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复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36365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工程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地下工程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地下工程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地下工程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地下工程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工程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工程复习.(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 n开卷 n题型 n填空10:10道 n判断20分:20道 n简答题:40分:5-6道 n计算题:30分:3道 n卷面成绩90,平时10%。 第1章 绪论 n计算原则 n设计内容 n地下结构形式 n地下结构的用途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1 n本课程的内容和任务 1.4 计算原则 n1) 使用规范 n2) 设计标准:确定地下建筑物的荷载、建筑材料的选用、 允许考虑由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截面计算原则、材料 强度指标 n3) 计算理论 n(1)计算原理:较多地应用以文克尔假定的基础局部变形 理论以及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共同变形理论

2、。说明 n( 2)计算方法:一般结构力学法,弹性地基梁法,矩阵分 析法。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1 弹性抗力限制了结构的变形,故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情况, 如图1-10所示。exit 第2章 地下结构的计算理论 地下结构工程 第2章 地下结构的计算理论 地层与结构的共同作用和数值模拟 地层-结构计算理论 弹性地基梁理论 概述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2 我国采用的设计方法有 n经验类比模型:完全依靠经验设计地下结构的设 计模型 n荷载-结构模型:与设计地面结构时采用的方法 基本

3、一致,区别是计算衬砌内力时需考虑周围地 层介质对结构变形的约束作用。 n地层-结构模型:将衬砌和地层视为整体,在满 足变形协调条件的前提下分别计算衬砌与地层内 力,并据以验算地层稳定性和进行构件截面设计 。 n收敛-限制模型:计算理论也是地层-结构法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2 (a)荷载-结构模型 (b) 地层-结构模 型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2 荷载结构模型 岩体力学模型 2.围岩压力分类 n变形压力:由于围岩变形受到支护的抗力而产 生的,分为弹性、塑性、流变压力。

4、n松动压力:由于开挖而松动或塌落的岩体,以 重力形式直接作用在支护上的压力称为松动压 力。 n膨胀压力:由于围岩膨胀崩解而引起的压力称 为膨胀压力。膨胀压力与变形压力的基本区别 在于它是由吸水膨胀引起的。 n冲击压力:又称岩爆,它是在围岩积聚了大量 的弹性变形能之后,由于开挖突然释放出来的 能量所产生的压力。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2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2 式中:围围岩级别级别 的等级级,如级围级围 岩S=2。 开挖宽度影响系数,以B=5m为基准,当B5,取i=0.1

5、。 当为单线铁 路隧道时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推荐深 埋的荷载计算 当为双线及以上隧道时 深埋和浅埋地下结构的判定 荷载等效高度的判定式为: 式中 Hp 深埋与浅埋隧道分界深度; hp荷载等效高度, q深埋隧道垂直均布压力(kN/m2 )(可由上述公式确定); 围岩容重(kN/m3); 竖向均布荷载和水平侧压力 围围岩级别级别I、IIIIIIVVVI 水平均布压压 力 00.15q(0.15-0.3)q(0.3-0.5)q(0.5-1.0)q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2 (b) 埋深(H)大于等效荷载高度(hq

6、),小于深埋浅埋隧道分界深度( 埋深大于等效荷载高度、小于深埋隧道分界深度时土压力计算模式 表3-8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给出的各类围岩的值 围岩类别 IVIIIII 值0.9(0.70.9)(0.50.7) 隧道上覆岩体EFHG的重力为W, 两侧三棱岩体FDB或ECA的重量为W1, 未扰动岩体对整个滑动土体的阻力为F, 当EFHG下沉,两侧受到的阻力为T或T 作用于HG面上的垂直压力总值: 由正弦定律可得: 侧压力系数,由下式给出: 作用在支护结构两侧的水平侧压力为 p塑性围岩重分布应力 塑性圈围岩应力重分布 随洞壁距离增大,径向应 力r增大,洞壁逐渐转化 为双向应力状态,

7、围岩由 塑性状态逐渐转化为弹性 状态 塑性松动圈的出现,使圈 内一定范围内应力因释放 而明显降低,而最大应力 移至塑、弹圈交界处,使 弹性区的应力明显提高 n塑性区半径和支护抗力的关系 n表达了在其围岩岩性特征参数已知时,径向支护抗力Pa 与塑 性区大小R0 之间的关系。该式说明,随着 Pa的增加,塑性区 域相R0应减小。即径向支护抗力Pa的存在限制了塑性区域的发 展,这是支护抗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护作用。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2 围岩压力与洞壁变形关系曲线 围岩压力随洞壁位移 增大而减小,说明适 当的变形有利于降低 围岩压力,减小

8、衬砌 厚度 围岩开始出现塑性变 形时,围岩压力最大 第3章 深基坑工程概述 n支护结构上的作用 n支护结构方案及选择 n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原则 n概述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3 n基坑工程地下水的作用与处理 水、土压力分算方法 对于透水性比较大的砂性土和粉土,分别计算作用在 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按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和水压力 (按静水压力计算),然后叠加作用在围护结构上。 v 水、土压力合算方法 对于透水性比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采用水、土压力合 算的方法计算作用于围护结构上的侧向压力。 对比 n砂土简化计算,将 水压力与土压力分 别计算

9、,并把水看 作是: n主动压力=静止压 力=被动压力= h 第4章 常见基坑支护形式 n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 n排桩 n大开挖基坑工程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3 n逆作法施工 n地下连续墙 n逆作拱墙 n型钢水泥土搅拌墙 n土钉墙 n土层锚杆 计算简图 据此求出嵌固深度hd 可预设为(0.71.2) 通过作用在支护结构上所有土压 力对底端力矩平衡的原理 可预设为 (0.71.2)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必须对抗滑 移、抗倾覆、抗隆起和抗管涌同 时进行验算,故上式一般取为 4.2.2.2 单层支撑支护结构设计图 n计算方法是“等值梁法”。

10、n等值梁法的关键是如何确 定反弯点的位置。 n对单锚或单撑支护结构, 地面以下土压力为零的位 置,即主动土压力等于被 动土压力的位置,与反弯 点位置较接近 。 a )荷载图; b )弯矩图; c )挠曲线; d )等值 梁 用等值梁法计算 单锚、单支支护结构: 图3-15 单层支点支护结构 深度计算简图 (3)支点力TC1 可按下 式计算: 等值梁法,对反弯点取矩 : (1)计算土压力 (2)基坑底面以下支护 结构设定弯矩零点位置 n(4)嵌固 深度Hd 设计值可按 下式确定: 对嵌固端取 矩: 第6章 沉井基础 n6.4沉井的结构设计计算 n6.3沉井的下沉阻力 n6.2沉井的分类、组成及其

11、施工方法 n6.1引言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6 n6.5沉井的封底计算 n6.6南京长江四桥北锚碇沉井的下沉记录 n1).吸泥不排水沉井法 n通过特制的钻吸机组,在水中用高压水冲结合潜 水钻破土、真空吸泥相配合的方法,对土体的切 削破碎以及同时完成排泥工作,从而使沉井下沉 到达设计标高。 n该法适用于穿过的地层为较厚的亚砂土或粉砂层 ,且含水量很大(含水量为30%40%)的土层时 ,或附近水源补给丰富,沉井下面的土层不稳定 ,容易出现流砂或涌土的土层地段。 n2).排水下沉沉井法 n在沉井基坑四周设置一定数量降水用的集水井,通过水

12、泵将沉井内与集水井将水排到排水沟或排水管道,通过 挖掘机等取土机械将土挖运,同时沉井在自重作用下, 下沉到达设计标高。 n大型沉井的下沉深度较深,一般而言普遍采用的是前期 排水下沉,后期不排水下沉的综合方案。 n常见排水下沉时的开挖方式有“大锅底”开挖和分区开挖 ,前者呈放射状的从内部向外开挖,后者则是分成4-6 个小锅底开挖。在不排水下沉期间,沉井的安全性能有 所保障,则一般采用 “大锅底开挖”。 n3).泥浆润滑套沉井法 n泥浆润滑套是把配置的泥浆灌注在沉井井壁周围,形成井壁与泥 浆接触。一般采用的泥浆配合比(重量比)为粘土35%45%, 55%65%,另加分散剂碳酸钠0.4%0.6%,其

13、中粘土或粉质 粘土要求塑性指数不小于15,含砂率小于6%。这种泥浆对沉井 壁起润滑作用,它与井壁间摩阻力仅35kPa,大大降低了井壁 摩阻力,因而可以提高沉井下沉的施工效率,加大沉井的下沉深 度。 n4).空气幕助沉法 n空气幕助沉法也是减少下沉时井壁摩阻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在沉 井井壁内预设管路和气龛,向管路内注入压缩空气,沿管路通过 气龛向沉井壁外喷射,气流沿喷气孔射出再沿沉井外壁上升,形 成一层空气帷幕,使井壁周围土松动,进而减少井壁摩阻力,促 使沉井顺利下沉。 6.3.3 下沉系数和稳定系数计 算 n下沉系数 n验算沉井自重是否能克服下沉时土的摩 阻力 ,用下沉系数k表示 : 表8-1

14、沉井井壁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f(kPa) 土的种类类粘性土砂性土砂卵 石 砂砾砾石软软土泥浆浆套 f(kPa)2550122518301520101235 下沉稳定验算 在下沉过程中,构成K1的分子和分母不断变化,因此不 仅要确定最终状态下,而且应跟踪整个下沉过程中K1值的变 化规律。如:沉井在软弱土层中接高时有突沉可能,应根据 施工情况进行: 式中 下沉稳定系数,一般取0.80.9。 R1 刃脚踏面及斜面下土的支承力,kN; R2 隔墙和底梁下土的支承力,kN。 6.4.3沉井刃脚验算 n沉井刃脚部分可分别作为悬臂或 水平框架验算其竖向及水平向的 弯曲强度。 39 刃脚斜面上的土反力 联立方程

15、式即可求得V1 和V2。 (2)当沉井已沉到设计标高,刃 脚下的土已被掏空,这时刃脚处 于向内挠曲的不利情况 n计算刃脚外侧的土压力和水压力 。 n由于刃脚下的土已被掏空,故刃 脚下的垂直反力Rv和刃脚斜面水平 反力U等于零 n作用在井壁外侧的摩阻力T n刃脚计算时重力g与前面相同 n计算在刃脚外侧的钢筋(竖直) 数量 2)按封闭的水平框架计算刃脚水 平方向的挠曲强度 第7章 顶管法施工 n7.2工顶管的关键技术 n7.1引言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Chapter 7 n7.5中继环 n7.3沉井的工程设计 n7.4常用顶管工具 n7.7顶管法施工

16、主要技术措施 n7.6管道及其接口 7.3.2 顶管顶力的计算 n克服顶管管壁与土的摩阻力及前刃脚切土时的阻 力: nN1管顶以上的荷载; nN2全部管道自重; nE顶管两侧的土压力; nR土对钢刃脚正面的单位面积阻力 nk系数,一般采用1.2。 7.3.3 顶管承压壁后靠土体的稳定性验 算 n1)沉井支护工作井 承压壁后靠土体的 稳定验算 45 当A点在后靠土体被动土压力线上或在其左侧时, 则后靠土体是稳定的, 中继环示意图 采用中继接力技术以后,管道的顶进长度不再受 承压壁后靠土体极限反推力大小的限制,只要增 加中继环的数量,就可增加管道顶进的长度。 第8章 盖挖法隧道结构 地下结构工程 盖挖法施工顺序 明挖顺作法盖挖逆作法盖挖顺作法 盖挖法施工顺序 盖挖逆作法盖挖半逆作法 第9章 盾构法隧道结构 盾构法隧道设计 盾构机的类型及选择 盾构的基本构造 概述 Underground Structure E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