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回顾合并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315925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X 页数:56 大小:62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回顾合并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重点回顾合并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重点回顾合并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重点回顾合并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重点回顾合并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回顾合并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回顾合并讲解(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重点回顾 2012.9.29 一、理论循环的定义及简化条件 在一定的简化条件下将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按燃烧过程不同,抽象 为几种典型的热力学可描述的过程,用于获得某些的性能评价指标及 各种参数对该指标的影响规律。 封闭循环-排气、吸气过程为定容放热,无物质交换; 绝热-压缩过程、膨胀过程为绝热(等熵),不考虑传热损失; 热源加热-燃烧过程为瞬时热源加热(定容或定压),不考虑燃烧过程 的时间损失; 理想工质-工质为空气、不考虑成份变化及数量变化; 可逆过程-循环中无能量的损失只有能量的转换,可用热力学的循环来 表示。 二、三种理论循环 熵-熵是一个重要的状态参数,熵与系统无用能之间有密切的

2、关系。熵 是系统无序程度(又称混乱度)的量度,熵值越大,则无序度越大。 另一方面,从能量的“质”的观点来看,系统无序度越大,系统能量 的“能质”越低,无用能也越大。 三、三种理论循环的比较 a) Q1, 相同:等容加热速率快, Q2pQ2mQ2v tv tm tp b) Q1,pz相同:不同,即pmv Q2vQ2mQ2p tp tm tv c) Tz,pz相同:工质做功能力相同, Q2p=Q2m=Q2v tp tm tv 四、推理举例 和对定容加热循环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重点回顾 2012.10.11 一、压缩比 压缩比发动机气缸总容积与发动机气缸压缩容积之比。 汽油机压缩比的设计范围-712

3、柴油机压缩比的设计范围-1422 二、发动机的指示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指示指标标定义义计计算公式备备注 指示功 Wi/kJ 在气缸内完成一个循环所得 到的有用功 Wi=FiabFi-P-V图曲线闭 合所占面 积 a-示功图纵 坐标比例 b-示功图横坐标比例 平均指示压力 pmi/MPa 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 指示功 pmi = Wi/VsVs-气缸工作容积(L) 指示功率 Pi/kW 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 示功 Pi = pmi Vsni/30 n-发动 机转速(r/min) i-发动 机汽缸数 -发动 机行程数(4 、2 ) 指示热效率 i 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 消耗的燃料热量的

4、比值 i= Wi/Q1 =3.6106/bih Wi-指示功Wi Q1-循环加热量 h-燃料低热值 (kJ/kg) 指示燃料消耗 率 bi/(g.kW-1.h-1) 单位指示功的消耗量bi=B103/ PiB-每小时耗油量(kg/h) 三、发动机的有效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指示指标标定义义计计算公式备备注 有效功率 Pe/kW 发动机通过曲轴对外输出 的功率 Pe=Pi-Pm Pe=Ttqn/9550 Pe=pmeVsin/30 Pi-指示功率(kW) Pm-机械损失功率(kW) 机械效率 m 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之比m= Pe/Pi =1- Pm/Pi 有效转矩 Ttq 发动机通过曲轴对外输出

5、的转矩 Ttq= Pe9550/nn-发动 机转速(r/min) 平均有效压力 pme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 有效功 pme= 30Pe/Vsin Vs-气缸工作容积(L) i-发动 机汽缸数 -发动 机行程数(4 、2 ) 有效燃料消耗率 bi/(g.kW-1.h-1) 单位有效功的燃料消耗量be=B103/ PeB-每小时耗油量(kg/h) 有效热效率 e 有效功与所消耗燃料热值 之比 e=We/Q1 =3.6106/beh h-燃料低热值 (kJ/kg) 四、机械损失 主要包括摩擦损失、驱动附件损失和泵气损失。 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 倒拖法、示功图法、灭缸法和油耗法 五、随堂练习 六缸四

6、行程柴油机DS=135140mm,在n=2200r/min时发 动机的有效功率 Pe54kW,有效燃料消耗率 be=217 g kW.h,机械效率 =0.75,(柴油低热值hu42500 kJkg )。求该工况下的: 1. 指示功率Pi, 2. 气缸工作容积VS, 3. 平均有效压力Pme, 4. 有效转矩Ttq, 5. 有效效率 。 第三节重点回顾 2012.10.18 一、配气定时及气门叠开现象 气门叠开现象:在进气上止点,因进气提前角和排气迟关角的存在, 使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 作用:扫气、冷却,多进气; 缺点:过大时倒流。 二、换、泵气损失 三、最佳排气提前角 确定排气提前角的原

7、则: 使W+Y最小 提前角过大:W过大, 工质做工能力损失; 提前角过小:自由排气段,排出量少,强制排气阻力,Y 第四节重点回顾 2012.10.25 一、充气效率及影响因素 充气效率: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 的新鲜充量之比。 影响因素: 进气密度 压缩比,残余废气系数 配气定时 进气状态 二、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减少进气系统阻力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进气管长度及气流的动态效应 第五节重点回顾 2012.11.1 一、柴油性能的评价指标 十六烷值:评定柴油自燃性好坏的指标,与发动机的粗暴性、起动性 密切相关。 测定方法:单缸试验机、标准燃料、十六烷100%,甲基萘0%

8、、被测 柴油的自燃性与标准燃料相同。 十六烷值的范围: 十六烷值:4565,不宜过大或过小 过大:冒烟 过小:不易着火 二、汽油性能的评价指标 辛烷值:评定汽油的抗爆性的指标。 测定方法:单缸试验机、标准燃料、异辛烷100%,正庚烷0%、被测 汽油的抗爆性与标准燃料相同。 辛烷值的表示: 马达法、研究法。 三、燃烧热化学 过量空气系数:燃烧1kg 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上所需要的空 气量之比,称为过量空气系数。 理论空气量的计算公式: u 燃烧产物的数量 过量空气系数:燃烧1kg 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上所需要的空 气量之比,称为过量空气系数。 理论空气量的计算公式: 第六节重点回顾

9、2012.11.8 一、内燃机的燃烧方式 预混合燃烧: 层流火焰传播、湍流火焰传播 扩散燃烧: 单滴油滴的扩散燃烧模型、喷雾燃烧模型 第七节重点回顾 2012.11.15 一、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三个阶段-着火延迟期 定义 从火花塞跳火到压力偏离压缩线(出现火焰,5放热量)的时间 或曲轴转角 作用 火花塞放电点燃混合气形成火焰核心(链引发) 火花塞放电特性 两极电压达1015kV; 击穿电极间隙的混合气,造成电极间电流通过; 电火花能量多在4080mJ; 局部温度可达3000K,使电极附近的混合气立即点燃; 形成火焰中心,火焰向四周传播; 气缸压力脱离压缩线开始急剧上升。 一、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三个

10、阶段-着火延迟期 特点 燃烧量小,压力升高不明显。 要求 尽量缩短着火延迟期并保持稳定。 影响滞燃期的因素 二、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三个阶段-明显燃烧期 定义 从火焰核心形成(开始燃烧)到最高燃烧压力点(火焰传播到整个 燃烧室)对应的曲轴转角或时间。 作用 迅速地把大部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特点 是汽油机燃烧的主要时期,热量利用率高。 明显燃烧期愈短,愈靠近上止点,汽油机经济性、动力性愈好。 要求 在压力升高率(平均压力升高率)不过高(0.1750.25MPa)(若 过高则工作粗暴,机械负荷、热负荷增加对NOx排放增加)的前提 下尽量缩短明显燃烧期(20-40CA)并靠近上止点。 三、汽油机

11、燃烧过程的三个阶段-后燃期 定义 从压力最高点到燃料燃烧90%以上的时间或曲轴转角。 作用 火焰前锋后未及燃烧的燃料再燃烧; 贴附在缸壁上未燃混合气层的部分燃烧; 高温分解的燃烧产物(H2、CO等)重新氧化。 特点 燃烧速度慢,远离上止点,热量利用率低。 要求 尽量减少后燃期 第八节重点回顾 2012.11.22 一、汽油机不正常燃烧 分类 爆震和表面点火(早燃、后燃) (一)爆震 特征:气缸内发出特别尖锐的金属敲击声,亦称之敲缸。 原因:处在最后燃烧位置上的那部分未燃混合气(常称末端混合气), 受到压缩和辐射热的作用,加速了先期反应产生了自燃。压力冲击波反 复撞击缸壁。 影响因素: 1)燃料

12、性质 2)末端混合气的压力、温度(压缩比、散热组织) 3)火焰前锋传播到末端混合气的时间 危害: 1. 轻微敲缸时,燃烧定容性改善,发动机功率上升,油耗下降。 2. 严重时破坏缸壁表面的附面气膜和油膜(摩擦损失增加;气缸盖和活塞顶温度升 高(传热增加);从而导致冷却系过热,功率降低,耗油率增加。 3. 剧烈爆震将造成活塞、气门烧坏,轴瓦破裂,火花塞绝缘体破裂,润滑油氧化成 胶质,活塞环卡死。 一、汽油机不正常燃烧 (二)表面点火-热点点火 原因:由燃烧室内炽热表面(如排气门头部、火花塞绝缘体或零件表面 炽热的沉积物等)点燃混合气的。点火时刻是不可控制的(早燃、晚燃 ),常见于压缩比9。 早燃:

13、火花塞点火之前,炽热表面点燃混合气 危害 1. 由于它提前点火而且热点表面比火花大,燃烧速率快气缸压力、温度增 高,发动机工作粗暴; 2. 压缩功增大,向缸壁传热增加,致使功率下降; 3. T,P升高;火花塞、活塞等零件过热。 4. 早燃与爆燃相互促进:TP升高诱发爆燃,爆燃促进更多热点形成更剧烈 的表面点火。 后燃:是指在火花塞点火之后,炽热表面或热辐射点燃混合气的现 象。 与爆燃不同,表面点火一般是在正常火焰烧到之前由炽热物 点燃混合气所致,没有压力冲击波,“敲缸声”比较沉闷,主要是由活塞、 连杆、曲轴等运动件受到冲击负荷产生振动而造成。 影响因素 凡是能促使燃烧室温度和压力升高以及促使积

14、炭等炽热点形成 的一切条件,都能促成表面点火。 二、汽油机燃烧室设计要点 结构紧凑 以面容比(AV)来表征(A/V值越小越好)。 具有良好的充气性能 主要应考虑进气门、进气道的布置。应允许有较大的进气门直径或进气流通 面积,适于多气门布置。 进气流线短,转弯少,使混合气尽可能平直、光顺地流入燃烧室。 火花塞位置安排适当 扫除火花塞周围残余废气性要好,使点燃性,低速稳定性好,循环变动小。 火花塞尽量布置在使末端混合气受热少的位置,如排气门附近。 应使由火花塞传播开的火焰面变化分配合理,确保运转平稳。 火焰传播距离应尽可能短。 燃烧室形状合理分布 组织适当的紊流运动 第九节重点回顾 2012.12

15、.06 一、柴油机燃烧过程 燃烧过程概述 分为着火延迟期(又称为滞燃期)、速燃期、 缓燃期和补燃期 。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分为着火延迟期、明显燃 烧期和后燃期) 二、放热率 典型高速柴油机燃烧过程放热率(累积放热量) 第阶段AB为予混合燃烧阶段,放热率一般都很高,历时37CA,与速燃期 相对应。 第阶段BC为扩散燃烧阶段,放热率逐渐下降,历时约为40CA,-阶段 的放热率约为80%。 第阶段CD为放热的尾巴,可能延至整个膨涨过程放热量约占20%。 大量研究表明,开始燃烧时刻,放热规律曲线形状和燃烧持续时间是放热规律 三要素,燃烧始点最佳是使Pmax出现在上止点后78CA,燃烧持续时间最佳为40CA( 25-30CA)。 三、供油规律及喷油规律 (1)几何供油规律:单位时间(曲轴转角)内油泵的供油量随时间(或曲 轴转角)的变化关系。它纯粹是由喷油泵柱塞的几何尺寸和运动规律确定的。 () tf dt db p = (2)喷油规律:即喷油速率, 单位时间(曲轴转角)内喷油器喷入燃烧室内的燃油量随时间(曲轴转角) 的变化关系; () tf dt db b = 四、不正常喷射现象和穴蚀 穴蚀 在油路中存在压力波动出现极低的压力喷嘴处的高温形成蒸汽 泡高压回来气泡破裂形成激波(压力很高,足以破坏金属表 面)多次冲击形成小孔破坏配合面及密封。 五、燃油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