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3601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情感与语文素质教育摘要:语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参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激情满怀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出语文的情趣、韵味,让学生向学、乐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新型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素质教育情感教学人文关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中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是全民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在这一系统中语文教育作为其中的一环,无疑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但现实却是这样的:许多学

2、生(包括相当一部分优秀生)对语文的学习并无多少兴趣,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教学中,教师毕竟起着主导作用,而教师教学方式又是制约这一主导作用的关键。所以,教师应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而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也必须有“情感”的参与。可以说,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成败。因为,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即使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仍具有特殊而不可代替的作用。 2教学是一种双边的交流活动,既然是人与人的交流,就必然有情感掺杂其中。情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纽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自己

3、的情感去引发、诱导学生的情感潜质,以独特、深厚而有个性的真情来感染他们。教师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情感流露,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教师所传达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感受其喜忧与爱憎,最终影响学生的审美、品德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判断力。 一、以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产生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激发和培养。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具有特殊的人文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会在人的精神层面上产生综合的效应。所以,从事语文教学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感的境界,将学生带入其中,以不同的情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文心雕龙

4、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可见,情感不仅是作者写作的本源,是我们阅读文章时产生的共鸣与审美体验的原因,也是教授语文课所必需的手段。晚清思想家魏源说过:“才生于情” 、 “未有无情而有才者也” 。从事语文教学却无视情感教育,必然导致语文教育的失败。语文教师如果能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从而饱含情感地教学,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特级教师高润华在讲背影时,进入意境,情不自禁地攀住黑板的上3缘,做出一副吃力攀越的样子,完成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感动得学生泪如

5、雨下,既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博大、深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饱满兴趣。 学记 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启发、诱导、激励他们学习的兴趣,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准确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潜质,才会得到全方位的调动,他们才会“好学” 、 “乐学” ,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 二、在诵读中逐渐完善、建构学生健康的人格 语言文化素质,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日常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素质;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涵养与创造素质。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

6、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 、“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育观念,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情感吟诵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与积淀。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诵读感悟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意义还在于,它不仅仅是学生对语文文本的感受体验,还深涵着促进学生人格构建的因素。孔子一生教学生读书、诵诗、明礼,更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在他的弟子中,堪称贤人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格。这是因为他的“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学方法,客观地遵循了学4生人格建构的规律要旨。 历代真正的语文教育行家一向注重文本的诵读。

7、荀子明确主张读书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朱熹也有过鲜明的读书“三到”说。这表明,在古人的观念里,读书与人格的建构与完善是密不可分的。重视诵读,原本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习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可是,现在充塞于语文课堂的是老师无休止的大量讲解,占据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洪宗礼先生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

8、出书中之味。 ”的确,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只有反复地、充满情感地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 有感情地吟诵,古时称之为“唱读”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可见,多读能使学生有“感”而“悟” ,从而由文本的感悟生发出人生的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读书中思考人生,在为人处世中思考生活,发展个性,建构人格。 5三、陶冶学生情操,达到美育与心育的结合 审美教育,是以

9、美的形象、美的形式给人以情感熏陶、心灵滋养,并进而深入人的灵魂深处,给人以道德启示,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教师诗人般的激情,可创设课堂美的氛围,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心田中美的涟漪。例如笔者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赏一段录像,呈现于学生眼前的是千姿百态、娇艳欲滴的荷花,同时又响起流水般极富韵味的古筝曲出水莲 ;此刻教师情不自禁、声情并茂地诵读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诗句化作一种诗情伴着画面和乐曲淙淙流进学生的心田。他们的神情变得专注了,兴奋了。此时,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大量

10、生动的比喻,利用语言与情感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想象再造。如“舞女的裙” 、 “零星的点缀”的白花、 “袅娜地开着” 、 “羞涩地打着朵儿” 、 “月光如流水” 、“像笼着轻纱的梦” 、 “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和关于蝉声和蛙声的描写进行赏析,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些景物连缀起来,脑海中必定呈现出一幅朦胧淡雅的荷塘月色图。接着,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景物描写中独特的感受,便会与作者产生精神的共鸣。像这种入情入境的美的诱发、熏陶,长此以往不仅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精神,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与心育的

11、结合。四、亲近和谐,以人文关怀营造情6感 高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都处于学生群体中的中低阶层,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已形成了惰性、疲沓、拖拉的不良习惯。怕记、怕背的畏难情绪使高职生与博大精深、璀璨夺目的国语之间的情感已日趋淡薄,他们无法真正领略到语文这门特殊学科丰富的人文内容,只能是望文生畏、摇头叹息。 “轻文”偏见又使这部分学生觉得语文是不重要的。他们在学计算机时可以废寝忘食,在学数控操作时,可以汗流浃背,但对语文学习的社会作用,特别是企业对劳动者人文知识方面的要求,未能引起足够的认识。 重视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获得心理安慰,被人承认、被人尊重、受人信任、被人关爱,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和压

12、力的前提下展开积极思维,同时,他们这个群体又有着强烈的参与欲望班集体人际关系要和谐,不能以学习成绩排座次、论高下。同学之间要充满友爱亲情,遇事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班级布置形式要新颖,除高悬国旗,张贴名人名言外,再配以和谐温馨的色调,摆上几盆花花草草,同学们的剪纸手工,或利用墙壁举办优秀书法展、画展、邮展等等,以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同时,教学中还要给学生以宽松感、愉悦感,用富有肯定、激励的体态表情,传递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理解。老师一次肯定的点头,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精神力量。当学习取得成功,比如学会一种技能,或者一次竞赛的胜利,课堂上一次准确无误的板演,一次声

13、情并茂的诵读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满7足、快乐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自我要求、自我激励的心理,从而促使其内心积极情绪的产生。 五、在 “情感”教学中培养学生世界观,增强爱国情愫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把“道”放在了第一位,足见韩愈对“道”的重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无疑, “德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语文怎样承负起“传道”这一

14、重任呢?笔者认为,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教育者在课堂上要善于把课文中的“情”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例如 屈原列传 ,屈原志洁行廉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实际上为学生树立了一块人物丰碑。教读这一课,教师应发挥其情感诱导功能,激发学生对屈原的遭遇的同情,对屈原“不随波逐流”及爱国主义精神的敬仰与热爱,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上官大夫等人的厌恶与批判,并联系当今国内、国际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教读 与妻书 ,让人仿佛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林觉民“牺牲小家,保大家”的崇高革命情怀,那种“牺牲自己以换取天下人之福利”

15、的博大胸襟,那种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8精神,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净化了他们的灵魂,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善与大爱。 语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间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融洽程度,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决定着学生接受信息的态度与学习效率。而教师情感的发挥不仅与情感倾向、真挚生动的程度等有关,还与教师如何去传达、表现等有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具体的教育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激情满怀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出语文的情趣、韵味,让学生向学、乐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新型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启安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05(17 ) 。 2张楚廷再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3(3) 。3陈云恺人性教育与教育人性化J.教育评论 ,2003(2) 。 4李勇当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新探J.教育与职业 ,2005(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