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高备课组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629399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6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高备课组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高备课组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高备课组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高备课组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高备课组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高备课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高备课组(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 则 寓 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掌握知识、必须实践哲学道理 。 第六课第一框:人 的认识从何而来 修建青藏铁路 1. 修建青藏铁路是谁在从事活动? 2. 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 改造世界? 3. 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探究活动 聚焦“青藏铁路” 五十年代

2、探测考察 群策群力 共同规划 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 一、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两层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 物质性的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 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 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学生教室里听课 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 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小行星撞击地球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P43专家点评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 (最基本的形式)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l(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l(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l(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从修建青藏铁路的主体、对象、手段 来看,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实践手段 实践对象 实践主体 实 践 工具和其他设备 自然界,人类社会 人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 。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 物及规律制约。 体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l人们曾说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是不可能的 。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公里的山谷要 架桥

4、、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 火车。再说,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 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但这就是中国迎 接的挑战。卫报赞誉“这条铁路正是中 国的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l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个特点? 体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l错误实质:把盲目的实践活动理解为无 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l分析: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意识做 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活动。人的实践 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都有人的意识的参 与,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l正确:没有意识参与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但是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活动是存在的。 走出误区: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群策群力 共同

5、规划 实践是社会性的 活动(实践是处 于一定社会关系 的人的活动) 这体现了实践 的哪个特点? l错误实质:混淆了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 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单个人的活动。 l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体 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 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活动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 然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 ,离不开共同的协作,也具有社会性。实践的社会性 ,排斥的只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 活动。 l正确: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走出误区:实践是社

6、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 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五十年代 探测考察 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 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 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就着手研究进藏铁路问 题。但是,限于当时的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筑路技 术难题尚未解决,格尔木至拉萨段停建。直至2006年7 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小结: 1.实践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性、历史性 2.实践的三个特征 实践的构成要素: 实践的基本形式: 主

7、体(人)、对象(客观事物)、手段(工具)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l1973年到1978年,第一期青藏公路科研组 经过艰苦努力,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 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路基研究 中提出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除少冰 冻土、多冰冻土地段及融区外,一般均应 遵守宁填不挖”的设计原则,并取得了根据 不同地基条件和路基干湿类型,推荐9种路 面结构组合类型等成果。 “设计原则、9种路面机构”这两种认识是怎 样得来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

8、只有一个 认识从哪里来? 个人知识可以通 过学习获取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 源于实践 -实践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七嘴八舌 青藏铁路最突出的三大困难是冻土、高原缺氧、环 境保护。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经过多年的实践 和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设想 在高原制造大型制氧站,构建全程监控环保模式最终使 三大难题得以解决,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原医 学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 。 “三大困难”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又是怎样得 到解决的? 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认识的发展 实践的发

9、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有部分国外媒体质疑高原缺氧、冻土施工 、环保等一系列难题不可能一一攻破。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我们可以怎样回应国外媒体的质疑? 青藏铁路成功开通,实践的检验证明,我国在冻土工 程理论上的研究成果是完全可行。这说明了什么?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攻关,在世界 上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设想在 高原制造大型制氧站,构建全程监控环保 模式,最终使三大难题得以解决,为进行 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原医学事业、保护 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 “宝贵经验”最终会运用到什么地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第一次输

10、羊血成功,从而发 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 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 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 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这表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以致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 败的的原 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 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 题。表明 3、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 题。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 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 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 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 践的观点是辩证

11、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A、 B、 C、 D、 C 巩固练习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 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 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 、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 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 的物质手段 C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 寓意是(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4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 论

12、上说,这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A 5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 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 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 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6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 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 B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

13、零时全面展开。早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 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 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 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 的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 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 ,20世纪70 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 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在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 出生、低增长” 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

14、辩证关系的? 综合提高 答案: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 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 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 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 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 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则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 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课堂小结: 一个含义(识记) 三个基本特征(理解) 一个原理(运用) 谢谢光临指导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客观物 质性 主观能 动性 社会历 史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