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638664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必修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影响(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2)通过问题讨论,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3)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归纳和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1)通过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认识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符合广大人民

2、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使我们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体制的形成过程、表现斯大林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弊端教材分析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艰难曲折,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创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本课共三目内容。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如何一分为二地评价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第二目“新经济政策”,主要介绍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在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地位。第三目“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主要介绍了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及其优缺点。教学重、难点新经济政策。处理方法:把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背景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认识结合起来。通过逻辑推理引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通过图表展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处理方法:学生受经验、阅历、理论水平的制约,对事物往往持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看法。通过资料搜集和小组讨论,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双重作用及其对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影响。教学方法

4、1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路,采用创设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创建的艰辛历程,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设计一:设计二:导入设计设计一:展示图片十月革命的胜利导语: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为此,列宁、斯大林等在不同时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今天我们就

5、来探讨这一问题。设计二:多媒体出示如下图文材料左图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的群众抗议的情境,请问: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引起群众的抗议?主要是哪个阶级不满?苏维埃政府改变政策了吗?2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么,之前的苏维埃政府为何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师不必急于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并由此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设计思路 “文史不分家”。利用学生熟悉的图片(或问题导学)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进而点题、引兴,营造课堂教学的氛围,自然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勇于超越的尝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如下图文材料

6、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的工厂停工。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一两面包,有时连一点食物也得不到。问题1: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境况?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从地图看:外有英、法、美、日从东西两面进攻苏维埃国土,内有捷克军团和白军发动叛乱。从文字看:红军只控制全国面积的1/4,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人民忍饥挨饿,反革命活动猖獗。教师总结:面对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战胜国内外敌人?从而导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学习。创设

7、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工业政策: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贸易政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制度: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问题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让多个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比较归纳,能够引领学生的思路)(教师总结:高度集中和完全计划性,超出了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但在“战时”的特殊环境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兴引出新问题: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创设情境三:展示图片群众集会讨论

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3:1921年春天,列宁说:“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的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如何评价列宁所说的“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胜国内外敌人、维护苏维埃政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战争结束后,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组织和领导所有企业的生产,产业工人大量减少。面临如此困境,苏维埃政权该怎么办呢)设计思路通过多媒体及图片展示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的基本内容,与学生探讨分析其特殊性,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精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经济政策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如下材料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一个红军士兵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问题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结束了“战时”的特殊环境后,问题日益显现,引发

10、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组织和领导所有企业的生产,产业工人大量减少。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维埃政权实施新经济政策)创设情境二:展示列宁论粮食税文本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论粮食税(

11、列宁全集32卷,221222页)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问题2:新经济政策在建设社会主义上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其科学性体现在哪里?总结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表1历史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表2内容表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表4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组作补充。教师及时引导点评总结)教师应当启发分析依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表明俄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其科学性体现为实事求是,总结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

12、,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曲线图或柱状图)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生机勃勃的工厂农民欢庆水利工程的建成问题3:结合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教师在学生讨论后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13、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设计思路 运用比较学习法,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认识“新”的特征和意义,把握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区别,通过曲线图或柱状图说明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变化。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到20世纪30年代中

14、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斯大林体制创设情境一: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工业化宣传画农业集体化宣传画海报:完成五年计划问题1:上述图片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如何?(学生讨论、回答:经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开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建设,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了斯大林经济体制)问题2: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与新经济政策比较,有何变化?此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概括即可。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有关建设成就的材料提前一年完成的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第

15、二部类)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例如,即使在“繁荣”的20年代,19251929年间,美国的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只有1.4%,德国为3.1%,英国反而缩减1.9%。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又比1932年增长99%,年均增长高达14.7%。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工业消费品产量为100,1932年,苏联为187,英国为101.3,德国为79.4;1935年英国为111.9;1937年苏联为373,相对西方国家,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以无与伦比的高速度发展。问题3:如何认识斯大林经济体制?要求同学们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搜集整理的有关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感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必然性、合理性到该体制的阻碍作用等角度入手,使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