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囊肉瘤叶状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组织分化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11628303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叶状囊肉瘤叶状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组织分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乳腺叶状囊肉瘤叶状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组织分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乳腺叶状囊肉瘤叶状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组织分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乳腺叶状囊肉瘤叶状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组织分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乳腺叶状囊肉瘤叶状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组织分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腺叶状囊肉瘤叶状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组织分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叶状囊肉瘤叶状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组织分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乳腺叶状囊肉瘤(叶状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组织分化 作者:史凤毅, 叶海军, 刘英杰【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病理形态、组织发生和命名。 方法 回顾性从19531999年间11所医院70多万份外检资料中,筛选出62例,进行免疫组化观察。 结果 发病年龄1366岁(平均38岁),病程1周20年(平均42个月)。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的组织分化呈多样性。免疫组化观察的51例叶状囊肉瘤、8例巨大纤维瘤、5例纤维腺瘤中Vim标记均阳性,51例叶状囊肉瘤中、Act、S-100、lys、 Des分别有28、19、3、1例阳性,8例的巨大纤维腺瘤中仅Act阳性1例。 结论 免疫组化标记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

2、性有意义,P<0.05,尤其二种以上标记阳性时具有显著意义,P<0.01。发现28例叶状囊肉瘤具有肌纤维性质,其中11例明显起源与肌上皮细胞有关。全部肿瘤镜下均无包膜。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对于瘤内和瘤外正常乳腺腺上皮成分呈特殊的浸润方式。如将叶状囊肉瘤称为腺肌纤维肉瘤则能覆盖96.07%的病例(49/51例)。叶状囊肉瘤实质上是一种起源于腺管周多能性纤维和肌上皮细胞,具有腺上皮、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多向分化的肿瘤。 【关键词】 乳腺;叶状囊肉瘤;腺肌纤维性肉瘤 Histopathologic origi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reast cystos

3、arcoma phylloides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histopathologic structures, origin, name of cystosarcoma phylloides and to explore possible pathogenesis in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tumors. Methods In retrospective study of 62 cases with cystosarcoma phylloides coming from more than 0.7 million pat

4、ients who had been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ed. Results The patients ages varied from 13 to 66 years (mean 38 years) and disease course differed from 1 week to 20 years (mean 42 months). The histopathologic structures show rather complicated in 62 tumors.51 cystosarcoma phylloides, 8 great ade

5、nofibroma,5 adenofibroma stained positively with viemetin. In 51 cystosarcoma phylloides, positive staining for actin, S-100, lysozyme,desmin were found in 28,19,3, 1cases respectively . In 1 case of 8 great fibroadenoma stsined positively with actin. Conclus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with ac

6、t or S-100 has significant effect(0.5>P>0.01) 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ystosarcoma phylloides from great fibroadenomas.To find that there are fibromuscular features in 28 of 51cystosarcoma phylloides. 11 are from myoeipthelial cell in this 28 cystosarcoma phylloides. This study revealed l

7、ack of capsule in all the tumors and special invasive way to destroy the glandular epithelium of normal mammary gland in all tumors. Depending on rule of named tumor and result of this experiment,if cystosarcoma phylloides renamed adenomyofibrosarcoma, it include 49 cases of 51cystosarcoma phylloide

8、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96.07%),cystosarcoma phylloides consists of a mixture of myofibroblasts and fibroblasts. 【Key words】 breast;cystosarcoma phylloides;adenomyofibrosarcoma乳腺叶状囊肉瘤,甚为罕见,约占乳腺肿瘤的0.3%1%1,2, 占软组织肉瘤的0.5%3,自1938年Mller 首先描述,因肉眼外观似肉而又呈分叶状,故称其为叶状囊肉瘤,亦称肉瘤,但其特别强调此瘤为良性4。此类肿瘤名称的使用含义不清

9、,曾有人认为此瘤是腺纤维腺瘤发展而来,而称巨大纤维腺瘤4,5,有人在叶状囊肉瘤名称下包含良、恶性两类肿瘤6,7。近几年,国外依据Azzopardi and Salvadori等推荐的标准,在叶状肿瘤名称下包含良、交界和恶性三类肿瘤810。国内学者将良、恶性肿瘤分别称为巨大腺纤维瘤和叶状囊肉瘤11,12。我们参照多学者推荐的标准813从11所医院70多万例外检档案资料中,查出符合恶性叶状囊肉瘤者62例,做了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方面观察,发现此类肿瘤组织学结构相当复杂,27/62未发现分叶或囊样结构,18/62例并非巨大直径(<3.0cm)。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大多数肿瘤具有肌纤维特征,肿瘤无

10、包膜,呈特殊的浸润生长方式,部分肿瘤的发生与肌上皮细胞有关,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2例中,女60例,男2例。均发自单侧乳房,其中左侧 34例, 同侧多发性3例。发病年龄1366岁,平均 38 岁,40岁以上 31 例。病史1周20年,平均 42个月。 1.2 方法从1953年8月1999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第201、202、203、205、208、210、222、230、锦州市中心医院和锦州医学院附属一院70余万例病理活检档案中,将原诊断为巨大纤维腺瘤、囊性腺纤维瘤、叶状囊肉瘤和乳腺肉瘤的病例抽出,由3名高职专业人员集体复查。收集标准为:肿瘤必须含有间叶及上皮两种

11、成分,间叶成分符合恶性肉瘤标准,即:核分裂>2/10HPT;浸润生长;瘤细胞具有异型性。共62例,其中蜡块保存完好的51例,连同近期资料中的腺纤维腺瘤5例,巨大纤维腺瘤8例行波形蛋白(Vim)、甲平滑肌肌动蛋白(Act)、结蛋白(Des)、S-100蛋白、溶菌酶(Lys)免疫组织化学SP法,试剂均为Zymed产品,Vim、Act、Des为单克隆抗体,S-100、Lys为多克隆抗体。试剂盒购于北京中山公司,各种试剂工作浓度均为150, 以PBS缓冲液代替第一抗体作阴性对照。统计学处理Datanwind(1.0版)2检验。 2 结果2.1 Vim标记阳性信号出现在叶状囊肉瘤、腺纤维瘤、巨大纤

12、维腺瘤的良、恶性间叶性肿瘤细胞,肌上皮细胞的胞质,正常小叶内、外的纤维细胞质,血管壁,为深浅不一的棕黄色颗粒。其中肌上皮细胞着色强且稳定,51例叶状囊肉瘤、5例腺纤维腺瘤和8例巨大纤维腺瘤全部阳性,故未作着色等级区分。 2.2 Actin标记阳性信号出现于部分肿瘤的细胞束,良、恶性肿瘤和正常乳腺腺泡的肌上皮细胞的胞质、胞膜,血管壁内,呈棕黄色,弥漫、颗粒状或二者的混合物,定量判定标准:在400显微镜视察下,分别在5个瘤细胞密集区,5个瘤细胞稀疏区,各选取100个瘤细胞,计量出阳性瘤细胞平均数,无阳性信号为阴性,10%为弱阳性,11%40%为中阳性,41%为强阳性。51例叶状囊肉瘤中强阳性19例

13、,中阳性5例,弱阳性4例,总阳性28例(54.90%)。有11例叶状囊肉瘤实质内的部分腺泡管上皮细胞层周围,程度不同地见不到肌上皮细胞,有的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完全消失,上皮细胞层直接与肿瘤细胞接触,这些肿瘤细胞Act阳性,9/11为强阳性,余为中阳性。瘤细胞呈多角形为主,间有少数梭形细胞,核多圆形。基质内可见黏液、骨样等物质。阳性信号还见于束状排列瘤细胞胞质内,细胞越是肥硕,瘤细胞束越粗壮,阳性信号越强。8例巨大纤维腺瘤中,瘤细胞束呈中阳性1例,阳性率(12.5%)。5例腺纤维瘤组织全部阴性。 2.3 S-100标记阳性信号出现于部分肿瘤细胞的胞质和肌上皮细胞,呈棕黄色颗粒状,阳性的判别标准同

14、Act染色。强阳性7例,中阳性7例,弱阳性5例,总阳性19例,阳性率37.25%。8例巨大纤维腺瘤、5例腺纤维瘤瘤组织全部阴性。1例纤维腺瘤外的周围神经纤维束阳性。 2.4 LYS标记本组中有5例肿瘤中有多核瘤巨细胞,其中3例阳性,有3例有泡沫细胞均阳性,切片中的反应性炎细胞和坏死组织成分不同程度的阳性。阳性物质为棕色颗粒,出现于核膜、胞质。未作定量检测。 2.5 Desmin标记仅1例叶状囊肉瘤的肥硕状梭形细胞阳性,其余3种肿瘤的各种组织成分均阴性。 51例叶状囊肉瘤5种染色方法中,有三种以上阳性的34例(66.7%)。 3 讨论 自1838年首次认识此瘤以来,组织学诊断标准依各学者的认识程

15、度不尽相同,近十几年其恶性的病理学标准逐渐完善,包括:(1)肿瘤含有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间叶成分为恶性。(2)肿瘤镜下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3)间叶性瘤细胞密度增大和瘤细胞活性检测指数增高。如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14、P53表达15等。(4)间叶瘤细胞出现异型性。(5)有明确的肿瘤性坏死、出血。(6)血管和(或)淋巴管受累及转移。(7)核分裂增多。(8)有病理性核分裂。(9)多种中间丝蛋白表达阳性。(10)间叶瘤成分出现多向组织分化。上述诸项中,第一项是与其他肿瘤如乳腺间叶肉瘤、巨大纤维腺瘤鉴别诊断时不可少的,也是诊断叶状囊肉瘤的基本病理组织结构;第2、6、8项存在无疑为恶性;第三项中的瘤细胞密

16、度增大是与巨大纤维腺瘤相对而言,中、高密度增大者易于确认,密度略增大者难于掌握,尤其是冰冻切片诊断时,较难以确认,我们体会此类肿瘤各区分化极不一致,肉眼取材时尽可能多切面观察,多注意寻找质软,有出血、坏死灶的边缘同时尽可能包含肿瘤的边缘,镜下多注意小而圆的腺管周围,因这些部位瘤细胞往往分化幼稚,易于出现异型性和分裂相;第3、9项多用在回顾性研究中,但在常规开展免疫组化的医院,应将其列入鉴别良、恶性的参考指标,细胞活性指数增高、多种中间丝蛋白表达有助于恶性的诊断,Auger17曾证明良性分叶状肿瘤的间叶成分仅Vimentin阳性,恶性者对Vimentin、Desmin、 Actin、S-100、keratin均可阳性;第四项对于一个有经验的病理医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