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11634116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有着制约作用。但要做到“民心相通”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美国学者亨廷顿有“文明的冲突”理论,在西方世界影响巨大。按这个理论来看,丝路沿线国家国情差别较大,历史文化各异,现实诉求不一,要获得国家间的深

2、度认同与持久合作几乎不可能。不过,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丝路文明重要遗存敦煌吐鲁番文献就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丝绸之路这条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东西方文明进行了长期的对接与交流,敦煌、吐鲁番成了中外文化交汇之地。据不完全统计,敦煌文献总数近7万号,吐鲁番文献总数约3万号。其中,汉文写卷占绝大多数,还有不少怯卢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等文字的文献,涉及多个国家多种久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当时丝路沿线流行的种种宗教信仰,几乎都在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表现了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这些文献中,除了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等佛教典籍,也不乏祆教、摩尼教等源自西亚的丝路沿线地区流行的宗教文献。特别是一些双

3、语并存的宗教文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元朝时新疆地区虽然渐趋伊斯兰化,但仍有许多回鹘人保持着传统的佛教信仰,像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量金藏本汉文佛经残叶,不少残叶的天头、行间都带有回鹘文批注。敦煌地处西北边陲,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敦煌文献中保存有翻译成吐蕃文的尚书写卷和春秋事语写卷,以及出自唐代翻译大师吐蕃僧人法成的汉、藏文经卷,堪称汉、藏文化交汇融合的难得佳证。大唐君王倡导宗教和谐共生,儒、释、道逐渐从三教争衡趋向三家融合,如唐玄宗“御注”的孝经金刚经道德经注本在敦煌文献中都有发现。敦煌本是佛教传播的重镇,佛教文献固然是敦煌文献的主体,但也保存着许多儒家、道家

4、经典,像藏经洞出土的一些道德经唐写本甚至出自僧人之手。敦煌藏经洞除了有大量雅文化书籍外,还有几乎以原生态形式保存下来数量至夥的俗文化写本,如最早的词集云谣集,古代讲唱文学作品“变文”等。雅俗文化在敦煌文献中有着密切渗透与融合。如久已失传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虽出自文人之手,但由于其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在当时脍炙人口,还被当作敦煌寺学学生的教本。雅俗文化的融合,使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可从中获得启迪。总之,敦煌吐鲁番文献数量庞大,内容各异,但文化的交汇、文明的融合绵延千载,一以贯之,推动着丝路沿线地区的多样化发展,呈现出不同文明和谐共存、交流互鉴的丝路精神,这为“一带一

5、路”建设的稳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摘编自张涌泉文明因融合而精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建设中,如果做好了“民心相通”工程,能更好地解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问题,促使沿线国家团结起来。B敦煌吐鲁番文献数量庞大,涉及多种文字,包括多个国家多种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接与交流,交汇共存。C敦煌吐鲁番文献中除了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等佛教典籍外,也有祆教、摩尼教等地界各种宗教文献,反映了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D敦煌吐鲁番文献所反映的文化交汇、文明融合的状况,所表现的丝路精神,为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实施提供了借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6、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中外商人在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奔走,东西方文明也在这里碰撞融合,敦煌吐鲁番文献正是这些文明交流交汇的实物见证。B金藏本汉文佛经残叶的天头、行间带有回鹘文批注,可看到元时吐鲁番地区佛教气氛之浓,和新疆其他地区趋伊斯兰化不同。C敦煌文献的主体是佛教文献,也有许多儒家、道家经典,其中一些道德经还出自僧人之手,可见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情况。D敦煌吐鲁番文献保存了古文化面貌,它几乎以原生态形式保存了大量俗文化写本,如最早的词集云谣集、讲唱文学作品“变文”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丝路文明遗存的敦煌吐鲁番文献说明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理念的偏颇,揭示了丝路

7、沿线国家间获得深度认同与持久合作的可能性。B据唐玄宗“御注”孝经金刚经道德经注本在敦煌文献中的发现,可窥见唐统治者的宗教态度,宗教在国家治理中开始产生影响。C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通过敦煌文献可以看到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以及汉文化自身的一些思潮的调适整合。D对敦煌文献中雅俗文化互相渗透与融合的研究,可为我们解决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化问题提供借鉴,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80年前,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

8、党领导工农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岁月峥嵘,历史常青。今天,我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缅怀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贡献的先烈先辈,立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奋勇前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夺泸定桥的奋不顾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犹如一条萦绕于山河间的红飘带,锻造着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与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这次远征所铸就的伟大精

9、神,耀亮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殿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原点。“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军事上的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连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大革命浪潮,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精神上的长征路,从救亡走向复兴,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激荡起永葆初心、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奋斗中的长征路,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们持续接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砥砺忠于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长征是漫漫长夜中的一次艰难跋涉,更是中国精神的一次光明书写。尽管不知最后落脚点在哪里、到何时才能结

10、束,但红军将士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今天,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那种坚守信仰信念的政治定力,任何时候都需要葆守在心、恪守以行。全党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党的领导就更加坚强有力,中华民族就必将一往无前。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秉承为人民求解放、为万众谋幸福的为民情怀。长征是一条战略转移之路,也是一条救国为民之路。“十送红军”的军民情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秋毫无犯,“北上抗日”的坚定战略方针,“歃血为盟”的民族团结佳话,为长征烙印下深厚的为民底色。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先辈矢志不渝的目标,正是我们必

11、须肩负的使命。新长征路上,牢记宗旨、植根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旨归。常怀为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将激发同心共济、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坚守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的政治本色。长征是我们党走向成熟,党内政治生活走向正常有序、严肃规范的历史见证。长征中的艰苦世所罕见、牺牲难以想象,然而党员干部和红军将士展现出讲政治、顾大局,讲规矩、守纪律,讲统一、促团结的革命风范。将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变成了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胜利进军。新长征路上,赓续长征精神,传承革命风范,锤炼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政治品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我们党必将永葆生机活

12、力。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哪一项任务面临的挑战都堪比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长征永远在路上。迎着民族复兴的恢弘愿景,让我们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长征路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陕甘宁胜利会师表明中国革命事业经过漫漫长夜中的艰难跋涉,已经渡过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开始由挫折走向胜利。B

13、在新的时代,虽然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不会变,我们拥有恪守理想信念的政治定力,必能使中华民族一往无前。C长征提供了如何对待群众利益、处理民族关系的范本,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些方法,坚持一切为民的思想,不断增进人民福祉。D在新长征路上,我们也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堪比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应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努力创造出新的业绩。5文中第4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 6本文是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作为社论,本文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百年震柳 梁衡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约在百年前,192

14、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 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