率均无显著影响。 综合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最终选定最佳工艺条件为A 2 8 3 C 1 。即 A S O D N 浓度为5 0 X1 0 击m o l L 、p H 值为8 0 及T w w e c n 一8 0 用量为1 2 5 9 。 1 4

15、3N P 中A S O D N 含量测定结果 1 4 3 1 标准曲线 A S O D N 在紫外扫描中得紫外吸收扫描图谱,确定A S O D N 的最大吸收波长 为2 6 0 n m ,扫描曲线见图l 。 按色谱条件,线性回归所得回归方程:A = 1 2 6 5 6 6 C 一1 9 3 4 ( r - - - 0 9 9 9 9 ) ,可见 A S O D N 在浓度0 1 2 5 1 0 r 6m o l L 到1 0 0 0 0 X1 0 r 6m o l L 范围内,C 与A 线形关 系良好,标准曲线见图2 。 1 4 3 2 回收率的测定结果 此方法测定的回收率见1 1 8 。表中

16、可见该法的回收率符合分析要求。 1 4 3 3 精密度及重现性试验结果 测得日内平均回收率为( 9 8 9 8 士O 4 1 ) ,R S D 为0 4 1 ,日间平均回收率 为( 1 0 0 0 2 士0 3 8 ) ,R S D 为0 3 8 。结果见下表1 1 9 。表中可见精密度符合 分析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 表1 1 8A S O D N 回收率的测定结果( n = 5 ) ( z 士S D ) T a b1 18R e c o v e r ya n dR S Df o rt h ea n a l y s i so f A S O D N ( n = 5 ) ( X 士S D ) 表1 1 9A S O D N 精密度的测定结果 T a b1 - 19A c c u r a c ya n dp r e c i s i o nf o rt h ea n a l y s i so f A S O D N 1 4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