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11633690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蒙古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蒙古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蒙古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蒙古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内蒙古是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的省份之一,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资源在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中,这种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导致资源价格扭曲,自然资源无价,原材料低价,成为资源浪费的重要因素,可更新资源被不断消耗后,不能及时恢复和补偿,未能形成资源开发的再生产良性循环。保护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科学与合理开展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形成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源,使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2、,是目前自然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陲,其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介于东经971012609,北纬37245320之间。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横贯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内蒙古疆域广阔,从东至西直线距离2000多公里,南北相距1000多公里。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和温带季风性气候,东部地区的北部表现了寒温带的特点。从东向西呈现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规律递变。与上述特点相适应的,由东向西形成了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等生态地理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使内蒙古的生物资源分

3、布具有比较典型的地带性、明显的过渡性和垂直分布的特殊性,野生动物不仅种类繁多,资源也很丰富。据动物学家调查,区内产有野生鱼类约90种,两栖类爬行类27种,鸟类370余种,兽类112种。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如能科学地加以保护和利用,将会变成一项宝贵的经济资源。1.内蒙古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概况1.1森林野生动物资源内蒙古的东北部分布着茂密的森林,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隐蔽的场所,这里一向以野生动物繁多而闻名。其中属于珍贵稀有的动物有:梅花鹿、马鹿、驼鹿、金钱豹、紫貂、貂熊、水獭、青羊、斑羚、黑熊、棕熊、雪兔、丹顶鹤、白鹤、白枕鹤、鸳鸯等。在这些野生动物中,金钱豹、梅

4、花鹿、紫貂、貂熊、丹顶鹤、白鹤等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草原野生动物资源辽阔的内蒙古草原牧草繁茂,为食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料。众多的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草原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代表性的动物是善于奔跑、有反当能力的有蹄类和营穴居生活的啮齿类和爬行类。此外,千姿百态的鸟类,食肉猛禽、猛兽等,构成了草原上丰富的动物资源宝库。典型的草原有蹄类动物有黄羊、藏原羚、鹅喉羚、蒙古野驴、野马、双峰驼等。其中黄羊是内蒙古草原上的旗舰种,栖息于内蒙古中、东部干草原区,过去内蒙古全区年产黄羊二十万头,是我国一项重要肉食来源。但自6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猎捕,导致数量迅速减少。分

5、布范围逐年缩小,数量锐减,并且只限于边境地区。蒙古野驴、野马、双峰驼均栖居于荒漠草原地区,数量已十分稀少,尤其野马已成为“濒危级”中最领先的种类之一,可与大熊猫相提并论。与有蹄类动物数量锐减的情况恰好相反,草原上的啮齿类动物种群十分兴旺已知啥齿类有近50种,其中旱獭体型最大。此外,还有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长爪沙鼠、草原盼鼠、五趾跳鼠,以及多种仓鼠、毛足鼠、田鼠等。兔形目中的蒙古兔和达乌尔鼠兔数量也很大。草原上特有的一些小型鸟类羽毛虽不艳丽,但叫声十分悦耳。知名度很高的有蒙古百灵、角百灵、云雀,草原上常见的猛禽有鸢、几种隼等,对抑制草原鼠害、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内蒙古草原上湖泊湿地星罗棋

6、布,为许多水禽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繁殖地与迁徙“中转站”。比较珍稀的水禽有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丹顶鹤、白琵鹭、鸿雁、遗欧、中华秋沙鸭等。草原水域中的鱼类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据统计,鱼类有百余种,比较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有二三十种。既有温水性的鲤鱼、鲫鱼、鲶鱼、赤眼鳟和适于内陆盐碱水域生活的雅罗鱼等,也有冷水性、半冷水性的鱼类,如哲罗鱼、细鳞鱼、斑鳟、狗鱼、白鲑等。在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里还有一年一度从大洋归来的大马哈鱼。1.3沙漠野生动物资源沙漠地区气候恶劣,大多数动物难以在这里生存。能够在这里生存的动物,都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都有特殊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沙漠野生动物中的代表是一些

7、穴居动物,他们具有耐旱的生理特点,营穴居生活。主要是啮齿动物,其中典型代表是跳鼠,最常见的是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此外,还有子午沙鼠、长爪沙鼠和柳沙鼠等,这些穴居动物除啮齿类外还有小型爬行动物,最多的是沙晰和麻晰。沙漠中还有一些个体较大的有蹄类食草动物,如野马、蒙古野驴、双峰驼、鹅喉羚,他们不仅适于在干旱草原上生存,也由于善跑、耐早、耐饿的生理特点,同样适于在沙漠戈壁中生存。沙漠地区的鸟类也很贫乏,以地栖和有迅速奔跑能力为特征。沙鸡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只有鸽子那样大小,成群栖居,肉味鲜美,是有名的猎禽。此外大鸨也是沙漠中的一种特殊鸟类,肉可食用,全身正羽可运销国外,供各种饰用。近年来它们也遭受被

8、捕杀的厄运数量锐减。2.内蒙古地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现状从2000年至今,内蒙古自治区共争取国家投入近亿元用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区林业系统已经建立了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荒漠类型等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36处,总面积108218万hm2,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91.6%。其中,有2处保护区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2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务院于2003年批准内蒙古两处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此,这个位于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已有近2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居中国各省、自治区、市之首。目前,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遍布

9、在整个内蒙古高原,几乎所有的盟市都建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克什克腾一个旗(县)境内就建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不但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各族群众的环保意识。比如,内蒙古西部的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加快了地方政府做出在保护区内禁牧的决定。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内蒙古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野生植物群落,同时较好地保护了许多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地质遗迹和珍稀濒危物种,对资源大区内蒙古来说尤其重要。如今,内蒙古许多濒危珍贵野生动植物,如遗鸥、马鹿

10、、天鹅,四合本、沙地云杉、樟子松等都被划入保护区里,并得到了良好保护。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研究开发,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新资源、新能源、新材料的发展等,都具有难以估量的战略价值。3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3.1野生动物是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内蒙古是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的省份之一,但人均资源量和资源总量并不富裕。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导致资源价格扭曲,自然资源无价,原材料低价,成为资源浪费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的消耗补偿制度不健全,可更新资源被不断消耗后,不能及时恢复和补偿,不能形成资源开发的再生产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的粗

11、放式利用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部分种类也是通过人工繁育可获得大量子代的物种资源。只要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野生动物资源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3.2正确处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的辩证关系3.2.1突出重点加强野生动物野外资源普遍保护内蒙古地区动物资源丰富,物种保护必须突出重点。要重点保护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区级的野生动物以及对农、牧、渔业生产具有潜在价值的农作物亲缘种、家畜家禽亲缘种,保护重要经济动物、药用动物,使其得到持续发展,造福人类社会。除科学研究、资源培育、公众卫生、文化交流

12、等特殊情况外,禁止或严格限制直接从野外猎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用于商业性经济利用的活动;对野外资源达到一定数量的野生动物,按照“资源消耗量小于资源增长量”的生态原则,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对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实行严格监督管理,防止资源过度消耗。3.2.2大力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为使内蒙古地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向产业化和健康的轨道上发展,要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适应市场变化。要对养殖业进行合理的区划和布局,发挥各地优势,走产业化的路子;转变机制,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另外,由单一经营型向综合和集团经营型转变;加强行业的法制管理,建立和完善特种养殖信息网络。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野生

13、动物养殖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在产品开发、深加工上下功夫,要千方百计提高科技含量,并尽力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更多的产品,发挥更大的效益。3.2.3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水平动物资源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科学地保护、合理地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要充分发挥内蒙古高校众多、科研力量雄厚、科技人才济济的优势,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保护技术和开发利用研究,针对陕西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长远的研究计划,进一步加强资源调查、监测、动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解决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为科学保护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3.

14、2.4优化野生动物资源宏观配置强化管理部门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宏观调控手段,实行国家总量控制和市场配置有机结合的管理措施。重点保障野生动物重要产品对野生动物原材料的需求,并在原材料收购、产品经营和出口等环节给予优先资格,简化审批程序,确保资源按优化配置原则有序流转。逐步建立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拍卖制度,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公开、公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特殊的野生动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实行定点、定量、定向管理措施,严格控制资源流向。3.2.5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对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研究制定分类指导管理措施,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公布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中医药、保健品、皮革及传统工艺

15、品等领域的合法经营利用企业及其产品,特别是对国家重点保障的野生动物重点产品,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可信度推行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对公布的野生动物重点产品,通过统一标识管理措施予以市场准人。同时要加强对野生动物重点物种繁育、保护研究和开发,鼓励和引导野生动物资源培育和合理利用单位与科研教学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逐步建立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其合理利用的科技认证制度。3.2.6加强执法监管和进出口管理严厉查处非法猎捕、采集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活动,防止非法从野外来源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混入市场。严厉查处非法出售、收购、运输和走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适时组织专项打击行动,遏制破坏野生动物资

16、源及其生存环境等犯罪活动的猖獗势头。强化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识别、鉴定技术手段,建立野生动物执法网络。完善出口促进机制,促进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企业出口,建立信誉评估体系,对技术成熟、规模较大的人工繁育场实行年度计划审批、分批出证的便利政策。参考文献1马建章,邹红菲,贾竞波.野生动物管理学(第二版).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390.2胡慧建,蒋志刚,王祖望.宏生态学(Macroecogy)及其研究.生态学报,2003,(6):1192-1199.3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97,376.4李明,魏辅文,谢菁,等.保护生物学一新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四川动物.2000,19(5):16-19.5邹红菲.浅谈我国的未来野生动物管理研究.野生动物,2003,24(4):31-33.6张明海,李言阔.动物生境选择研究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