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6346502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论文 摘要:从经济学方法论史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西方主流经济学蕴含的理性主义的三个“硬核”即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理性经济人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只不过是关于终极实在的形而上学想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对其做直接检验抛弃它便会导致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辙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也正在挑战这种以把“牛顿范式”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为基础的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模型在这种发展趋势中也可以窥见经济学走向“世界”的滚滚潮流 关键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性主义;经济人;个体主义 如果以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作为标志经济学诞生之时正值理性主义思潮在欧洲大陆占据统治位此时理性

2、主义也开始长驱直人经济学领域此后经济学理性主义尽管在其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论阐述却又存在着将其联系起来的“共同信念”它们构成了经济学理性主义的“硬核”这种经济学理性主义“硬核”由三条形而上学的共同信念组成即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理性经济人;个体主义 一、确定论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 经济学产生于理性时代一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取得辉煌成就并向各个知识领域胜利进军的时代受其影响经济学在其产生之初就确立了一种“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理性主义经济社会观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力学”经济学体系基于牛顿力学的机械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统摄和对经典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尊崇人们普遍形成

3、了一种关于科学的理性主义模式首先它是一种凭借因果律揭示普遍法则的、与客观性相一致的因而是真理性的知识其次科学是精确的和具有确定性的认识科学解释应是必然性的和可定量化的对任一状态都可以做到尽可能精确的描述 再次科学命题在可控制条件下应可重复出现接受经验检验最后由于科学具有上述特点因而它是人们的行动指南和社会规范科学等价于理性简言之科学被界定为对于超越时空、永恒正确的普遍法则的追寻可以看到从李嘉图、瓦尔拉斯、马歇尔一直到德布鲁一阿罗他们大都坚信社会经济的运行像机械系统一样具有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找寻这种能够提供完备知识的确定性规律社会经济运行的能量守恒定律具体地说在李嘉图看来资本主义生

4、产方式是永恒和谐、符合人性的惟一制度形态它是静止不变、没有发展的;经济运行的轨迹是“无条件的历史趋势”任何对趋势的偏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义“硬核”剖析离都是暂时的例外同样地萨伊凭借“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信条论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危机运行的稳定均衡状态边际主义创始人之一英国物理学家、经济学家杰文斯则明确表示要创立“效用与利己心的力学”并提出类似于动力学中的速度、加速度概念的边际概念通过边际分析得出经济系统的稳定均衡秩序 另一位边际主义奠基人瓦尔拉斯也认为“经济学跟天文学和力学一样既是经验科学也是理性科学”它应当被建设成像机械学和力学那样的“数学一物理”科学新占典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同样指出对于经济

5、学与力学的相似之处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经济学首先应考虑的是类同于力学观念的均衡尽管他认为经济学进一步的研究必须更多地涉及生物学观念的均衡个人的成长和衰亡、民族的兴起和毁灭、工商业的发展和衰落等等而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逻辑精品的一般均衡理论更是牛顿经典科学思想在经济学中典型的移植和应用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牛顿力学的局限只形式化地研究了经济系统的均衡和最大化问题突出地体现出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社会和谐与稳定机制及恒定的世界同一性的存在的坚定信仰与不舍追求总之就像经典物理学认为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各种运动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趋于均衡一样正统经济学认为在市场中通过供求力量的作用各种经济过程必然也将达到一个符合帕

6、累托最优原则的均衡均衡是经济世界的一般状态而各种“偏离”和变化只是经济系统中的意外情况 二、“理性经济人”: 经济学的“阿基米德点”在西方主流经济学那里“理性经济人”不仅是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的一把钥匙也是其庞大经济学体系的重心和支点在许多人看来“与人类行为的其他模式比较起来经济人模式和理性行为假定也许是一个(解释人类行为)最普遍、最有效、最成功的工具”遗憾的是依托“理性经济人”这一支点经济学家们并不能“撬动”复杂多样的现实世界和整个的经济学大厦 1重释“斯密问题” 尽管“经济人”这一词语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率先提出并引进经济学的人们却总是将“经济人”假设的创立与亚当斯密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因而所

7、谓的“亚当斯密问题”便是一道横亘在 “经济人假设”的批评者和支持者面前共同的原始方程式不解开它就无法厘清正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意阈最早由l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所发现和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是指l8世纪英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1759)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基于人性本善的假没把源于人的同情心的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而在国富论中斯密却把人性奉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把个人利己主义的利益追求当作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于是一种人性本善的利他主义社会道义沦与一种人性本恶

8、的经济利己主义个人目的论便矛盾而奇妙地共生于作为思想家的斯密的理论体系之中所谓“斯密问题”本身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作为个“现代性”问题其真正意义在于如何认识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内在紧张事情并不完全像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所指责的那样是斯密自己制造了“自利”与“利他”之间的人格分裂和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价值紧张相反在斯密那里“自利”与“利他”原本只是一种人性二重性事实的本真反映“经济人”与“道德人”都只是人性之一面由此“斯密问题”所真正蕴涵的一个深刻的现代性问题便凸现出来:在商业社会里是否能够或是否应当将人类经济行为与其道德行为完全分离开来?经济学与伦理学能否完全隔离?显然按照斯密的理论体

9、系如间完整的人格难以被截然分裂为所谓的“经济人”与“道德人”一样人类的经济行为与其道德行为在终极Ft的的意义上也难以截然分开;同样地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明确分工”也是站不住脚的人性有善有恶(“利他”与“利己”)的原始事实尽管有可能导致人格的分裂但真正具有健全理性的人是不会如此的因此“如果对亚当斯密的著作进行系统的无偏见的阅读与理解自利行为假设的信奉者和鼓吹暂足无法从那里找到依据的实际上道德哲学家和先驱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提倡一种精神分裂症式的生活是现代经济学把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的看法狭隘化了从而铸就了当代经济理论的一个主要缺陷”这就是为着“科学的”信念伴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现代

10、经济学日趋技术化 甚至机械化因之丧失了许多必要而丰富的人文价值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 2“一只眼的理性” 斯密之后约翰穆勒依据西尼尔所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对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的看法进行了形式化的处理从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经济动机财富最大化的动机奠立了“经济人”假设的第一块基石自利原则并提炼出古典“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涵:经济人就是会计算、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人马歇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则承接了边沁关于“幸福与痛苦”的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同时引进了实证主义的“行为”概念确立了经济人假设的另一基石极大化原则并将经济人假设归结为约束条件下的求极值问题此后经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的修缮

11、在现代正统 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的标准解释是:在理想情形下人们具有完全有序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会选择那些能比其他行为更好地满足其偏好的行为简言之理性经济人就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者对自利最大化的任何偏离都是非理性的斯密对人性所持的双重态度对于怀着“科学”信念努力使经济学向科学逼近的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放弃人的“利他性假设”进而构筑能够“以少释多”的人性公理假设是经济学理性主义必须走的一步约翰穆勒在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决问题(1844)中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应将人类活动的经济方面抽象出来并作出定义以确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政治经济

12、学并不讨论社会状态所塑造的人的全部本性也不讨论人在社会中的全部行为它把人仅仅看作渴望获得财富的人来研究从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财富最大化动机而把“每个人的其他激情和动机完全抽象掉”至此自利原则及经济人假设得以基本确立在边际革命之前“经济人”已逐渐失去了哲学伦理观的内容随着边际革命的出现“经济人”的伦理色彩更是几乎全部丧失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的精雕细琢下经济人假设的抽象化与理想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经济人的非人化倾向(即经济人日趋被抽象为数学晶体)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理性被膨胀为仅仅是一种数学计算即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经济人被转化为一种理性选择的概念即目标函数的极大化依据“戈森定律”杰文斯、瓦

13、尔拉斯和马歇尔等边际主义者提出了有关消费者的理性假说导出了消费行为形式逻辑上的效用“极大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将消费行为在某种预算约束下扩大到边际平衡点随着这一公式的确立“需求”作为所有价格的一个函数在经济学的框架里便具有了逻辑意义把经济的“一般均衡”加以公式化也成为可能此后在帕累托对效用度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希克斯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将偏好变为一个可以最大化的指数从而提出了由两曲线相切点而确定的最大化满足的消费结构避免了对“满足”的价值判断到了萨缪尔森那里他不仅提出了“显示偏好理论”试图将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还给出了对经济行为者的“理性选择”进行经济

14、分析的“菜单” 在他看来经济学本身就意味着最大化行为:消费者使效用最大化生产者使利润最大化最后经济人假设在弗里德曼等人那里又获得了工具主义的属性弗里德曼曾提出一个简单的随机模型证明一个按照随机游动花钱的、完全非理性的消费者(如果能够生存下来的话)的消费行为最终会被迫停止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因此可以工具性地假设一切消费者都是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这就为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运动扫除了一切“后顾之忧”这样我们看到从亚当斯密的本体论人性假说到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工具主义立场“经济人”已涵盖了所有的经济行为主体甚至所有的人类行为主体他们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经过精密的计算和仔细的权衡对可供利用的实

15、现目标的手段进行最优选择 然而这一个个的理论模型尽管“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学魅力”却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阿罗指出理性经济人假设本身是极为虚弱的它的合理性和显而易见的力量仅来自于一些补充性假设如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充分信息以及同质性假设等等尤其是经济行为者个人之间的同质性假设“是特别危险的它否定了经济的根本假设即经济是建立在个人差异引起的交易的收益之上的”因而经济人假设尽管消解了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硬核”剖析性给经济学研究带来的困难能够产生“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的世界”从而使“科学的”经济分析成为可能却也同时否定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存在的基础 3一个

16、简单的评论 作为一个古老的经济学概念“经济人”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离开过争论的漩涡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种假设的非现实性来源于简单的自利假设对社会规范及个人社会关系等重要方面的“误视”与“忽视”按照正统经济学的狭隘“理性”概念一切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都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精密计算而利他主义行为却是“非理性”的 基于这种“理性”概念是不可能有效说明“为什么利他主义行为在非常不同的环境之下都得以生存”的问题的因此消极地固守自利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于经济学的存在和发展有害无益正如科斯所指出的:“个人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假设“既没有必要也会引人误人歧途”经济学应“从现实中的人出发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