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的编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363767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的编写.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的编写.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的编写.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的编写.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的编写.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的编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的编写.(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 计和技术总结的编写 李少平 2012年5月 技术设计的编写 一、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概述 二、编写技术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三、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 四、方法试验、一致性检验报告的主要内 容 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概述 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地下管线普 查的技术方案,保证其成果符合技术标准和满足顾 客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设计文件是地下管线普查的主要技术依据 ,也是影响其成果能否满足顾客要求和技术标准的 关键因素。 技术设计是将业主或社会对地下管线资料的要 求转换为成果、生产过程或生产体系规定的特性或 规范的一组过程。 二、编写技术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

2、、收集和整理资料 2、现场踏勘 3、方法试验和仪器一致性检验 1、收集和整理资料 全面收集和整理测区范围内已有地下管线资料 和有关测绘资料,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地下管线 的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和技术说明、资料以及 已有的其他地下管线图、资料;测区相应比例尺的 地形图;测区及其临近测量控制点成果,将收集到 的地下管线资料进行整理,并转绘到地形图上,作 为探测工作示意图。 当由各管线权属单位提供现况调绘图时,直接 以现况调绘图为探测工作示意图。 2、现场踏勘 、核查收集的资料,评价资料的可信度和可使用程度; 、察看和了解测区的地形、交通和地下管线分布出露 情况、地球物理条件及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

3、 、核查测区内测量控制点的位置及保存情况。 现场踏勘是在收集、整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 上进行的,其任务是: (3)、方法试验和仪器一致性检验 Add your picture 开始探查前,要对所选用的探查仪器和测量仪器 进行检验。探查仪器应按要求对仪器的性能和各 项指标作全面检验,在使用多台仪器同时进行作 业时,还应对仪器进行一致性检验。 选用不同的仪器、工作方式在有代表性的地段进 行方法试验,通过将试验结果与当地已有地下管 线数据比较,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开挖点验证 、校核,确定探测方法和仪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从而选最佳的工作方法、合适的工作频率和发 射功率、最佳收发距,并确定所选择方法

4、和仪器 测深的修正系数或修正方法,编写方法试验报 告。 三、技术设计书的主要内容 、探测的工作目的、任务、范围和工期; 、测区地形、交通条件、地球物理特征、地下管线分布概况及已有测量探资料 分析; 、探查方法有效性分析、工作方法、野外工作布置及相应的作业技术要求; 、测量控制、带状地形图测绘、管线点连测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内业数据处理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作业质量保证体系与具体措施; 、工作量估算及工作进度; 、劳动组织、仪器、设备、材料计划; 、安全保证措施;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提交的成果资料 、探测的工作目的、任务、范围和工期; 、测区地形、交通条件、地球物理特征、地下管线分

5、布概况及已有测量资料分析; 、探查方法有效性分析、工作方法、野外工作布置及相应的作业技术要求; 、控制测量、带状地形图测绘、管线点连测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内业数据处理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作业质量保证体系与具体措施; 、工作量估算及工作进度; 、劳动组织、仪器、设备、材料计划; 、安全保证措施;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提交的成果资料 、探测的工作目的、任务、范围和工期 本章可以自由发挥,加上一点东西。比如说,说明一下 进行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况及其进 行地下管线普查的原因和意义。 这一章的内容,应按招标文件及合同书中明确的内容编 写。 目的,一般来说,就是为了掌握城市

6、的脉搏,为城市的 建设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 任务中,要明确地下管线探查的取舍标准,即哪些管线 是要求探查的,哪些是属于任务之外的。 范围和工期要按已划分好的测区按顺序分别说明。每个 测区可详细列出其内所有的路段的道路一览表、面积、 图幅总数等等。 、测区地形、交通条件、地球物理特征、 地下管线分布概况及已有测量资料分析 这一章节的内容,要在认真地分析收集 到的资料,并进行了现场踏勘的情况下 编写,以保证测区现状的完整性、客观 性和现势性。 、探查方法有效性分析、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布置及相应的作业技术要求 这一章节写的是物探方面的内容,这部分的内 容要按照本单位的作业方式、以往的工作经验及通

7、过方法试验作出一定的修改后确定。 探查方法有效性分析,是经过方法试验得出的。 工作方法、野外工作布置及相应的作业技术要求, 一是要根据方法试验的结果详细编写,更主要的是, 要符合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的相关要求,并满足业主的要求。 要把方法试验报告中的结论写入。 、控制测量、带状地形图测绘、管线点连 测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这一章节写的是测量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要按测 区的分布情况、收集到的资料的适合程度、本单位 的工作方式、本单位的仪器设备情况及与物探方面 的配合情况来综合考虑,要根据踏勘的结果编写, 更要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的相关要求。 、内业数据处理的工作方法

8、及技术要求 这一章节写的是内业方面的内容,包括数据录入、 管线图编绘、数据库的建立。 这一章节,要结合本单位的软硬件情况、与业主最 终数据库对接以及相关规范的规定。 、作业质量保证体系与具体措施 这一章节完全是根据本单位实行ISO9000质量 体系、每个工序的自检程序、检查内容及实 施情况编写。 、工作量估算及工作进度 这一章节的内容,要根据踏勘的结果及收集的资 料判断各个测区的工作量,要根据业主对工期的 要求编写,按“小测区滚动”模式科学编排,以 便满足业主的总体要求及与其他作业单位的相互 衔接,同时要留出自检和监理的时间。 、劳动组织、仪器、设备、材料计划 这一章节的内容,要根据上一章节对

9、工作进度的设计, 结合本单位的人力、物力情况,精心组织,在保质保量完成任 务的前提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这里面,要列出详细的人员组成表及仪器设备清单,便于 业主快速、清晰了解作业单位的实力。 人员一览表中列出包括项目负责、各专业技术负责、各专 业台组长的较详细资料,明确各主要人员的职责。拟定主要人 员名单时,要充分考虑探测的困难程度,来对各专业人员进行 数量配比。 仪器设备一览表中列出拟使用的仪器设备较详细资料。 、劳动组织、仪器、设备、材料计划 主要人员名单 姓 名职 称专 业本工程担任岗位 项目经理 测量技术负责 物探技术负责 内业技术负责 物探台组长 物探台组长 物探台组长 物探台组长

10、 物探台组长 测量台组长 、劳动组织、仪器、设备、材料计划 拟投入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号仪器名称型号规格数 量国别产地备 注 1全站仪 开始结束 开始结束 2管线探测仪 开始结束 开始结束 开始结束 3水准仪开始结束 4地质雷达需要时进入 5台式电脑开始结束 6便携机开始结束 7绘图机后期进入 8激光打印机开始结束 、安全保证措施 本章节主要依据作业单位以住的安全管理经 验,可考虑本测区的特殊的情况作一定的微调。 此安全保证措施可按不同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分别对待,列成一览表。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本章节内容应根据实地踏勘结果编写,可能 不会太全面。 可包括:交通问题、各管线的检修井、阀门 井、人

11、孔等中大量积水、被杂物掩埋、特殊地段 在规定时间不得进入等。 在以后发现新的问题时,应与业主、监理方 协商解决。 、提交的成果资料 除业主有特殊规定外,一般需要提交以下资料: A、文字资料; B、图纸; C、电子资料(光盘)。 A、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有以下几个资料: a、地下管线普查合同书; b、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设计; c、地下管线普查技术总结; d、物探方法试验报告; e、地质雷达探测报告(如有); f、质量检查报告; g、测量仪器鉴定证书; h、地下管线探查记录表; i、管线点成果表; J、控制测量计算手簿及成果表; k、工作草图。 B、图纸 综合地下管线图。 C、电子资料(光盘) a、地

12、下管线图、带状地形图; b、地下管线数据库数据; c、文字资料中可形成电子资料的部分。 四、方法试验、一致性检验报告的主要内容 方法试验应在探查区域或其临近的已知管线上进行 。 方法试验的目的是确定方法技术和选用仪器的有效性、 精度和有关参数。 不同类型的地下管线、不同地球物理条件的地区, 应分别进行方法试验。 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概况 (二)、方法试验 (三)、一致性检验 (四)、结论 (一)、概况 1、说明试验的原因、可行性; 2、根据管种、管材、管径、埋深、路段的不同分别 选取试验地点; 3、列出所有参加方法试验的仪器的一览表。 (二)、方法试验 1、最小收发距 2、最大收发距 3

13、、最佳收发距 4、激发方式、定位、定深方法的选择 5、最佳工作频率 6、发射功率 7、修正系数 1、最小收发距 在无地下管线及其他电磁干扰区域内,固定发射 机位置,并将其功率调至最小工作状态,接收机 沿发射机一定走向(由近至远)观测发射机一次 场的影响范围,当接收机移至某一区域后,开始 不受发射场源影响时,该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 距离(称之为收发距)即为最小收发距。 2、最大收发距 将发射机置于无干扰的已知单根管线上 ,并将功率调至最大,接收机沿管线走 向向远处追踪管线异常,当管线异常减 小至无法分辨时,该收发距即为最大收 发距。 3、最佳收发距 将发射机置于无干扰的已知单根管线上,接收机 沿

14、管线走向不同距离进行剖面观测,以管线异常 幅度最大,宽度最窄的剖面至发射机的距离为最 佳收发距。不同的发射功率及不同工作频率的最 佳收发距亦不同,需分别测试。 4、激发方式、定位、定深方法的选择 、激发方式有: 、被动源法(一般不用,也不进行试验):工频 法(5060hz)、甚低频法(1525khz) 、直接法(单端连接、远接地单端连接、双端连 接)、夹钳法、电偶极子法和磁偶极子法(通常称之为 感应法) 、定位方式:极大值法(峰值法)和极小值法(哑点 法或零值法) 、定深方法:直读法、 45法、百分比法、极值法( 极大值法、半极大值法) 5、最佳工作频率 固定发射机功率,接收机在最佳收发距的定

15、位 点上,改变发射机的频率进行观测,视接收机 偏转读数及灵敏度来确定最佳工作频率。 6、发射功率 固定发射频率,接收机在最佳收发距的定位点 上,改变发射机的功率,视接收机满偏度及灵 敏度来确定最合适的发射功率。 7、修正系数 在已知点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试验,如直接 法、夹钳法、感应法等,反复观测,统计观测 结果与已知点对比,确定各方法测深的修正系 数(当然,如果相差较小,不影响成果的情况 下,可不作修正),同时确定对不同种类管线 最有效的探测方法。 (三)、一致性检验 对投入生产的多台仪器,在多个已知点反 复观测、对比,试验仪器的一致性。 多台仪器观测结果一致时,说明仪器的一 致性较好,个别

16、仪器观测结果与其它仪器相差 较大时,应对相差较大的仪器进行修正或不投 入生产,以保证多台仪器观测结果一致。 (四)、结论 对本次方法试验及一致性检验作出总结, 并作为设计的依据被技术设计引用。 技术总结的编写 一、技术总结概述 二、技术总结基本规定 三、技术总结的主要内容 四、质量自检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技术总结概述 技术总结是在地下管线普查任务完成后,对地下 管线普查技术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规范等的执行情 况,技术设计方案实施中出现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处理 方法,成果质量、新技术的应用等进行分析研究、认 真总结,并作出的客观描述和评价。 技术总结是工作技术资料的重要组成和工作全貌 的概括,为使用和研究工作成果提供方便。 地下管线普查技术总结是与成果有直接关系的技 术性文件,是长期保存的重要技术档案。 二、技术总结基本规定 1、技术总结编写依据 2、技术总结编写要求 3、技术总结的组成 1、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