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参考教学导案1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413085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苦与最乐》参考教学导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苦与最乐》参考教学导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苦与最乐》参考教学导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苦与最乐》参考教学导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苦与最乐》参考教学导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苦与最乐》参考教学导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苦与最乐》参考教学导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苦与最乐参考教案1 作者: 日期:9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2、。(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2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

3、,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3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4学习生字:恩惠(hu) 如释重负(sh) 契约(q) 揽(ln

4、)悲天悯人(mn) 卸却(xi) 监督(d)凡属(fn)5理解生词。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四、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明确: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明确: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

5、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五、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

6、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时人生最大的快乐。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梁启超是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共同铸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本文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当然要多一份深思熟虑。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读起来使人感到句句教诲。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

7、用原文回答。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正)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没有的了。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明确: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1)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

8、任。(2)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点拨:关键词句良心、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四、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什么事最快乐呢?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明确: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明确:有关句子: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五、

9、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

10、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最苦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最苦六、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七、教师小结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以欲望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则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人

11、实际上活得太累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八、布置作业阅读思考课文。第三课时一、品味精彩语段1“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这一句虽然很短,但却有三层意思:a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b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似乎不一致;c为什么这样呢?2“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上文看,前面说了“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只理解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3“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

12、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4“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5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

13、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二、拓展延伸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明确: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好处

14、: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第三步:积累(1)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名人名言: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三、结束语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